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重大发明之二: 千年吸水笔,文明史空前 这是著名辽金文物收藏家王加勋先生购藏的,一支出土于千年前辽代佛塔遗址中的木质吸水 ![]() ![]() ![]() ![]() ![]() ![]() ![]() ![]() ![]() ![]() ![]() 笔(图1、2)。它奇貌不扬,材质普通。然而,它却以自身宣告了一个,已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吸水笔和硬笔书法与绘画”的发明人,是世界东方的伟大的中华民族中的辽契丹人。它是人类世界最早利用“虹吸原理”与“毛细作用”,人工制造的硬笔吸水笔,是一切硬笔:钢笔,圆珠笔,圆注笔的祖先。用它书写的书法绘画作品是世界最早的“硬笔书法与绘画”(图3、4)。(契丹书法笔者将另行撰文考析)。 它笔头两侧阴刻的双钩文汉字年款“大安五年(1089年)”(图5、6)显示了它的制作时间距今已923年。笔杆上阴刻的五个双钩文契丹大字(尚未破译),(图7、8)证明它确是千年前契丹人制造。笔的材质为数百年前已消久的当时契丹所独有的香柏木。笔通长238毫米(图9),笔杆中间直径10毫米(图10)。笔分三部分:笔头(图11),长约68毫米,成两头小中间粗的梭状圆椎形,笔尖(图12、13)径约2毫米,平头。笔尖中心空心内塞一蜂窝状物,在笔头最粗处两侧各钻有一小孔(图14、15),直通芯状物。笔头似由两部分粘接而成(图16),“安”字下方5毫米处,为长约40毫米的装有笔芯的笔尖部分与笔头上端粘接处。此处向上28毫米处为笔头与笔杆粘接处。汉字年款“大安五年(1089年)”分别写在笔头上端左右两侧;笔杆(图17),长约145毫米,长下一般粗,下连笔头,上接笔尾,在通长200毫米处,钻有一个左右贯通的孔(图18),似乎是为系穿挂绳所用;笔尾(图19、20),长约23毫米,与笔样连处径约11毫米,尾端径约18毫米,为梯形圆柱体。 整支笔笔头有蘸墨使用过的明显痕迹,笔杆下部手握光滑的状态与上半部分生涩情况有显著区别,包浆色泽深浅一目了然。因来源可靠,还伴有同出的应是此笔所书契丹文绝世书画长卷一轴互证(当另撰文章考证),该笔信是真品,当确定无疑。这支笔珍奇之处就在于笔头镶有吸管,两侧有气孔。这是典型的按“虹吸原理”人工制造的吸水木笔。千年前被历代汉人视为愚昧、落后、文化低下的契丹人,竟能利用“虹吸原理”与“毛细引力作用”知识,手工制造出比西方人早七百多年的“吸水硬笔”,并用这种硬笔创造了一大批“硬笔书法与绘画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虹吸是一种流体力学现象,借助气压差而抽吸液体。这支吸水笔就是按虹吸原理制成。笔尖孔和头中部两孔就形成了一个虹吸管道,当三孔气压相等时,管道内气压平衡,墨水不进不出。当笔墨水用尽后,把笔捺进墨池,用手堵住面孔,墨就会被吸入笔管中。使用时笔尖捺在纸上,形成压差,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墨水就源源不断地向笔尖流出。为了控制出水过多,漏水现象,这支笔在笔尖管道中镶嵌了一根中心填充了类似海棉状物质的的芯管,有效地控制了墨水地下泄,使管道中的空气大量减少,保持了管道内的气压平衡。这样,在笔嘴受到压力时,墨水会慢慢地连续不断地流至笔尖,较理想地解决了墨水的滴漏及流速不匀的问题。这项技术的发明比1884年由美国人沃特曼·艾奇逊发明的同样技术早了795年。 中国人很早发明的毛笔、墨,砚,为中华文明立了大功,可北方民族在使用毛笔、墨,砚时遇到了北方气候寒冷,冬春季节毛笔、墨,砚经常被冻住不能使用的问题。于是,他们发明了硬笔和墨汁,以及行军砚。硬笔是以木头做成毛笔形,冬春时蘸墨汁使用。但蘸墨汁时,蘸一下写不了几个字。聪明的契丹人又发明了吸水笔,并经过不断改进,到大安时期,已普遍使用上这种带笔芯的吸水笔。从这点上看,契丹文明并不比汉文明差,某些方面甚至在赵宋以上。这支笔就是一个铁证。 欧洲人千余年使用的一直是翎管笔(也称羽毛笔),它是使用鸡、鸭、鹅、鹰等鸟类的翅羽毛制作的,最常用的是鹅翅羽毛。英语中自来水笔一词 “pen”就是从拉丁语 “羽毛”一词演化而来的。但翎管笔的寿命很短,笔尖很容易磨秃或劈裂,一支笔能写几千字就很不错了。后来,人们在翎羽毛笔尖上包上一层金属薄片,诞生了金属笔尖。随后,木杆、金属杆又逐渐取代了鸟翅羽毛,演变成为蘸水笔。 笔的寿命大大延长了,但每写几个字就要蘸一下墨水,人们思考对它进一步变革。1809年,英国人福逊发明了笔杆中可以灌注墨水的笔,笔杆上部有一小孔,小孔关闭时笔尖写不出字,只有打开小孔墨水才能流至笔尖。同年,由另一个英国人布莱姆改进的蘸水笔具有一个很薄的银制笔杆,要象使用带橡皮囊的玻璃管一样用手挤压笔杆,笔尖才能写出字来。