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国民一员 2017-07-23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辽仿唐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赏析

在朋友拿来这对仰莲瓣荷叶圈足金碗照片(见图1-5、)让我鉴赏时,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这应该是唐代的。因为我对他们的形象太熟悉了,他们就是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银碗(见图6-9、)的翻版。所以,他们如果不是唐代真实器物,就肯定是后代仿制之赝鼎。然而在他们的形制数据发过来,几经对金碗的形制、纹饰,反复核对后,才知道我对金碗的断代,是贸然的,主观的,与实际相脱离的错误论断。

首先,可以负责任地确认,他们都是唐辽时金器真品,珍品。尽管它们材质不一样。法门寺的是银碗,朋友的是金碗,经检测含金量达80%以上。仍同样珍稀。其二,形制也不相同。法门寺银碗,通高8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1.2厘米,总重223克;朋友金碗,通高6.3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8.4厘米,单碗重204克;一大一小,而且高矮不同,比重不同。其三,法门寺银碗,为模冲成型,纹饰鎏金;朋友金碗,锤揲成型,纹饰錾刻。

其四,两碗虽内壁均呈两层莲瓣,错列排置,瓣尖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等相似,但大小有别,莲瓣数量不同。法门寺银碗,莲瓣各为十二瓣,花口共二十四个;朋友金碗,莲瓣各为十三瓣,花口共二十六个。其五,法门寺银碗,碗心为花卉纹;朋友金碗,碗心镌龙和凤纹。其六,法门寺银碗,圈足巧妙地翻卷作6片荷叶;朋友金碗,圈足仅为5片荷叶向上翻卷。

其七,法门寺银碗,外壁饰两周莲瓣,内錾花蕾及叶脉纹,圈足外侧錾刻荷叶及叶脉纹,部分纹饰鎏金;朋友金碗,内外壁三层莲瓣,一层鸳鸯对拥纹,一层宝相云朵纹,一层花卉纹。圈足外侧同样錾刻荷叶及叶脉纹。其八,法门寺银碗,内足壁墨书""字,系密教咒语。圈足底錾文云:“衙内都虞侯兼押衙监察御史安淑布施,永为供养。”朋友金碗,足为有封底,錾刻光线纹,鱼子地及圆线圈四方排列的四朵缠枝莲花,花中央一隻展翅起舞的太阳鸟。五个铆钉把翻卷的荷叶和莲足紧紧铆成一体,无题款。

平心而论,两种碗的设计源头,都是要把整器造型设计成一朵圣洁怒放的莲花。这种设计,形象别致,清新可爱,匠心独具。因为莲花形象和佛教渊源深远,是佛教的圣花,所以非常适合供奉佛教至圣之物。设计虽好,但是由于供奉者身份地位的差别,在材料、纹饰、工艺使用上,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差异。一个高贵、繁复、精致,充分表现了皇家用品,雍容华贵,至高无上的霸气;一个就显得世俗、简单、粗糙了些,充其量沾点脑满肠肥,趋炎附势的官气。但是要指出的是,低次者、粗糙者、简单者可能是发明在前,而且是样板。高贵、繁复、精致者是后仿加创造,是后来居上。

后仿者谁人也?契丹人莫属。金碗本身,告诉了我们其中的奥秘。凡唐官制金器必标明重量,几两几钱清清楚楚,从不见遗漏不写者。这从何家村,法门寺出土金器可得到验证。而朋友这对出土于东北的金碗,却不标重量,明显违背唐代规定。其次唐代佛教供养器上很少用龙凤图像,成双成对器物更少。而辽契丹凡宫廷皇室用品必镌刻龙凤或日月纹饰,并追求成双成对,这是宗教信仰使然,不全在贵贱之分。再其次,佛教用品高圈足足底封底,是辽契丹的工艺特征,而唐佛教用器高圈足足底封底者少。特别是封底上錾刻的光线纹,鱼子地及圆线圈四方排列的四朵缠枝莲花,花中央一隻展翅起舞的太阳鸟,反映的是北方游牧的契丹民族特有的天圆地方、契丹在中央,太阳神主宰世界的萨满教式宇宙观,彻底暴露了制作者的身份,因为除契丹外中原汉人很少崇信这种宗教。

综上所述,这对和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银鎏金碗,相似的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金对碗,应是辽制而不是唐作,是辽代官作坊为皇室敬佛,特以唐代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银鎏金碗为底样仿制的一对供奉用阏伽水碗。说辽仿唐有一定道理,因为设计理念,主要形制都取材于唐代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银鎏金碗,但在工艺、纹饰、内涵上辽代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金对碗,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有所发展,而且有较高等级的创新。如果将唐代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银鎏金碗,比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小家碧玉。那辽制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金对碗,就是江鲍堪动色,罗衣舞春风的大家闺秀,各有各的风韵,各有各的美丽。

俗话说唐辽不分,现在看来个并不十分准确。应该说唐辽金银器制作总体水平相差无几,特别辽代天祚帝之前的辽中期景、圣、兴、道四朝,辽代“钿镂之工”比唐中后期要高超许多。因为自辽太宗灭后晋“大同元年(947年)三月壬寅,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后,唐朝历代精心培养工匠就绝大部分被迁移到辽朝腹地。由于契丹有尊敬保护有技艺人才的传统,来到辽上京的工匠们仍待遇优厚地从事原来的行业,并世代相传,子孙相继。

辽中央官府南北两套官制中的金银作坊,都按唐代原有的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严格的工艺流程,进行器物的生产。辽代金银工匠同唐代一样是国家管理专门的职业。为了保证金银器的制作质量,辽代有严格的工匠教授、培养的制度,正式工匠要经过严格考核才能担当。工匠的后代可优先被选择继承父业。身怀绝技的工匠,往往世代相传,一直为官府服务,官府作坊保证了特殊技术的传授和提高。

辽代前期,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匠主要由汉地俘掠而来,来到辽地后,被集中在一起进行各种精美器物的制造,客观上提供了工匠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工匠们由于生活上受到优待,吃喝无忧,在官府制作金银器,原材料充足,工具、生产条件等不计成本,不受限制,可全心全意地进行创作,从而使产品数量和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中期以后,辽代的金银器制作已超过唐代中后期的水平,并创制了难以数计的艺术精品。相信朋友的这对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金碗,就是辽代中期后制作的艺术精品之一,是辽皇室供奉佛教的礼器之一。

辽代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金对碗的发现,见证了唐辽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为辽继承唐代金银器制作技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为辽史补上了一段辽代金银器工艺发展史的史实,其价值不可谓小也,应担得起珍贵二字。

附图:

1-5、一对辽仿唐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金碗;6-9、法门寺唐仰莲瓣纹荷叶圈足银鎏金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