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附图之一

 国民一员 2017-07-23

从出土之契丹文(胡书或称早期契丹文)钱币看

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

我在《“天朝万岁”钱释读杂谈》中谈到契丹大小字的源流问题时,指出契丹大小字的本源是汉字,契丹文字是汉字系的契丹民族文字。中国北方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使用汉字,但因当地长期胡汉杂居,北地长期使用的汉字已和中原汉字在读音字形方面有很大差别,已是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使用汉字记录民族语言过程中,通过加减变异汉字部首偏傍结构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北方民族特点的变形汉字。《旧五代史》称其为“胡书”,到唐末这种“胡书”文字已达数千。契丹大字创制的基础就是这种“胡书”。

这种“胡书”何时出现?史籍虽无记载,但从北方出土的历代钱币分析,“胡书”最晚在东汉末期即已出现。在原契丹境内出现的大量用“胡书”书写的王莽钱,“小泉直一”、“货泉”、“大泉五十”(图1-7)等就是明证。钱文的胡书“泉”字与唐末五代胡书的“泉”字一脉相承。紧接着的南北朝时期,“胡书”继续发展,这时出现了著名的“大泉五铢”、“常平两铢”、“太元货泉”(图8-11)等“胡书”钱。随后的唐朝三百年中,契丹铸造了许多“胡书”“开元通宝”(图12-14)钱,其契丹风格之浓真令人叹为观止。纵观907年以前至契丹诞生的五百多年中的三个时期:东汉末至西晋时期,代表钱币“胡书”“小泉直一”;东晋至隋时期,代表钱币“胡书”“常平两铢”;唐朝时期,代表钱币“胡书”“开元通宝”,出土钱币都证实契丹族自从他诞生之日起就进行了钱币铸造,而且利用“胡书”铭镌了各个时期仿铸钱的钱文。

这些“胡书”钱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使字形远离原字,但读音仍为原汉字之读音。这个特点即应是判别“胡书”和契丹大字区别的要点之一。变形、改变部首偏傍,增减笔画应是早期创制的主要方法,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法在唐中后期“胡书”中才有较多的运用,而契丹大字中较多地使用了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法,这亦应是判别“胡书”和契丹大字区别的要点之一。

有人说这些契丹仿铸同时代中原王朝的“胡书”钱,能不能是契丹907-916年这个时期铸造?说这样话的朋友至少在两奌上犯糊涂,一是不真正了解契丹钱币的铸造历史,阿宝机907年登上天皇帝宝座就铸造了流通行用钱“千秋万岁”、流通纪念币“皇帝万岁”、“天朝万岁。”在这个时候阿宝机还用得着拿宝贵的铜材去仿铸几百年前汉人的钱币吗?就象现在有流通行用钱的人民币,人们还会去仿造“大明宝钞”“大清宝钞”用于流通吗?二是不了解古代仿造钱币不是用于收藏而是用于流通,一般只会仿铸可以方便流通的同朝钱币,不会仿铸几百年前的其他朝代的钱币给自己行用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基于这两点,可以肯定地判断这些“胡书”钱不会是契丹人在阿宝机建立帝国的907年以后铸造。

还有人说这些“胡书”钱可不可能是契丹以外民族铸造?目前,还不能绝对肯定,但从钱币风格,钱文“胡书”和契丹大小字的关系,这些“胡书”钱与同时期中原王朝及契丹的历史关系,以及其出土的地域与契丹的渊源等反映出的事实看,还没发现有任何一个民族能比契丹更有资格担承铸造“胡书”钱的能力。

这些“小泉直一”、“常平两铢”、“开元通宝”之类的“胡书”钱,可以百分百地断定是在阿宝机907年建立契丹帝国以前铸造,铸主应是契丹古八部大人,大贺氏契丹王、遥辇氏契丹可汗。钱上的“胡书”应即是当对契丹人用于记录自己语言用于交流的汉字系契丹文字。

大家从本文所附各种契丹文“胡书”(图14-40)钱,亦可看出“胡书”创制、发展、演变及至整理、改造、归纳成为契丹大小字的轨迹,以及契丹人创造“胡书”的方法及其在契丹大小字中的痕迹。亦可看出汉字,“胡书”,契丹大小字三者之间源流、承续、嬗变的关系。即汉字是契丹大小字之本源,“胡书”是契丹小字的发端,契丹大字是契丹文字的果实,而契丹小字,女真大小字都是契丹大字的流。不了解契丹文字的这个真正源流是难以准确释读契丹大字的。笔者观点是否正确,敬请专家学者及朋友们批评指正,莫吝赐教!

裴元博2009-9-10草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