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如夏花 | 第二乐章,与舒伯特一起流浪

 alayavijnana 2017-07-23


面包与爱情

在我心爱之人的屋顶
有一个旋转的风向标
风儿恣意摆弄它的方向
就如同命运无情的捉弄

——威廉.米勒《风向标》


音乐瞬间之三,D780,1828年

施纳贝尔演奏


有时候你必须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否则你如何得渡人生茫茫的暗夜。有时候,你必须学会随遇而安,否则你就无法忍受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有时候,你必须厚着脸皮去蹭饭吃,因为只有吃饱了,你才能歌唱!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有才,只有上帝知道。

大学时还真遇到过一位流浪的诗人,在一个夏天的午后,蹭饭蹭到了我生活的寝室。他为我们讲解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玄秘理论,给我们听德国金属之王的恐怖摇滚乐,给我们背海子伟大的诗作和他在西藏写的歪诗,给我们用八卦阴阳算命,然后,他把寝室里那张唯一空出来放杂物的床占为己有,每天消费我们有限的饭票,让我们轮流请他喝酒,还泡我们的女同学当马子。他的紧身牛仔裤一年不洗,泛着黑色的油光。夏天,当我乘着夜色跳进学校的湖中游泳时,他就靠在湖边的老柳树下弹吉它,为我伴奏......

月色如水,人去楼空。那是1993年的往事,但我至今仍想不通:一个人如何做到,象一个浪子一样飘流在人生之河上,还能长时间不沉下去。我一生真正的流浪只有五天,待业失恋没钞票,无依无靠吃馒头,忍受到第三天,我就哭着喊着逃回了爸妈家。第五天,终于找到了新工作,赶紧去上班。

怪不得,那位诗人的女友曾对我和我的朋友说:你们都是俗人,他才是诗人


有时候,如果你不敢流浪,你就收留一颗流浪的心。

1817年的时候,维也纳的文艺中青年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都在轮流邀请伟大的音乐家舒伯特吃饭、睡觉、开派对。每当“舒伯特供养圈里”来了新人,舒伯特都会天真地率先发问,是不是让新来的请客吃饭。的确,我们长得象饭票,不过我们都心甘请愿为艺术买单,为天才喝彩。

然而就在文艺青年们醉心于诗酒的1817年,舒伯特的女人却在现实的小角落里,苦苦等他赚钱买房子,然后娶她作老婆。伟大的艺术家,总有着过人之处,更何况舒伯特写出了那么多诗意而优美的音乐与歌。问题是,当才华总是无法兑换成现实的利益时,轻松写意的诗意流浪,迟早都会变成沉重的苦旅。

在我毕业的时候,那位女同学痛苦地离开了她的穷诗人。穷诗人则流浪到酒吧里,当上了一位走调的流浪歌手。我则忙于上班,失业,找工作,找老婆,找房子,生怕有一天,我的生活会突然没了着落。


水上吟,D774,1823年

费雪-迪斯考演唱

俗人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你看那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你听那生命中流逝的岁月,又有谁不是被囚禁在现实的牢笼中?

舒伯特和她的女人曾有过一个三年之约,三年之后舒伯特重病缠身,无法兑现诺言。他的女人最终嫁给了一位收入稳定、有固定居所的面包商。据说,在当时的维也纳,没房子是不可以成家的。而在21世纪的上海,没房子,姑娘只会摇摇头,让你滚蛋。

1823年,舒伯特病后初愈,已是早生华发。他读到一位德国诗人施托尔贝格的抒情诗《水上吟》不觉泪透青衫,提笔谱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同名艺术歌曲,沿着钢琴十六分音符的清澈和弦,悲伤的河水缓缓注满了我们的心房,歌声仿佛是映在这逝水之上的人生喟叹,在歌声消失的地方,诗人,无言独上西楼:

夕阳下闪烁的波浪
悄然带走了我的青春
如同高空飞翔的黑鸟
消失在暮色的彼岸
生命之光不断流逝
明天也在展翅欲飞
而我也将消逝在这时光之河中

带着破碎的誓言,带着无法愈合的伤口,继续流浪的人不是诗人,他本身就是一首生命的诗歌。千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在监狱里沉痛地写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然而,当知了在现实面前噤若寒蝉时,海燕却在穿越暴风雨之后,飞凌了太阳的高度。

有时,越是沉重的飞翔,越能给心灵注入闪电一般的力量。


挣扎的鳟鱼

我阴沉地站在梦中,久久凝视她的画像
那可爱的脸庞,透着神秘的微笑
我永远无法相信,我已经失去了你

——海涅《她的画像》

F小调幻想曲,D.940,1820年

1818年夏天,经由朋友的介绍,21岁的舒伯特来到匈牙利埃斯特哈基伯爵庄园,教伯爵的两个女儿弹钢琴。这一家人全是热心的音乐爱好者,舒伯特的音乐深获他们的赞赏。然而,在这里,舒伯特始终不愿意住主人指定的大客房,执意要与仆人住在一起。舒伯特给朋友们写信道:

厨师是一位乐天派,女佣是个美人儿,有时显得很动人。年老的奶妈和蔼可亲,总管家却是我的敌人。伯爵的千金们都很漂亮。

这两位千金就是他的学生,后来爱上音乐家的是妹妹卡洛林妮,当时卡洛林妮只有11岁,直到1820年舒伯特第二次来访时,13岁情窦初开的卡洛林妮突然责备音乐家从来没有为她写过一首曲子。

这首作品写于1820年夏天,舒伯特将它送给了卡洛林妮。卡洛林妮在舒伯特逝世11年后,32岁时才嫁给了一个陆军少尉,但她一直细心地保存了舒伯特送给她的《F小调幻想曲》的乐谱,到死为止。这是一首优美的钢琴四手联弹。岁月如歌,那看不见的心事在一串串优美的三连音中悄然滑行,它让人联想起舒伯特在匈牙利庄园度过的安静时光,两位小女孩穿着华丽的公主裙,四只粉嫩的小手在钢琴上优雅的演奏。然而,在乐曲的中后段,你却可以隐隐的感觉到某种强烈的不安,某种与小女孩卡洛林妮无关的悲伤。

1820年,期限已过。那一年对舒伯特是一个特别难熬的岁月。

鳟鱼五重奏第三乐章,D667,1819年

柯曾与维也纳八重奏

其实早在1917年,舒伯特辞去教师的那年,他多少已经预感到现实的残酷。他曾为好友舒尔巴特的一首名为《鳟鱼》的小叙事诗谱曲,歌中唱道:

那渔夫带着钓杆,站在河岸旁
冷酷地看着河水,想把鱼儿钓
我只能暗中期望,河水清又亮
你别想用那钓钩,把小鱼钓上
但渔夫不愿久等,浪费了时间
他把那河水搅浑,还来不及想
他就已提起钓杆,把鳟鱼钓出水面
我满怀激愤心情,眼看着鳟鱼上当

时光飞逝如电,那些小圈子里夜夜美酒欢歌的日子,转眼就被现实击碎。到1819年时,天纵英才的舒伯特依然一文不名,虽然得到了老牌维也纳歌王福格尔的大力宣传和推荐,出版商还是不见待舒伯特的创作。他想写部能赚钱的歌剧,却没剧院赏识。没有巡回演出,没有乐谱出版,没有歌剧上演,欢乐的日子,转眼也会乌云密布。实际上,那位与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还许下婚约的女孩,在生活巨大的压力下已经在偷偷地相亲。

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D667,1819年

柯曾与维也纳八重奏

1819年夏天,维也纳歌王福格尔突然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他拉着舒伯特去他老家北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旅行,一路上,舒伯特弹琴,他来歌唱。他们一路弹唱来到风景如画的小镇施泰尔时,当地一位富有的矿业老板、大提琴爱好者,热情款待了两位音乐家。还特别委托舒伯特为他创作一首弦乐四重奏

人生唯有寄情山水,才能忘却人间的烦恼。

在这位热爱音乐的矿业老板的招待下,舒伯特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创作了著名的《鳟鱼五重奏》。这是一部充满了大自然勃勃生机的伟大音乐,特别是其中最生动的第四乐章,使用了他将两年前创作的同名歌曲的主旋律,在充满能量的变奏中,传递着天性纯真的舒伯特,不甘失败的乐观心情。

曲子首先以欢乐的舞蹈性旋律,勾勒出鳟鱼在河水中游泳的生动活力,然而在中段突然曲风一转,阴险的渔夫闯入搅浑的河水。强烈的悲痛和愤怒,也随着渔夫的钓竿,喷涌而出。无奈的命运,徒劳的挣扎,然而当渔夫带着上钩的鳟鱼离开后,河水又重新恢复了平静,你仿佛又听到,新的鱼儿在水中快乐的游动。

在这个充满欺骗与悲剧的人间,大约只要还有音乐,再多的苦难也终将,被音乐抚平。夏日倒映在山间清澈的河水之上,1819年的夏天,舒伯特依然坚信,一切苦难都会平息。人生不仅仅只有婚约和房子,还有诗歌、爱情与远方。

1819年夏天,那一场令人忘忧的旅行,并没有改变舒伯特被时代冷落的命运。1820年当他从13岁女孩卡洛林妮的爱情幻想中, 重返现实,却发现人间到处都是阴险的渔夫。

