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契丹文“昭武大将军记”金印考释图说

 国民一员 2017-07-23

辽契丹文“昭武大将军记”金印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昭武大将军记”金印考释图说

辽契丹文“昭武大将军记”金印考释图说

辽代官印除少量汉字印外,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九叠篆契丹文字(应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铭制,而用普通篆书体(小篆、缪篆、方篆)、楷体、隶书体铭制的契丹大字官印却没有发现,仅发现少量用契丹小字楷书体铭制的职官印。比如本文将要介绍的楷书体契丹小字“昭武大将军记”金印,应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这是一枚重约600克的金印,2008年春季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乡一蒙古族牧民家中,据说已传承了数代。印高约35毫米,印台约高10毫米,台裙四面边框内均绘双钩状卷云纹。印纽为瑞兽貔貅,前腿前伸貔貅头放腿上,长尾在后背上卷曲直至头上独角边,两眼圆睁威风凛凛趴卧台上。印面为正方形,约为45×45毫米。印面边框内镌刻两行阳文楷书体契丹小字,自右从上至下,再从左从上至下序读,汉译意为“昭武大将军记”。

这枚金印应是继天津郭先生收藏的契丹文“耶律特宁副使”人名官号金印面世后,又一枚纯官号契丹文金印面世。可对前此发现并公布的四十三枚契丹文官印资料,做一里程碑的补充。这枚金印从形制上看,确是辽官方铸制颁赐,其上承唐代雍容大度面貌,下开契丹雄浑粗犷风格,无论印纽、印文,它的雕工都是一流的,不比任何汉族官印差,只是多了草原民族特有的狂傲不羁的铮铮傲骨。

“昭武大将军”是辽承唐制而设立的武散官一种,是正四品上等武官。是辽代皇帝对有功将士的荣誉奖赏,得到正四品散官奖赏的人并拿不到相应的俸禄,只是在门荫后代时才有用。正四品官不是小官,但也算不上高官,只相当于现代的副军级而已。按辽代符印制度,正四品的“昭武大将军”应不具备使用金印的资格。《辽史·仪卫志三》符印说职官印:“契丹枢密院、契丹诸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印,并银铸。文不过六字以上,以银朱为色。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印,并铜铸,以黄丹为色,诸税务以赤石为色。  杓窊印,杓窊,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行军诏赐将帅用之。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百官并无使用金印之例。

在笔者百思不得解之际,一次偶然翻阅《舊唐書》,在卷四三《職官志二》中发现一条記录唐代使用鱼符的记载,“符寶郎掌管的牌符有三類。銅魚符:起軍旅,易守長。傳符:給郵驛,通制命。隨身魚符:明貴賤,應徵召。符分三種,太子玉符、親王金符、庶官銅符”。给我很大启发,遼朝建國,多承唐制,他的符印制度也一定与唐朝一致,他的亲玉一定使用金印。联想到去年给天津郭先生考释他收藏的“耶律宗德之印”,“耶律特宁副使”两枚金印,即是亲王使用金印的例证。根据这个“亲王使用金印”制度规定,可以确认这个“昭武大将军记”金印的获赐者,必定是辽代某皇帝的子侄,是个亲王。

至于具体这位“昭武大将军”是哪个皇帝的子侄,笔者通过查阅辽代皇子资料,初步判定应是景宗三个儿子:隆绪(圣宗),隆庆,隆祐三人的十四个孩子之一,因辽史的缺陋,目前尚难断定其是谁人,有朝一日,十四人的墓志全部面世,这个谜底就将会大白于天下。

金印印文除官名“昭武大将军”外,还镌有一字:“记”。为什么官印不称印而称记?印和记有什么区别吗?据笔者查阅印章史知道,“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刘熙《释名》)外国人对“印及印记”的理解是“证实或保征”。有了可靠的证实或保证,当然就可信了。《大英百科全书》对“印及印记”的解释是:“印用来确定诸如契据、证书、凭照、法律协议等文件的真实性,也用于行政管理中的授权证明。”所谓“真实性”,也无非是可信的意思。

“记”,是“印”的同义词,只是侧重稍有不同。唐代官印即有以“记”代“印”的。如“蓟州甲院记”,“大毛村记”,五代有“右策宁州留后朱记”等等。这里“昭武大将军”金印用“记”,不用“印”,除两字同义外,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昭武大将军”是个虚职的散官,没有具体领守的职司,为了和实职的有衙门职守官的区别,所以散官的印用“记”,而不用“印。”

“昭武大将军记”金印的发现是中国印章史值得庆贺的事,它填补了辽代印章史亲玉金印史料的空白,为解读契丹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相倍倍收藏者在了解了以上情况后,一定会对金印倍加珍惜的,如能达此结果,吾愿已足!

                                  裴元博2010-8-27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