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兴采:龙凤山上护林人

 健行zhz 2017-07-23

 

杨兴采:龙凤山上护林人

本报记者 李廷贤

 

在陇南武都区龙凤乡龙凤山,密植的松树在山坡上一片连着一片,山脊上的树冠凌空蜿蜒,犹如一条条青龙腾飞,形成一道绝妙的风景。看护这片面积3000多亩林子的人叫杨兴采,今年84岁,他家在山脚下的大阳山村,但他本人常年住在山里的简陋土屋,40年如一日,载树、看树、种药材、种庄稼,演绎着一个山民以树为命,以山为根,苦中有乐,风趣达观的曲折人生。

 

讲述让人感动

我们坐在小场院里,就着一方小小的松木桌喝松叶茶,老杨从山下爬上来显得轻轻松松地样子让我们惊奇。他走进屋子,拿出一根1米长的铁棍,一头开着叉,俨然一种古代的武器。“我用这个摘松球,每年秋天,我摘30多背篓松球,凉干了再用连枷打,最后能收拾200多斤松子,我的树苗就是这样自育的。”我们让他老人家多跑了10里山路,本来不好意思,没想到他一点不在乎。这位银发银须的老人,像一个山神一般站在我们面前,兴奋地讲述他和林子,和老伴,和他的庄稼的故事,我们倾听着,四周是阵阵松涛、鸟鸣,而老人爽朗的笑声在山谷里激起的回音压过了一切别的声音,我们一步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今年84岁了,73,84,阎王爷不叫自己去,我却越过越来劲,以前一顿吃一碗半,现在一顿吃两碗。村里年都说我要活100岁,我看,我要超过。老汉造林龙凤山,争取活到一百三;万亩林地铺新绿,子孙受益亿万年。”

1970年,部队上复员回村的杨兴采,表现出特别爱好栽树和喂养牲口的兴趣。乡上和村里给他划分了饲养员和护林员的工种,当饲养员,村里还有一些牛和羊,但护林员纯粹是个白手起家的活。山梁上全是光秃秃的,杨兴采开始了他长征式的绿化工作。

“我这人,干饲养得到过地区的奖励,是陇南的五好饲养员,没想到,最终体现人生价值的还是植树护林。”面对最初荒凉的龙凤山,杨兴采从林业局要了些树籽和树苗,村里的小学生和一些年轻人也都帮他在山坡上栽树,等第一次栽的树开花结果,杨兴采就自己采树籽育苗。“30多年前,这山上栽过林业局调来的一批松树苗。开始大家一起栽,后来有的人怕麻烦,不愿意栽了。我就请人帮忙,变工,等人家有忙要帮时,我就去还工。那次栽了600多亩。儿子不支持,说,栽那个干啥,树长大了又是集体的了,白栽。我说,我坚决要栽,肉烂了在锅里,收回集体了还是大家受益。”

在他的心目中,树永远是第一位。

“我的这个老伴叫祁燕燕,她爱树,我爱她。”

他老伴一起生活、一起植树已经30多年了。每有天上下雨的时间,他们就去栽树,不分秋天、夏天。

夫妇二人一起除了栽树护林的乐趣,还喜欢修路,唱山歌,编顺口溜自得其乐。正说着,他已经唱开了————

老汉我过了八十三,

人老心红意志坚;

住家就在龙凤山,

当的是人民的护林员;

白天黑夜在林里转,

不怕干旱就怕懒;

挖池蓄水来浇树,

洪水永远不下山;

生态好,环境美,

心情赛过了神仙。

 

平常日子

30多年时间,杨兴采育苗300多万株,有些被村里的牲口踏死,多数自己栽到山坡上了,有些送给村里的人栽到各家各户的育林坡里,全村180户,每户发展了2亩薪炭林,解决了全村人的烧火用柴问题。“以前,我们村严重缺少烧柴。每户每日得有一个壮劳力上山挖草根。属于我们村的山坡上,草根越来越少,一些胆大的汉子就到悬崖绝壁上掏老鹰窝的柴草,结果有20多人摔下悬崖送了年轻的生命。”村主任王生科说到这里,竟然泣不成声。为了浇灌山上的庄稼田,村里在1980年修建了一个水库,由于山里的泥石流一年比一年凶猛,1984年夏季,水库被冲毁,两个小孩子也被冲走。

“现在,家家户户有了护林,都不缺柴烧。”中国共产党党员、74岁的王进才说,“除了管好自己家的林子,我也学习杨兴采,看护村集体的一片树林。没有任何报酬,看了13年了。”

和杨兴采以前一起看林的王有待,是个共产党党员,思想境界高,一直看护到老死。他俩一个带动一个,互相勉励。白天黑夜轮流看。

杨兴采说:“有人吓唬我,说林子里有狼。我不怕,晚上我学狼叫,学鬼叫。晚上偷林的人,被我吓跑的有600多人次。”

荒野大学毕业,杨兴采摸索了许多栽树的方法。天气干旱,他先背水浇地,把树苗周围的地面浇灌湿润后,再挖苗。这样树苗带的胎土就多,移栽的成活率特别高。五黄六月,老杨栽树也成活。

下树苗在二三月,先用温水把树子浸泡一天一夜,出苗又快又齐整。

为了栽树,他常常在下雨天移苗,过度受潮舍得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但他最近几年摸索出一个土方子,就是用松树叶子泡酒喝,坚持了1年多,结果关节炎治疗好了。“我就想呀,这个松树,在十冬腊月天还那么清秀,一定有奇特的功能。所以,我就试着用松针泡酒,没想到,真还见效哩。”老杨说到这里,哈哈哈地笑了。

