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墉小故事三则

 gudian386 2017-07-22

 

清代著名书法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家族曾在户部乡有一座别业,称槎河山庄,这里人杰地灵,是刘墉曾经生活的地方。由于刘家的显赫家世,槎河山庄也变得名闻遐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向往的一方胜地。

刘墉饱读诗书、才思敏捷,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坊间流传了不少关于他有趣的小故事,小编特整理几篇,供大家欣赏。


1、天下第一家

有那么一天,早朝已经退了,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銮殿不走,乾隆皇帝问他:“和爱卿没有退朝,莫非有什么要紧的事?”

和珅欲言又止,吞吐了一会,还是说了:“皇上啊,臣有一要事需单奏万岁,我近日听说,那个刘墉又在无事造事了。”

“有事快说,不要吞吞吐吐的。”乾隆皇帝有点不耐烦。

“刘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山东老家大兴土木,修建一座比御花园还要讲究的园林。我看他是心存不轨,望皇上明察。”

乾隆听了一愣,皱起眉头心思:都说你刘罗锅子为官清正,原来你也是个口是心非的贪官呀!于是决定趁南巡的机会,亲自到刘墉的山东老家察看一番。这一天,皇帝南巡的一队人马,来到山东某地,老远就见一户民宅,杨柳成行,溪水环绕,真是一处风景幽雅的地方。走到跟前一看,门上写着一副对联:

心为大清,不管刘姓何姓;

志在报国,何分汉人满人。

横批:天下第一家。

乾隆思索了一会,觉得有点好笑,心里想,普天之下,除了爱新觉罗氏这一支,有谁敢来妄称什么天下第一家呢?他想知道个究竟,就去敲门。

随着敲门声,走出来一位黑胡子老头,约有五六十岁。乾隆问他:“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

黑胡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事还得问我父亲。”

乾隆跟随进到二门,老头敲了几下门,又迎出来一位花白胡子老头,大约七八十岁,乾隆躬身施礼:“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花白胡子老人也摇摇头说:“这事还得问我父亲。”

乾隆暗自琢磨:这两位老者仪态高雅,举止非凡,必然有点来历,断然不是一般人家。

这时候,第三道门已经打开,迎出来一位白胡子老头,约莫有百岁开外的年纪。他穿着一身素色衣服,手拄一根龙头拐杖,乾隆赶紧上前施礼。

老人连忙把皇上搀扶起来,说道:“请万岁免礼!”

皇帝的随从正在纳闷:皇上是一国之君,为什么向一个乡下老人行礼呢?就听乾隆对老人说:“我在年幼时,听皇祖(康熙)对我说,他曾经把一根龙头拐杖赏赐给济南府的一位功臣,这根龙头拐杖被敕‘上打君,下打臣’,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我怎么敢失礼呢?”

白胡子老人微微一笑,高声喊道:“皇上驾临敝舍,家人快来迎接。”这一声好似洪钟,传遍几层院落,不一会儿,全家百十来口人都跪在当院,拜见过了皇上,然后又都散去了。

乾隆跟着白胡子老人来到堂屋,他已经对大门上的横批有了点理解,但他还是问道:“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

那老人捋了捋尺把长的白胡子,慢慢地说:“我家自秦汉以来,宗族兴旺,枝蔓繁盛,遍及天下各府州县,算起来总共出了八十个翰林,三个状元,三个宰相,成百个王侯,如今老夫我是五世同堂,全家共有人丁一百单八个。”说着,从柜橱里取出一卷黄绫来。打开一看,写的是“天下第一家”,下署康熙某年御笔,印有皇帝的玉玺。

乾隆对老人说:“这么说,这就是刘爱卿的家了。”

老人点头说:“刘墉正是老夫的重孙。这孩儿性情直憨,恐有不周之处,还望皇上海涵。”

乾隆说:“正是因为刘墉秉公正直,我才如此器重他呀!”

这时已是正午,老人说:“已到午饭时刻,臣无备,请皇上赏光,就在寒舍用膳。”乾隆点头答应了。

只听钟声一响,端来了饭菜。皇上还以为是山珍海味呢,没想到是一个盘子里盛着个玉米面窝头,还有两碗青菜汤。

老人把窝头切成四块,递给皇上一块。乾隆勉强吃下半块窝头,就再也咽不下去了,剩下那三块老人全吃光了。乾隆看着老人吃得是那样香甜,断定他是粗茶淡饭,勤俭度日惯了的人。心想,这与和珅家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是无法相比的。

乾隆南巡返回北京后,对刘墉更加赏识、更加信任了。相反,对和珅却增加了几分疑虑。



2、吃梨不分

乾隆皇帝文武双全,而且酷爱文学。身为臣子,要想讨他喜欢,没有大智若愚的“绝招”,那是很难很难的。刘墉在这方面就得心应手,他不仅是乾隆皇帝不可多得的忠臣,而且还是身边不可缺少的“文友”。

一年的中秋节,君臣闲来无事到西堤领略风光,当时大堤上种着许多果树,又正值中秋时节,各种果实挂满枝头,好看极了。

突然,乾隆皇帝诗意大发:“莲粒心中苦。”他看到堤下湖中莲蓬多多,于是顺口说道。

“好,好!”和珅奉承地说:“我来对下联:‘母猪肚里臭’!”

