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死账:中国人,死一次有多贵?

 天津实诚人 2017-07-22

来源:网络


中国人活得辛苦,殊不知,即便死,也同样艰难。

活有活的成本——奶粉钱、教育经费、买车、买房……死也有死的负担——养老、医疗、丧葬……

死亡面前,理应人人平等。当大多数人不能无疾而终,而离世前如果与不治之症有场死亡之约时,如何面对便显得有些沉重。


给死亡算算账


我们以一位子女孝顺、家境殷实、笃信传统伦理观念、受人爱戴的65岁男性中产阶级为例。

天有不测风云,他被告知罹患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只剩1%他很想看到孙子的出生,于是在全家人的建议下,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即刻起,他可能会有如下开支:


癌症治疗

在肿瘤医生的建议下,家人决定让他接受最新的靶向药物加化疗。最新的癌症靶向药物为全自费支付,治疗前6个月花费了将近30万元。(临床研究显示,最新的肿瘤靶向药配合化疗,能让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到2年左右。生命延长一小步,科技提升一大步。)

面对头发脱落、恶心呕吐、腹痛等等副作用,并没有减轻他对生的渴望,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稍有好转,不可避免的耐药情况出现,之后他需要更换治疗方案,后续各种治疗费用大约还需30万

临终一周ICU

半年之后,他的病情继续恶化,出现恶病质,在家人的悲痛中,他被送进了ICU。ICU治疗加护理费平均每天需花费1万多元,但这也只能支持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患者的意识基本丧失。而这时间流逝的成本,是每周10万元

丧葬成本

他的生命结束后,家人把他葬在了老家的墓地。北京的公墓早已不再出售,而即使是二线城市,几平米大小的墓地仍高达4万多元。(据统计,北京人均丧葬成本42837元,中国人均丧葬成本37375元,我国每年的人口死亡数量最多,2012年的死亡人数为970万,预计会在2017年升高至1040万。丧葬费也随着城市地段和风俗各个地方都有不同,再加上现在的炒房热,死亡成本也变得很高。费用从农村的4750元到城市的70000元不等,而城市地段的丧葬费在2007年还处于一两万块钱的水平。)

至此,他入土为安。从癌症发现到生命结束,治疗、丧葬费等共计花费80余万元

让人欣慰的是,他看到了孙子的出生。但最后一年的治疗,让他的大部分时间在都病床上度过。

在中国,“他”的离去,给这个家庭带去的,或许是比癌症和死亡本身长久的影响。


为什么死一次这么贵?

求生欲望


好死不如赖活着,惜命是中国人的哲学。尽管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30.9%,但是三分之一的几率,对于很多人仍意味着活下去的一线曙光。

比如前文示例,想抱一抱孙子,这个夙愿给了抗癌治疗充分的理由。在抱孙子的渴望面前,忍受化疗副作用、选择更新的靶向药治疗手段,合情合理到无比正确。

传统里,中国人活着是为了开枝散叶、功成名就,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许多人追求的是生命长度,而不是生活质量。即使换来的可能只是生命质量非常低下的苟延残喘,却也不惜穷尽半生积蓄。


中国式尽孝

中国人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一群人,一句闲话、一个眼色就可能左右人的选择。在多数人的情感中,如果没有坚持积极治疗,似乎就没有全力挽救父母的生命。子女出于对舆论压力,又或者为了减轻失去至亲时的内心无力感,进而选择积极治疗,力图借此与“孝顺”划上等号。

然而如果积极治疗违背了患者本身的意愿,是否还是真的孝顺?子女在“尽孝”时,是否知晓患者因此会承受多大痛苦?孝顺,另一方面也在于“顺”。如何面对死亡,需要充分尊重父母的意愿,更应该把决定权交还他们。


临终治疗怎么这么贵

药物研发成本极高


分子靶向药物是近年来癌症治疗的前沿技术,高额的研发成本决定了其临床治疗的价格高昂。

用于治疗肺癌耐药的分子靶向药物Omisertinib,一年的治疗费用高达15万美元;治疗前列腺癌的Sipuleucel-T,一个疗程费用高达12万美元;治疗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一个疗程用药4次三个月耗资12万美金。

过度治疗

科学进步和生活富足,似乎让人产生了某种科技让人永生的错觉。忽视整体情况与检查结果,盲目进行过多手术、化疗、放疗等。对于患者,这既是对身心的折磨,又是死亡的催化剂。资料显示,过度治疗至少使25%患者加速了死亡。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65岁以下的癌症患者中,70%以上存在过度治疗。


造成这种局面的,是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医生对现代医疗的盲目信任。患者麻木地悲观,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医生身上;医生麻木地乐观,相信各种治疗一定可以减轻病痛甚至根除,对现代科技依赖到了盲目的地步

而过度医疗的代价,并不仅仅只是付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经济状况。更严重损耗着整个社会财富。

医生的“自我保护”

过度医疗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医生的防御心理。在医患关系升温的今天,医患纠纷施行举证倒置,医生为了避免漏诊、误诊,减少可能发生或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自己穿上了“防御性医疗”这件金钟罩。

医生为了保护自己,要求患者全面检查、巨细无遗地记录医疗过程,各种化验、影像学检查、心脑电图一次次地进行。某个年轻医生说:“我开始职业生涯时,得到的第一句告诫就是:学会保护自己。”然而,若医疗防卫以将成本转嫁给患者来交换医生的安全,则已明显失当。


死得平等才是真的平等

人权和姑息治疗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写道——“癌症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和政治范畴的疾病,一种充满惩罚意味的疾病。”


在一般抗癌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药物等之外,姑息治疗也是癌症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姑息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解释的:从诊断到生命终结,姑息治疗通过缓解疼痛和症状、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来改善面临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当患者从抗癌治疗中已无法再获益时,即晚期癌症患者,应当以姑息治疗为主。


姑息治疗是对癌症整体的积极干预,是一套庞大的治疗体系。它既针对疲乏、疼痛等躯体症状,又要对恐惧、焦虑等情绪问题进行关照,甚至包含丧葬服务。其宗旨在于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让患者能够安详、平静而有尊严地离世。


死亡可以是惨烈的斗争,也可以在宁静中悄然发生。尽管尽孝、求生无可否认是中国人的传统,但中国人的传统还有“善终”。面对癌症,穷尽一切式的治疗,有时只能换来“生不如死”;选择合理适当的姑息治疗,以人性化的关怀,或许能为患者最后的时光带去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