平常日子,老杨打发得有滋有味。我觉得,老杨的身体这么好,与他常年喝松针酒有一定的关系。在养生方面,老杨为人类摸索除了很有益的经验。仅从这一点,科技部门应该给老杨发奖。

受过一点委屈。“村民杨兴一,自己没树林,村里人都怕他,我苦口婆心地劝他,现在也进步了。以前当过村干部的村民杨是周,划到自家的荒坡不栽树,平常没柴,就取别人家的树枝。我劝他,帮他,现在栽植5亩洋槐,不仅自家有足够的柴,而且给亲房邻居提供柴。”

做庄稼也一套。“既然看护树林,就不能想着发林的财,指望砍树过日子。得把庄稼种好。少种多收。熟土还田,生土搬家,地边挖坑,青草窝肥。”用这样的办法,他把山里的石板田做成了多产田,亩产小麦800多斤,洋芋4000多斤,药材3000多斤。许多人都开始向他学习。这之前,山中人中庄稼,多是烧火堆,破坏植被,肥效也不高。

牲口也得喂养好。他有套数。关心牲口的热冷。炎热天,圈窗开大点、门打开、椽眼打开,畅风,牲口不声欢喜,不得眼病。冷天,圈舍搭重棚,上面装柴草,饮水时,温一下。“庄稼人和牲口相依为命,我喂养的牲口都有名字,黄毛的叫它黄儿,黑毛的叫它黑儿。不听话的叫它猛子。我喂养过一头猛牛,别人架不上,我给牛说,猛子,哞哞,一来乘早儿,二来乘饱儿,三来乘凉儿,咱们早点干活,早点歇。猛子就顺从了。我也从来不打牲口,牛耕田时,只在犁沿上敲敲,鞭不打牛身,牛和我是个好朋友。牛和人互相疼爱。冬天,我把牛喂养得肥肥的,给牛喂水,我洒点麦麸,牛喝得香香地。”

爱树,爱牲口,胜过爱儿女。儿子不听他的话,和他闹过别扭,他打过儿子,但树木和牲口通人性,知道他的心思,依着他的性子。“一人口里一盘舌,一人心里一个理;一人一个活法。我就爱栽树。”

昔日荒凉的龙凤山,在杨兴采和他的树友们的努力下,终于成为绿树葱茏、鸟语花香、锦鸡满山、松涛阵阵,成为陇南市区东部的花园,成为一处避暑旅游的好景点。

 

带动全村人植树

植树造林让老杨的生活充满乐趣。再大的困难也甭想难住他。 “石头缝缝都是钱,就看你找不找。”有林地,就会有药材,黄芪、柴胡、丹参,他认识100多种药材,自己也在坡上撒籽繁育。因此,他的生活基本不成问题。村里的娃娃有考入大学的,他也悄悄地发盘缠。

在老杨的带动下,村上的丁贵、成福、王生科、早娃都成为热心荒山绿化的人。丁贵40多岁,个子高条,穿着迷彩服,是个普通农民;成福40多岁,是村里的副主任兼三社社长,穿一身灰色西装;王生科50多岁,是村主任,武都区的优秀共产党员,个子不高,人很精干;早娃40多岁,是个普通农民,穿着不鞋和打工时买的红色体恤衫。我把他们叫到龙凤山梁上,在老杨住的破旧房子前的场院里,大家围着一方小小的松木桌子,向我讲述看林的感受和老杨的事迹。

村民丁贵说:“我看了5年了,我很敬佩杨老汉,我今年48岁,还可以好好跑几年,就是要起早,歇晚,每天在林里转几遍,看有没人挖树根,挖野花,我看的一片有200多亩。3月4日那天,一个到我村走亲戚人在林边挖羊奶骚,说是可以做盆景,我坚决阻挡,没让他挖走。”

村支部书记杨永福是大学毕业回乡的青年人,对工作很负责,他说:杨老身上体现了我们村的精神,我要学习他,把村上的事情办好。

村民丁贵说:“老杨的精神实在好,没有月亮的晚上也要在林里转一圈,有月亮,就转到天明,生怕人偷木头,现在已经有水桶一样粗的松树了。今年3月,我们整天在山上栽树。没有林业局调的落叶松,我们从林子里寻找油松苗,从稠处往稀处移栽。我一个人栽过4000多株。”

从2里外的山沟提来水,老杨的老伴给我们煮茶喝,里头也加了些新鲜的松叶,这位76岁的老人同样手脚麻利,我忽然觉得,在龙凤山生活的这些人,之所以有一种仙风道骨,恐怕与这里的山水有一定的关系吧。

爱说爱笑的老杨情不自禁地山唱起来:老汉我住在龙凤山,一年四季把树看;前人栽树后人凉,不怕我今天受孤单。老伴儿帮我来提水,老汉我心里比蜜甜;她拿锄头我拿锨,栽一棵松树胜过养一帮儿。一棵松树圆又圆,将来它要造成船;我们俩坐船天上玩,看见这人间像花园。山头绿,泉水清,空气好,没污染;白龙江的水不淹城,山沟的洪水不淹川。

 

在林子里照了几张相片,我们回到村主任家,吃过晚饭,我和老杨拉呱起来,一直到星月满天。老杨起身告辞,风趣地说到:“老伴儿一个人睡着害怕,我得回去。”他拿起那支用于摘松球的铁叉,踩着月光向山里走去……

 

 

 

 

采访写作时间:2007年5月18日

通讯地址:746000甘肃省陇南市委外宣办报道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