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网丈鱼透透鲜

 马水焕 2017-07-22

   跳网丈鱼透透鲜

   跳网捕鱼有特定的对象,就是慈溪后海传统的海产品,鲻鱼和丈鱼。鲻鱼和丈鱼的身体背部呈银灰色,具暗色纵纹,头部扁平。这两种鱼的形状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成年鲻鱼体型较大,据说曾经有渔民捕捞到20多斤的鲻鱼,而成年丈鱼的体长一般在25厘米左右,体重在半斤到一斤之间。鲻鱼和丈鱼的食料相同,都以泥表所附的硅藻及其他生物为主要食料。

  杭州湾滩涂有沙泥埭和油泥埭之分。沙泥埭分布在靠近江流处,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因细沙颜色呈灰黑色,俗称乌沙泥。油泥埭分布在近岸潮流较缓处,沉积物表层以泥为主,因为泥土呈黄色,俗称黄油泥。因为油泥富含各种硅藻,营养丰富,是鲻鱼和丈鱼的主要食料,所以,一到涨潮之时,生长在浅海中的鲻鱼和丈鱼就成群结队随着潮水游上浅滩,来吞食富含硅藻的油泥。

   捕捞鲻鱼和丈鱼的方法很多,跳网只是其中的一种。

   跳网由打底网和飞网组成,传统的跳网都用苎麻线织成,然后用猪血“血网”经过防水处理。打底网和飞网均宽4市尺,长度为12米。打底网和飞网的网眼有疏密之分,打底网网眼较大,1市尺长度中合计有20个网格,俗称20因为1市尺等于100市分,每个网眼的宽度正好是5市分,所以这种网又叫5分眼。飞网的网眼相对较小,俗称24眼,或者叫4分眼。在飞网的上下纲绳之间,有一根根连接上下纲绳的细绳,因为细绳长度小于4市尺,从而使飞网形成一个网兜。

    打底网和飞网以6张为单位连接在一起,长度为72米,非常适合一个人背着行动,所以又叫“一背”。

安放跳网的地点选择在油泥埭的北端,因为杭州湾涨潮时,潮水从西北流向东南,跳网就和潮流成垂直方向,也就是从西南偏向东北安放。

   支撑飞网的是根部削尖的龙须竹,直径为56厘米之间,长度5米以上。将龙须竹根部插入沙泥中,深度在70厘米左右。龙须竹的间距根据潮流而定,如果潮水流速急,则间距小,如果潮水流速较缓,则间距可以相对大些。一般来说,每根龙须竹的间距在1618步之间。飞网支架的东西两端,必须各插上一根较粗的毛竹,再在两侧各打上一个扳桩。用粗绳连接所有的龙须竹,然后将拉紧绳索,把两端绳头系在扳桩上。搭建好的飞网支架呈等腰梯形,长度在300米以上,一般可以挂5背网。

   飞网的支架搭建好以后,接下来就可以挂飞网了。把飞网的上纲绳系在伸手可及的高度,大概在两米以上,下纲绳不作固定,挂好后的飞网就像高挑在竹竿上旗帜,所以跳网也可以叫做“挑网”。

在飞网南面一步左右,每隔4步插上一根2米长的箭子竹,和飞网形成一条平行线。箭子竹插好以后,把打底网系在上面,下纲绳紧贴地面,上下纲绳间距为4市尺。

涨潮时,打底网全部没入水中,飞网的上纲绳则要随时调整,使下纲绳始终控制在离水面5厘米左右。

随着潮水到来的鱼群触及到打底网后,惊慌中以为自己进入了网中,逃生的本能驱先来个180度大转弯,然后把尾巴一甩,跳出水面向来路逃命。这一跳,正好落入了渔民圈套,一头撞入了飞网之中。

跳网捕鱼团队一般有5个人,船老大负责驾驶渔船,跳网的西东两端,各有两人划着小划子来回捞鱼。因为渔民称捞鱼为撩鱼,所以又把跳网的西端称为上撩头,东端称为下撩头。当鱼群纷纷撞入飞网之中的时候,前面的渔民手握上纲绳,一边带动划子前进,一边随时调整飞网的高度。后面的渔民则托住网底,把落网的鲻鱼和丈鱼拍入小划子中。开始时,上撩头的划子从西往东走,下撩头的划子从东往西走,两只划子在中间碰头以后,马上往后退。后退时,小划子中两个渔民角色互换,捞鱼的手握纲绳带动划子前进,握纲绳的则负责捞鱼。两只划子穿梭在上下撩头之间,四个渔民投入了紧张的撩鱼大战之中。

因为跳网捕鱼时,滩涂上的潮水必须高于4市尺,所以最佳的时机只能在平潮前后,一般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跳网是在清水中进行作业,拍入小划子中的鲻鱼、丈鱼条条都活蹦乱跳,所以“跳网鱼”是一个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有“跳网丈鱼透透鲜”说法。

据老渔民描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因为鱼类资源丰富,逃窜跳跃的鲻鱼和丈鱼像爆芝麻一样纷纷落入网中,一个潮时下来,收获有一两百斤。我想那时候的捕捞场面如果拍成影视,场面肯定十分精彩。只可惜在60年代后期,由于捕捞过度,鱼类资源枯竭,跳网捕鱼也就成为了历史。

讲述者:老渔民鲁开潮,整理者:马水焕

20177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