1820年前后,整个欧洲都在革命的浪潮中风雨飘摇,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古老的君主政体,末路的奥地利君主,变本加厉地加强了对社会言论的管控,到处都是密探。舒伯特一位诗人朋友不幸被盯上了。一天清晨,宪兵冲进舒伯特的住处,抓走了舒伯特和他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幸好,得益于老舒伯特和一些朋友的疏通。舒伯特最终才被无罪释放。而他的诗人好友,则被政府永远驱逐出奥地利。正是这位诗人,创作了《鳟鱼》的原诗。

没人知道,这事发生之后,性格温和的舒伯特,为何与一直提供舒伯特住处的好友绍贝尔大吵了一架,并独自搬离了绍贝尔的保护。他与另一位穷朋友合租一套简陋的公寓,然而,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又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离他而去。舒伯特快乐的朋友圈转眼间就分崩离析,各奔东西。从来只知道诗歌与音乐的小胖子,此时,终于感受到人世的艰难。

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第二乐章,D759,1822年

布鲁诺.瓦尔特指挥

面对没有完成的婚约,面对各奔东西的好友,面对没人赏识的事业和居无定所的生活,所有这一切,在1820年之后,都深深地伤害了舒伯特的心灵。他曾写了一首诗,描述当时的苦闷:

我们虚度了青春年华
无数人白费了精力
却不见有卓绝之士崛起
大家都碌碌无为一生
深深的痛苦在将我吞噬
我的精力也即将耗尽
我的锐气已被这时代
被这不能使人出成就的时代所销蚀

实际上,在1820年之后,舒伯特再也没对人谈起过他那未完成的婚约。这位曾经在清澈的夏日之河中,快乐游玩的鳟鱼,也突然失去了活力。音乐在他悲愤的心中找不到出口,那几年他的许多作品都写到一半,就放弃了。甚至包括1822年那部伟大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

这首交响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杰作却只写了两个乐章,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第四乐章连草稿也没有。在无数的考据之后,那些残缺的部分依然无法找到。据当时见到过乐谱的朋友说,那年春天,他在写到第三乐章时,突然停下了笔,并在乐谱上写道:

正如我的爱情没有结束一样,这首交响乐也不能完成

两个乐章,时而牧歌悠扬,时尔悲壮深沉,时而形单影只。起起落落,仿佛人间不平的道路与山河,最后却在一片寂静的回响中结束。仿佛意犹未尽,又仿佛在说: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壮美的天地之间,又何足道哉!


冰凉的泪雨

我阴沉地站在梦中,久久凝视她的画像
那可爱的脸庞,透着神秘的微笑
我永远无法相信,我已经失去了你

——海涅《她的画像》

死神与少女四重奏,第二乐章,D810

阿班贝格四重奏演奏

1823年圣诞节前后,一场重病将舒伯特重重击倒。这场可怕的疾病在随后的一年里,让舒伯特几乎全是在病床上度过。1824年春天,一位一直照顾他的朋友在一封信里,描述了当时情形:因为疹子,舒伯特的头发被剃掉了。不久舒伯特左手也出了问题,完全无法弹琴,嗓子也哑了,无法唱歌。

然而,只要生命之火还没完全熄灭,音乐就不能停止。

1824年夏天,舒伯特终于从死神的追命中,暂时逃了出来。此时的他一无所有,只有音乐与朋友。然而,这趟鬼门关之行,似乎也给了他挫折的人生找到了某种超然的豁达。人生,难道不正是生与死永恒的拨河吗?舒伯特在一首歌中写道,那些被狂风摧折的花儿,迟早会在下一个春天里重新绽开。

《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即作于1824年的病中。这首曲子是舒伯特依据自己早年的一首同名艺术歌曲的主旋律创作的。难以言表的悲伤,在这里都已化作淡如流水的心曲,挟着青春的梦想与回忆,如歌如诉般地缓缓注入寂静的黑暗。

仔细聆听这首音乐,你就会发现,在这首名曲中,象征着青春、美丽的少女,与黑暗的死神主题,并没有被处理成对比强烈的两声部对抗。在这首伟大作品中,你听不到生与死激烈的挣扎与博斗,唯有如歌般的主旋律,在不断地变奏中,越来越沉重,仿佛催眠一般,将属于生命的一切美好,都卷入无边的黑暗。在绝望的旋律背后,你仿佛听到死神在低语:

把你美丽温柔的小手给我

我是你的朋友

我来到这,并不是为了惩罚你

放心吧,我不是凶手

轻轻地在我怀里安睡吧

这就是舒伯特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从来没有哭天抢地的悲伤,也不需要英雄主义的战斗豪情,在他音乐里,死亡不是恐怖的化身,倒更象是某种痛苦的解脱。更像是1824年,照进苍白病房里的,那一米失去了温度的阳光。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泪雨,D795,1823年