在1800~1900年约100年的时间里,不少发明家创造了不少各式各样的自来水笔,前后申请的专利达400余项,并曾有过手工制作的、靠滴管贮存墨水的书写用笔。但由于墨水常常凝结而堵塞笔尖,有时出水过多,有时还会漏水,使用很不方便,因而均未能得到普遍使用。 初具今天自来水笔结构的发明距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是1884年由美国人沃特曼·艾奇逊发明的。他利用毛细管的作用,用一条长形的硬橡皮,连接笔嘴和笔内的贮墨水管,又在硬橡皮上钻了一条细如毛发的通管,可容少量的空气进入贮管,以保持贮管内的气压平衡。这样,在笔嘴受到压力时,墨水会徐徐不断地流至笔尖,解决了墨水的突然滴漏。此后,又有人对沃特曼的发明进行了改进,将加装墨水的滴管改成了能自动吸墨水的胶皮软管,使用更加方便。 相比之下,契丹人近千年前就发明了和八九百年后西方人研制百年才成功的同样技术的吸水硬笔。可见中国中世纪的辽契丹国的科技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契丹人的聪明才智亦应领先于当时世界各民族,契丹的文明程度、文化程度、教育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绝不是历代汉族士大夫所描绘那样愚昧、落后,而是优于宋及当时世界各国。否则,不会有早于世界文明的辽契丹的四大发明:活字及活字印刷术;吸水硬笔及硬笔书法绘画;水陆两用车辆;火药及火药武器。所以,作为血管里可能流淌着契丹族分子血液的中国人,有必要重新认识契丹,重新研究契丹,重新总结契丹,重写契丹历史。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自强的,新的民族精神。 这种吸水硬笔的发明,看似简单平常,似乎还有些粗糙,但其内涵的深奥的自然科学知识却不是普通人所能掌握的。设计这支笔的人,一定是位大科学家。正所谓小发明,蕴含大智慧,这支笔的发明过程就是最好的写照。这支吸水硬笔的工艺并不简单,它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全笔由笔头两部分,笔杆,笔尾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数道工序要单独加工,如最复杂的笔尖部分,除钻管道镶嵌笔芯,钻调压孔外,还要把做好的笔尖组装粘接到笔头上。最后,笔头、笔杆、笔尾再组装粘接到一起,一支笔才算完成。 据笔者曾在工厂当过工人,厂长的经验分析,这种吸水笔的生产当时已实行了工序分工,流水作业,批量生产。即最少分有:破木,制笔芯,笔尖,笔头,笔杆,笔尾,组装等工序,每道工序是一个单独生产组,按各部设计标准严格生。最后在总装配工序成型产品。一千年前如真能出现这样的生产流程,那发展下去,世界的工业史就要重写。可惜的是这个工业化的萌芽,过早地被野蛮民族所摧毁,世界的工业史避免了一次被彻底改写的命运。 这种吸水硬笔的生产绝非个体手工作坊所能完成,它高昂的成本价格,也绝非一般平民所能使用,当时平民一般仍使用吸水笔发明前的各种蘸水笔(图21)。它必是国家“笔砚局”或“器物局”制造。批量生产供皇家及各级官员使用。这支笔应是皇帝赐予大德高僧的御赐之物,这是它发现于佛塔遗址的重要原因。 这支吸水硬笔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文物研究意义,是改写世界笔的历史的实物凭证,是辽契丹文明史,文化史,科技发展史辉煌先进的实物证据之一,是契丹族对人类社会作的重大贡献,说它是辽契丹的一项伟大发明应恰如其分,名至实归。它应是国宝中的国宝,对它的价值怎样评估也不过份。 泉痴山人2012/5/31于京东 附图名录: 1、辽代木质吸水笔全身像大安一侧;2、辽代木质吸水笔全身像五年一侧;3、辽契丹用吸水硬笔书写绘画长卷跋的书法;4、辽契丹用吸水硬笔书写绘画长卷上的题名书法;5、笔头上双钩纹大安纪年款;6、笔头上端阴刻双钩文汉字纪年款“五年”;7、笔杆上所阴刻五个契丹大字;8、笔杆上所阴刻五个契丹大字放大图;9、辽代木质吸水笔全身像长度测量图;10、辽代木质吸水笔笔杆直径测量图;11、笔尖;12、吸水笔笔尖放大;13、吸水笔笔尖放大;14、笔头气压平衡孔之一;15笔头气压平衡孔之二;16、笔头可见两个粘接处痕迹;17、辽木质吸水笔之笔头笔杆笔尾三部分照之笔杆约长145毫米;18、笔杆上端之穿系孔;19、笔尾和笔杆间清晰粘接痕与穿系孔的通透情况;20、笔尾不知用途之钻孔;21、吸水笔发明前的各种蘸水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