“一派胡言,你是满嘴吐臭水。今日是中秋佳节,你少些污言秽语。”乾隆满脸怒气。

“刘墉啊,还是你来对吧!”乾隆皇帝脸色一变,笑着对刘墉说。

刘墉在这方面比和珅不知要强多少倍,什么琴棋书画,什么诗词作赋,他都是无一不通。他不仅思路敏捷,而且出口成章。他顺手摘下路边梨树上的一只梨子:“梨儿腹内酸。”

“好诗,好诗!”乾隆皇帝连连称赞,随即戏弄和珅:“和珅啊,你就不会多读读诗文,少些粗俗,多些文雅!”

这乾隆皇帝一向自视文武双全,还特别好逞能,谁若是对上了他的诗文,他喜欢之后马上就来个大转弯,显得很不自在。今日他要彻底治治刘墉,杀杀他的锐气,在众官员面前出出他的丑。乾隆皇帝顺手摘了一个青柿子,递给刘墉:“刘墉啊,你的诗文功夫很深啊!来,朕赏你一个柿子吃。”

柿子不熟不好吃,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刘墉对此不烦不厌,并且十分高兴地双手接过柿子:“谢主隆恩!”

刘墉从太监手中接过一把水果刀,把柿子分成好几片,分别送给和珅等随从大臣,还口口声声说:“不敢独享,不敢独享,请众位大人一起分享。”

皇上的指令,被刘墉这么一转接,谁敢不听,只好硬往嘴里填。不熟的柿子,那滋味别提有多涩了,几个大臣都被涩得直伸舌头。

君臣继续往前走,他们来到一株大梨树下,望着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大鸭梨,都馋得直淌口水。因为中秋时分正是吃梨的最佳时节,那鸭梨酸中带甜,好吃劲儿就甭提了。

此时乾隆又生出一计,想考考刘墉的机智,于是吩咐太监选一个最大的鸭梨,摘下来给刘墉:“刘墉啊,你聪明无比,朕再赐你一个大鸭梨。”乾隆说。

刘墉此时正渴的难受,双手接过大鸭梨,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谢皇上赏赐!真甜,真好吃!”

看着刘墉吃的那个甜劲儿,可把几个大臣馋坏了,他们几个口水直流。“刘墉啊,你怎么不分点让其他人尝尝?”乾隆等着刘墉的回答。

“臣禀万岁!吃梨不分梨啊!虽然这鸭梨味道甜美,下官也想着让大家尝尝,可一想到一统的大清江山,就只能顾全大局了!”

乾隆听后乐得开怀大笑:“刘墉啊,你不仅机智过人,而且你有报国忠心,朕是彻底明白了。”当即赏给刘墉三眼顶戴花翎,此后对刘墉更加喜爱了。



3、风月无边


说起“风月无边”这四个字,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那是“方壶胜境”听风楼和观月楼刚刚建起的时候,刘墉奉命来此定匾。

乾隆、和珅、刘墉君臣三人一起来到“方壶胜境”,见前面有一个牌坊,上面刻着“虫二”两字。刘墉一看,便知这“虫二”内含四个字的意思。

乾隆看后也动起了脑筋,这“虫二”是什么意思呢?他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中走出了数十步之远,忽然明白:“虫”者风字去外框也;“二”者月字去外框也;“虫二”两字乃“风月无边”也!

乾隆想罢,心中高兴,颇为自得。他想试试身边两位大臣的文才,说道:“两位爱卿啊,刚才那牌坊上的‘虫二’两字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么?”

和珅抢先答道:“这有何难,‘虫二’就是两个虫字,虫子两个呗!”

“别胡谄了,朕就告诉你们吧!这‘虫二’就是‘风月无边’的意思。你们看啊!‘风’和‘月’字要是没了边,不就是‘虫二’吗?”乾隆皇帝不想让刘墉再说了。

“皇上英明,皇上英明。”和珅不住地奉承。

“皇上,臣早就知道‘虫二’就是‘风月无边’四个字。”刘墉不想再沉默下去。

“刘大人哪,那你怎么不早说啊!圣上揭了底,你才顺着说。要是这样啊,我也知道。”和珅又把矛头指向了刘墉。

“和大人,你不信就到那边牌坊看看,我早把这四个字写在上边了!”刘墉寸步不让。

君臣三人走近一看,果然不错,“风月无边”四个字的墨迹还未干呢!

乾隆皇上道:“刘爱卿才学高我六十步啊!”

从此之后,人们都称刘墉是“才高六十步”了!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