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庆祥
(一)
世界的许多复杂事物其基本构成元素都是非常简单的,这些简单的元素只要不断的组合扩展,就可以组成复杂无比的事物。
计算机是0和1的组合;几何原本不过是构筑在五个显而易见的公理之上;而生命则源于最简单的几个基础物质。
DNA是由四个结构比较简单的物质组成,它们分别是腺嘌呤(C5H5N5)、鸟嘌呤(C5H5N5O)、胸腺嘧啶(C5H6N2O2)、胞嘧啶(C4H5N3O)。
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denine(A,腺嘌呤)一定与Thymine(T,胸腺嘧啶)配对,Guanine(G,鸟嘌呤)一定与Cytosine(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简单地说要么由蛋白质构成,要么它的物质是由蛋白质制造出来的,DNA则是制造蛋白质的模板。DNA通过信使RNA、RNA方式制造成蛋白质。
DNA尽管是螺旋状的很长的丝状结构,但这么简单的物质是不可能真的有想法的,DNA就是一种能够作为模板,可以复制自身,还可以制造蛋白质的化学物质。
(二)
197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在国外相当畅销。在这本书里,道金斯从基因层面解释生命的逻辑,给基因赋予了人格体——自私的,好像基因还可以想象、可以预见有性格一样。道金斯在书中这样解释: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把一个基因理解为头和尾符号之间的核苷酸字母序列和一条蛋白质链的编码。我们用顺反子(cistron)这个词表示具有这样定义的单位。
严格他说,本书既不应叫做自私的顺反子,也不应叫做自私的染色体,而应命名为略为自私的染色体大段和甚至更加自私的染色体小段。但应该说,这样的书名至少是不那么吸引人。既然我把基因描绘成能够延续许多世代的一小段染色体,因此,我以《自私的基因》作为本书的书名。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第一章结尾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已经看到,在任何称得上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的实体中,都会发现自私性。我们也已看到,有人认为物种是自然选择单位,而另有些人则认为物种中的种群或群体是自然选择单位,还有人认为个体是自然选择单位。我曾讲过,我宁可把基因看作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
实际上,说基因自私只是为了叙述上方便的一种比喻。就像我们讲原子的化学键时,会说原子总是千方百计的让外层电子变成8个(一层结构的原子除外),当接近8个时,比如6个或者7个,它就倾向于得到电子变成8个。当外层电子很少,比如1个或者2个,就倾向于失去。这就是化合价。
我们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述,就比较容易理解原子的规律,我们给基因赋予性格和思想,其目的也是为了描述它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当我们说基因“想”怎样怎样,或者说基因为生存而拼搏时,其实质是说这是基因存在的一种固有规律。
(三)
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归根到底都是有基因制造出来的,通过代际的传承,再把基因也延续下去。
此时此刻,一个动物存在,一株植物存在,说明它过去的生存策略是合理的,比如,它没有选择病死,了断等方式结束生命。以动物来说,它的行为策略必定是基因构成物的一种策略延伸。
小时候,我就琢磨过一个问题,手上割一个口子为什么要疼啊,这多难受,要是不疼多好!后来,我才想明白,如果不疼的话,动物就不会防范被割伤,也不会防范比撞击等等,动物就很容易消亡。“疼”这个机制对动物生存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必须在制造这个动物时,由基因赋予它这种特性。假如另外一个基因赋予另外一个动物不能感觉疼痛的特性,这个动物就很容易凋亡,基因也因此不存在了。于是,主张疼的基因就会战胜主张不疼的基因,成为动物行为模式的一个普遍准则。
基因存在于每个细胞之中,人体大约有10∧15个细胞,每个细胞里都有一模一样的染色体,一模一样的基因组合。这些细胞必须分工协作,同呼吸共命运。从基因存在的意义上说,一个大活人才是它的载体,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细胞。
基因管到“肉身”这一步,至于,动物的大脑,人类更为复杂的思想,则是为了肉身存在的策略。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生命逻辑,是生命逻辑的基本公设。
(四)
基因的逻辑经常会直接转化成承载它的肉身的行为方式,比如,基因为了存在不遗余力的自私,也会导致绝大多数动物行为的自私性。动物为了保命,为了繁衍,时刻准备进行激烈的争斗。
世界上有形的动植物大约有300多万种,其中,绝大部分动物都是体型很小的,哺乳纲有5676个,鸟类大约有9000多种。每种动物有不同的习性和生存繁殖策略。基因性质衍生出来的生存策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却不像欧几里得几何学一样严密、单纯。这是从基因特性推测、解释它的肉身载体行为模式的困难所在。
尤其是人类,他并不完全按照其本性生存,每个人都是生物性和文化性混合的产物。但是,从基因学说理解人类的基本习性、认知规律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人类在理解本身时,对文化因素过分重视,对基因因素过分忽视是一个普遍现实。这会导致我们非常错误的理解自身,有时这种认知会让我们支付较大的代价,收效较小。
比如,动物学家在解释人的终生学习能力时,生造出了一个叫做“幼态延续”的词,说其它动物只有幼小时期具有学习能力,人的终生学习能力则是幼稚形态延续到终生。这明显与事实不符,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家养动物就知道,其它动物也是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并不特殊。但在学习能力上,不同年龄段是不同的,这一点人也动物是一样的。正确的逻辑延伸下去,就可以设计较为正确的学习时间表,否则则是错误的安排。
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这个写在教课书上、广为人知的法则其实也是错误的。没有证据显示,人类性别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劳动分工。按着这一错误的假说解释人类文明的进化显然会漏洞百出。
如果我们像欧几里得一样,充满了穷尽一切的想象和追求,从基因学说出发,即可以构建一个宏大的解释人性、解释认知、解释偏好的大厦,这座大厦的基础建立在最简单的公设之上,是相当科学和靠谱的。
友情推广 寻找主力的蛛丝马迹,洞察资金的聚散流向。 汇集四海的散户精英,致胜股海的利器法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