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从愚夫走向君子

 lotus2189 2017-07-23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国历史上做得到的只有两个半人,可见难度之大。这「两个半人」,一个是孔老夫子,另一个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而清代名臣曾国藩正是那半个。

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的人物身上获得人生启迪,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而曾国藩在功业上的成就让人膜拜,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

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将曾国藩的学问和功业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大巧不工」。

曾国藩说自己「余性鲁钝」,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

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若比作武功,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说。

其实「拙」才是这一切的底子。

丨  守拙,才能勤

为什么守拙才能勤?因为知道自己在才智上不占优势,所以他若是想拉近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甚至想超过别人,就只能在勤快上下功夫;因为知道拙,就能自觉地去勤。

曾国藩深谙此道。他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不断精进,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三十一岁那年,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且长期坚持。

普通人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很不容易了,一年够长了吧?他坚持了多久,半生!

正是因为勤,在修身上曾国藩才做得到每天做完早起、读书等12条日课,而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习气;在做事上曾国藩才做得到带兵时那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天天挖壕沟防死敌人或者围城困死敌人,而一点一点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秘密,也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的秘密——曾国藩的守拙而勤,实质并不是笨,而是放低姿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打好自己的根基。如此才能保证稳当,不出纰漏、不走歧路。稳,就是快。所以他才说——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而世人最易犯的毛病,爱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好走捷径;于是容易因为根基不稳、把控力弱,流于轻浮极端,跑偏走歪而误了时光和自己,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守拙如同走地上大路,就算需要翻山越岭,贵在踏实可靠;机巧则如同走平衡木,遇到悬崖可能更快跨过,也可能万劫不复。

曾国藩的守拙而勤诚然是因为笨,而他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丨  守拙,才能慎

曾国藩曾作过一副对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前半句,可谓说尽了他的谨慎。他能够在晚清官场恶劣的环境下平步青云并全身而退,与他的谨慎有着极大关系。这谨慎,则还是源于他的守拙。

为什么守拙才能慎?因为他知道自己笨,所以才尤其害怕出漏子、捅娄子,而小心加小心。人最容易在自己擅长和有把握的事情上栽跟头,所以才会有那句俗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曾国藩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在处世和做事上借鉴——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矣。

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巨大成功,不就是那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的最好证明吗?但凡照着这个路子走,尽力去做到,人这辈子就算是有谱了。而世人尤其是那些聪明人,却往往是胸有傲人之志、手无缚鸡之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骄傲轻浮、疏忽怠慢。曾国藩十分重视人在小事和细节上的态度,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的心性。

智者千虑,何况不免必有一失。曾国藩守拙而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笨还是聪明、谨慎还是疏忽,而是对自己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所在。只有守拙而慎,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坚实依靠。

丨  守拙,才能韧

曾国藩读书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因为有一颗守拙之心,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子——

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这背后正是一股韧劲儿,读书就需要如此。何为韧?是忍,是耐,最后则落到恒。对于这三点,曾国藩曾用一句话说透——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尤其对这个恒字,曾国藩强调更多,他自己就是对此做得最彻底的;最精到的谈论,也同样出自于他——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西方学者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这和曾国藩的恒可谓异曲同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

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这份忍力、耐性、韧劲、恒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让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巅峰。

这背后,同样是守拙的作用。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历尽挫折,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相反,那些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世间聪明亦成功的人也不少,根基稳固、不留遗弊的却不多,常常是风光一时,最终凄凉。只有既聪明又守拙而慎,才能既达得到那种境界,又能达到得更快。

所以曾国藩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句话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

丨 本事,多半是逼出来的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对容闳抱有极大希望,一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然而容闳近年在办事的过程中,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还是挺下来了。

有一次,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一肚子苦水,谁知道曾国藩却说,「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容闳便不敢再讲了,硬着头皮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起来。

要有所激发和有所逼迫。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被激发小宇宙,逼出战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曾说,曾国藩的本色是一位词臣、一介文人。他成为一个军事家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咸丰二年7月,曾国藩南下江西赴任乡试主考的半途,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道回家奔丧,就在这时,太平军冲出广西,取道湖南北上,并连克湘北数城,更进而打下了汉阳。朝廷内外一片惊慌。

为协助地方政府维持秩序,咸丰帝决定,采取嘉庆年间大办团练的办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国藩为第一个团练大臣。

但他上报朝廷要为母守灵。到12月中旬,当得知武昌被太平军占领,他才不得不出山。这个时候曾国藩的临危受命,既有他接受朝廷命令的职责所在,也有保卫父老乡亲的责任感,更有承担天下重任的使命感。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和信念,作为一介书生的曾国藩才能指挥军队,于道德学问之外,成就伟业。

丨 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

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鼓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阳明的一心不动,说到底是因为心中老实;曾国藩的大巧不工,说白了就是做事踏实。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人人知道、简单平实的那两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  素材来源 | 网络  审稿 | 吕君丽 果果 禅静 世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