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菌核病、日灼病、棉铃虫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云水禅心688 2017-07-22

番茄菌核病

番茄菌核病、日灼病、棉铃虫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症状:

叶片染病始于叶缘,初呈水浸状,淡绿色,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叶枯死;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菌核外生在果实上。花托上的病斑环状,包围果柄周围。茎染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长达株高的4/5。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剥开茎部,可发现大量菌核,严重时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1、种植前深翻土壤,把菌核埋到下层,使菌核不易萌发。

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有条件的覆盖地膜,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发现子囊盘出土,及时铲除,集中销毁。

3、棚室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在发病初期,每亩用10%百·腐烟剂250-300克熏一夜,或在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每亩1次用1公斤。

4、发病初期,选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番茄日灼病

番茄菌核病、日灼病、棉铃虫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症状:

日灼多因果实膨大期,天气干旱,土壤缺水,处在发育前期或转色期以前的果实,受强烈日光照射,致果皮温度上升,蒸发消耗水分增多,果面温度过高而灼伤。一般在果实的向阳面易发生日灼。果实呈有光泽似透明革质状,后变白色或黄褐色斑块,有的出现皱纹,干缩变硬后凹陷,果肉变成褐色块状。当日灼部位受病菌侵染或寄生时,长出黑霉或腐烂。叶上发生日灼,初期叶绿素褪色,后叶的一部分变成漂白状,最后变黄枯死或叶缘枯焦。

防治方法:

1、保护地要加强通风,使叶面温度下降,阳光过强可采用遮阳网覆盖,降低棚温。

2、及时灌水,强光下棚内气温及番茄体温急剧升高,蒸腾量大,要及时灌水降低植株体温,避免发生日灼。

3、控制土壤水分,尤其结果期不可过干过湿,大雨前不宜过干,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4、及时适度整枝打杈,保证植株叶片繁茂,加强植株体内多余水分的蒸腾,防止强光直接照射果实。

番茄棉铃虫

番茄菌核病、日灼病、棉铃虫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番茄植株的蕾、花、果,偶也蛀茎,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但主要为害形式是蛀果,是番茄的主要害虫之一。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雨水、病菌易侵入引起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1、结合整枝,及时打顶和打叉,适时去除番茄植株下部的老叶,可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以压低虫口。

2、有条件的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把人工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寄主柞蚕的卵黏成卵卡,每张纸卡黏上15粒,每粒出蜂60只,放蜂3天后寄生率达65%。

3、在幼虫未蛀入果内之前,选用3.2%甲氨阿维·氯微乳剂5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微乳剂2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敌·氟腈8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杀害虫。

4、幼虫入土化蛹期,用48%地蛆灵乳油(毒·辛)2000倍液喷土,可减少害虫源。

(本文由农业微课团队整理,转载请注明,违者必究)

【声明】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咨询当地有经验的农技专家!本文来自互联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