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素:针道与历史

 为什么73 2017-07-23


最近和培养大聊《春秋左传》,有人就很不解,就问:


为何你一个学中医的,偏偏要去吹历史,这不符合你的身份啊?


我笑着说:“我只是用历史故事来讲中医,只是你没看出来。”


他听完非常的疑惑,就反问道:“这有道理么?”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就用《内经》的原来试着论述一番: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这一段就是黄帝在问,我学了那么久的针灸,各种学说,各种操作,要如何才能返璞归真,用一个最简单的原则来驾驭?岐伯告诉他说要靠针道,不仅是针道,治国也要靠道。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岐伯告诉黄帝的方法是,不管是针灸还是治国,要到达最高层次,都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这个就是道,道就是导,引导的意思。


接下来,黄帝就问,如何才能引导,如同夜晚有灯,看得见前行的方向。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这一段是最难,而且是心法,下文说的是行法,即告诉你如何去做,去练习。


这段的大意是只要你反复的去练习,成为本能,你自然就能从外面看到里面。


比如一个行医久了的人,病人一走进来,看一眼就大概知道什么问题,这个就是岐伯这句话的含义。


那具体应该怎么去练习啦?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这一段的要点在具体的操作,核心就一个字,揣。


在诸子百家中,有一门技术,叫做揣摩。


分开来就是揣与摩。主要体现在问诊上,意思是要去问,用来验证自己内心的判断到底对不对。这叫“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沟通与说服的艺术。以前老一辈的中医都还会这个,现在真会的倒不是很多了。这个方法就是揣。


这个方法最早出自《诗经》,原文说: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此为最早的揣术。



到了后世的发展,纵横家的出现,将揣摩二术整理成一套方法,用来察言观色,谋定而后动,其具体方法可以结合中医运用,以补充《内经》的不足。(原文见鬼谷子)



将这些跟朋友说完以后,就接着跟他讲,治病容易,治心很难。


当今社会,很多人身体问题不是主要的,心理问题才是主要的。


而要如何治心就要学历史,用历史的方法去揣摩古人之心。


因为现代人存在的问题,其实古人早已存在过,只需要从古人哪里获得智慧,获得解决方法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读历史,要把历史当做医案来读,看看那些人心是怎么变化的,怎么变好的,怎么变坏的,然后再用到当今社会中来,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当你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后,基本上你就具备了中医的思维,一切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姑且当做思维训练吧!


明天补充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