分享

小儿发热的推拿治疗(最全)

 无名老熊 2017-07-22

发热,是指人体口腔温度≥37.5℃,或肛温≥38℃或1天中体温波动超过1.0℃。小儿基础体温,是指直肠温度,正常体温范围:肛温≤37.5℃,口温≤37.2℃,腋温≤37.0℃。以肛温为标准,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5℃),中度发热(38.6℃~39.5℃),高热(39.6℃~40.5℃),超高热(>40.5℃)。发热的类型有:稽留热(每日温差≤1℃)、弛张热(38℃~40℃,每日温差≥2℃)、间歇热(相隔数日再发热)和不规则热,以及长期发热(发热时间超过2周)。

 

【病因病机】

1.外感发热由于小儿形体稚弱,抗邪能力较差,加之冷热不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当,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

2.阴虚内热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久病伤阴而致肺肾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3.肺胃实热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4.气虚发热由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

 

【分类及鉴别】

1.分类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性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2.鉴别  

夏天发热还可以与其他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如化腋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甚至乙型脑炎等有关。不过这些病除发热外还会有另一些表现,仔细检查并不难诊断。

 

【临床表现】

    1.外感发热。偏于风寒者可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鲜红;偏于风热者可见发热,微汗出,口干,鼻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神疲,盗汗,食纳减少,舌红苔剥,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

  3.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脉数有力,指纹深紫。

  4.气虚发热。劳累后发热,低热,语声低微,懒言乏力,动则自汗,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或食后即泻,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治疗】

    1.外感发热

    1)治法: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2)处方:推攒竹、推坎官、揉太阳各30次,清天河水200次。风寒者加推三关200次,掐揉二扇门30次,掐风池5次;风热者加推脊100次。

3)方义:清天河水宣肺清热;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掐风池发汗解表,驱散风寒;风热者加推脊以清热解表。

4)加减:若兼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骨;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

2.阴虚内热

1)治法:滋阴清热。

2)处方:补脾经、补肺经、揉上马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推涌泉300次,按揉足三里、运内劳宫各200次。

    3)方义:补肺经、揉上马滋肾养肺,滋补阴液,配清天河水、运内劳宫以清虚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增进饮食;推涌泉引热下行以退虚热。

    4)加减:烦躁不眠加清肝经、清心经、按揉百会;自汗、盗汗加揉肾顶、补肾经。

3.肺胃实热

    1)治法:清泄里热,理气消食。

2)处方: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各300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100次,清天河水200次,退六腑300次,揉天枢100次。

3)方义:清肺经、清胃经、清肺胃两经实热,配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结滞以通便泻火;清天河水、退六腑清热除烦;揉板门、运内八卦理气消食。

4.气虚发热

    1)治法:健脾益气,佐以清热。

2)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揉肺俞各200次,清天河水、清大肠各100次。

3)方义: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揉肺俞以健脾益气;清天河水、清大肠以清热。

    4)加减:若腹胀、纳呆者,加运板门、分推腹阴阳、摩中脘;若大便稀溏,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加逆时针摩腹、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若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推中脘、横纹推向板门、揉右端正。

 

【预防与护理】

1.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为小儿添加过多衣被,以既不受凉又能保持皮肤干爽为宜。

    2)居室空气要流通。即便室内有空调或供暖,也不宜紧闭门窗。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清亮。

    4)注意营养。不宜偏食挑食,可多吃水果,尤其是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2.饮食护理

  饮食的总体原则是: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量多次地增加饮水,避免强求小儿饮食过量而导致小儿胃肠负担加重。发热时小儿体内各种营养素的消耗均增加,发热又使消化液产生减少,再加上小儿的胃肠功能本身就薄弱,导致小儿的胃肠功能降低。所以,发热的小儿很容易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病程长、持续高热的孩子更应注意补充营养,因此,在每次热退后,精神、食欲好转时应及时给孩子加餐。食物要软、易消化、清淡,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病证,因此,还应给小儿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但要尽可能忌食油腻食物;也可吃少量水果。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切不可暴饮暴食。

 

【病案举例】

崔某,男,5岁。2008年9月15日初诊。主诉:发热18天。现病史:患儿18天前外感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头晕,大便溏,小便黄。曾于急诊就诊服用解热药物,用抗生素治疗,体温一度下降至38℃,维持2天后复又波动于38℃~39℃之间。查:体温38. 2℃,神清神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咽部稍红,扁桃Ⅰ度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不大。舌淡,苔白,脉浮数无力,指纹色淡。连续3天测血常规均正常。胸部X线片:心肺未见异常。以“发热待查”收入院。诊断:发热。证属脾胃气虚。病机分析:患儿素体虚弱,感邪后气阳郁于肌表,邪气留连卫气之间,热势缠绵不解,日久损伤阳气,舌淡,苔白,脉浮数无力,指纹色淡均为脾胃气虚之征。治法:健脾益气,佐以清热。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补大肠、运板门、板门推向横纹、清天河水、分推腹阴阳、逆时针摩腹、揉脾俞、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每日2次。

   

【按语】

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4岁以下的小儿,因神经系统未完善,一旦发热超过40℃,便会出现两眼上翻或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阵阵抽动,面部肌肉也会不时抽动,伴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一般不会自行咬伤舌头,不用向其口中填塞任何物品。对于清醒后的小儿,可给予足量的糖盐水补充因高热出汗丢失的水分。若经上述处理,小儿仍不断发生抽搐超过10分钟以上,则应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抽搐时间过长发生意外或使大脑受到不可逆的损伤。送孩子去医院的途中,还需时时注意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让面部侧仰,以防呕吐物呛入呼吸道。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