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以“着陆”的PPP模式(三)

 黑扭 2017-07-23

PPP模式并非普遍适用

  功利性明显

  目前,由于各部委关于推广应用PPP的各类文件密集出台,全国推广应用PPP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真正落地的PPP项目并不多。即便是已经落地的PPP项目,绝大部分也是打着PPP的旗号而实施的“伪PPP”项目,真正落地的货真价实的PPP项目非常少。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进行融资的路径,已经走不通,通过发行地方债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是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根本难以满足地方政府融资的现实需要。因此,现实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采用PPP模式。

  财政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今后的财政资金优先投向PPP项目,并积极推动采用PPP模式将政府债务转换为企业债务。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国家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制定对PPP项目予以优先安排贷款的信贷倾斜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基本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只好尽可能多地将各类项目包装成PPP项目,以便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并尽可能多地争取银行贷款。

  不适于完全市场化的项目

  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用统一的市场规则、均等的准入机会,实行普适性的国民待遇,由各类市场主体获得平等的市场进入机会,突出特点就是强调要建立普适性的市场规则。

  相反,PPP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针对具体项目的特点,研究制定特殊的实施架构安排,即每一个PPP项目的操作结构安排都不同。但是,这些项目如果采用PPP模式的理念进行运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复杂得多,更要建立一套具有多维目标的可持续性的项目运作模式,针对特定项目的独特特点,设计一套特殊的解决方案,并将体现在项目文件中,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就在客观上使得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范围受到严格制约。

  PPP项目仅用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领域。对于完全市场化的产业领域,由于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商业模式,当然不应属于PPP的适用范围。目前,很多地方为了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门为PPP项目提供的倾斜优惠贷款,将既不属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也不属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的项目,都包装成PPP项目,不符合基本逻辑。

  对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如果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准入规则,培育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公平竞争参与,这种项目运作模式也不是PPP模式。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条件。在实践认知方面,决不能将PPP模式作为创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建设领域,以及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唯一模式。

  发挥平台公司的作用

  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应用,部分地方政府成立的各类平台公司存在运作不规范、违规操作等问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大量负债,违反国务院第43号文和45号文的精神,必须进行彻底清理整顿。同时,切记不要一刀切地完全否定平台公司的功能。

  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的国家,尤其是日本、新加坡等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各种专有用途机构,这些专业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体系,同时又与当地政府建立固定的关系,通过专业化运作承接政府分包的各项任务。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性服务,精简了政府机构设置,提高了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当地政府费用负担。地方平台公司熟悉当地情况,当地政府信得过,是各地实施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所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平台公司的改制工作,提升这些专业机构承担项目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的能力和效率,发挥当地平台公司的主力军作用,以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减少交易成本,提高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效率。

  做好评估论证工作

  对PPP模式适用范围的判断,总体原则是已经完全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项目不适于PPP模式,地方平台公司有能力进行高效运作的也不适于采用PPP模式。对于那些不具备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条件,同时当地平台公司又没有能力运作好的项目,才适宜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这种运作模式虽然会让当地政府付出更高的代价,但由于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运营成本,通过评估认为采用PPP模式的财务价值(Value for Money)大于零,比交给当地平台公司运作更有效,则应该做出采用PPP模式的决策建议。普遍使用PPP的危害性客观而言,由于我国当前投融资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尚处于推进阶段,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生态环保工程、农业和水利工程、交通运输设施、能源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领域,还有很多障碍。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条件,当地平台公司也存在体制僵化、能力不足、效率不高、人才缺乏、专业经验缺乏等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必须明确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各类投资项目都包装成PPP项目,以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支出,并争取银行针对PPP项目的优惠贷款。

  很多地方政府提出非常庞大的PPP项目投资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来投资者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为了满足社会资本投资主体有关投资回报的要求,通过政府承诺、让利、捆绑当地特色资源等方式进行项目方案策划,将千年文化古迹的开发权、当地稀缺资源的开采权,捆绑到盈利能力不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中。虽然这种操作能够争取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并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当地政府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必须清晰并充分认识这种错误导向的危害性。

  让PPP安全“着陆”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确保重大项目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应审时度势,客观冷静,从以下方面积极做好让PPP安全“着陆”的工作。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虽然债券发行对于地方政府推动的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融资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但这代表着今后地方政府依靠自身信用进行融资的改革方向,理应做好准备,积极争取。

  善于包装各类所谓的PPP项目。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各界都在大谈PPP,但并不是要推进真正的PPP,而是要把PPP作为争取财政资金及银行贷款支持的一个手段。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必须适应目前政策导向的现实需要,有策略地以PPP的名义争取各种政策支持,但在各类项目的实际运作中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要充分认识到,盲目地扩大PPP应用范围将付出巨大代价,留下很多后遗症。

  积极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采购范围,通过委托运营、资产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扎实推进真正的公共服务采购,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运作水平提高。

  积极推进市场化项目的投资建设。对于不属于PPP适用范围的市场化投资项目,应尽可能地采用PPP模式进行包装,以便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支持,但项目方案的包装策划不得损害当地公共利益,不得增加当地政府负担,不得对社会资本投资主体过度让利,并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难以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市场化项目,应按照其固有的商业属性进行招商引资,不得人为地包装成PPP项目,避免赶时髦。

  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通过正常的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参与这类项目建设,当地政府应退出具体项目的运作环节,仅进行规划及政策引导,不应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但是,为了争取财政资金及银行信贷资金倾斜政策的支持,也可以故意包装成PPP项目,但项目方案的包装策划不得损害当地公共利益,不得增加当地政府负担,不得以PPP模式的名义向社会资本投资者过度让利,并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争取由当地平台公司承担社会资本主体角色。应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能力建设,积极改造当地平台公司,使之成为未来承担当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了争取财政资金及银行贷款的支持,可以认为这些平台公司通过整顿、改制、提升,已经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法人,因此可以作为社会资本投资主体对待,并成为承担当地PPP项目的核心力量。应该强调的是,这种操作技巧并不是对传统的地方投融资平台运作项目的简单回归,而是强调必须是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对当地平台公司体制机制的重建和能力提升。

  规范PPP项目的准入管理

  对于必须采用真正PPP模式运作的项目,应更加注意,拟建项目不具备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条件,因此不能完全地推向市场。当地平台公司由于体制机制、融资能力、专业素质等原因,不能承接这类项目。如果交由当地平台公司进行运作,必然会付出更大的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代价。社会资本投资主体的选择,不能仅考虑其直接融资能力,而是应该重点考察通过PPP模式的应用所带来的体制机制创新潜力。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建设领域,对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必须回归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条主线上来。采用PPP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PPP模式的引入,与优质的外来投资者(社会资本)进行合作,通过引资和引智,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建设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得采用PPP模式能够带来可接受的财务价值,减少当地政府实际支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