费雪.迪斯考演唱

虽然无法弹琴、歌唱,无法旅行与饮酒,在病床上舒伯特依然可以手指打着拍子,在五线谱上创作。百无聊耐之中,也可以读书解闷。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读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威廉·缪勒的新作《美丽的磨坊女》。这组诗,描写了一位快乐的磨工,爱上了美丽的磨坊女,在热情追求中,磨工向小溪倾吐心事,用紫罗兰表达爱意,最后却发现姑娘爱上了强壮的猎人,伤心之下,磨工跳入溪水中自杀。缪勒的诗触动了舒伯特的心事,在1824年的时候,他又写下了这组著名的同名声乐套曲。

选用的这首费雪.迪斯演唱的《泪雨》,是套曲的第十首。故事唱到这里,欢愉的爱情渐渐转入悲凉的结局,失恋的磨工站在夜色的溪水前,伤心欲绝。他在歌中唱道:

掠过云和星星的倒影
小溪轻快地流向远方
她用歌声频频向我招唤
此刻,泪水涌入了我的眼睛
水面上浪花翻滚
仿佛在说: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我们快快回家

然而,家在何处?情归何处?


岩石的感动

从这坚硬荒凉的岩石
我的祈祷飞向你
无论人间是多么残酷
我依然安然入睡,直到天明

在梦中我看到圣母对我微笑

仿佛闻到玫瑰的花香

——舒伯特《爱伦之歌》


即兴曲第二组之三,D.935,1828

施纳贝尔演奏

1825年夏天,舒伯特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暂时捡回一条命,当他出院时,穷困潦倒,心情低落。往日一起哈皮的朋友,此时多半都已经天各一方。

然而,当年拉着他去北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旅行的老歌唱家福格尔,仍然对这个比自己小了十多岁的小胖子,充满信心。既然没钱、没势、没女人、没心情,那人生似乎也没什么好牵挂的。福格尔向病后初愈的舒伯特再次发出了邀请,仍然是去北奥地利美丽的山区。

这是舒伯特一生中时间最长、最辉煌的一次旅行,前后持续了七个月。一路上,福格尔演唱,舒伯特伴奏,仿佛一对游吟诗人。为了这次旅行,舒伯特特别依据英国诗人司各特的著名长诗《湖上夫人》中的选段,创作了一共七首的声乐套曲《爱伦之歌》。其中第三首就是著名的《圣母颂》。这首极度优美的歌曲,一路上感动了几乎所有人。受欢迎程度,连舒伯特自己也深感意外。他兴奋地写信给父亲:

我对自己的虔诚甚感惊奇,我已在一首赞美圣母玛利亚的圣歌里表达了这种虔诚。这首圣歌似乎能唤醒每个人的虔敬之心,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融人了我的真诚感情。

声乐套曲:爱伦之歌第三首:圣母颂

芭芭拉.邦妮演唱

这首舒伯特版《圣母颂》,并非宗教圣歌,原曲的德文歌词也不是罗马教廷在1545年的钦定版本。它是一首纯粹的抒情之作。讲述了一位叫作爱伦的姑娘,因为父亲犯了罪而深感悲痛。一天傍晚,她来到湖边,对着岩石上的圣母像祈祷,请求圣母宽恕父亲的罪孽,终结那些没有意义的战争。

舒伯特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分节歌形式,一连串六连音的分解和弦,摸拟出竖琴优雅的弹奏。在清澈如水般的旋律中,歌声宛若平静的湖面上飞过的天鹅。蕴藏在旋律之中的节奏变化,带来一唱三叹的婉约之美,在意犹末尽的音符之后,留下一抹深情的倒影

这不是教堂里,谦卑的人们在乞求主的垂怜,而是吟唱着舒伯特心底深沉的哀思。那是他无力改变的现实,那是他无法挽回的爱人,那是失散的好友,那是折磨着他的可怕病魔,那是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依然歌唱着的美丽心灵。当年轻的生命早早地就渐入黄昏,我们在这首歌里,听到了舒伯特自己的祈祷。

第一号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D898,1827年

黄金三重奏

1825年,也是舒伯特事业初现转机的时候。他那些优美的艺术歌曲,经由好友福格尔不断宣传和深情的演绎,渐渐在维也纳传唱一时,一些作品先后出版。然而,舒伯特的身体并没有因为一次快乐的夏日旅行,变得健起来。相反,他的病情不断复发,并在三年之后,无情地夺去了舒伯特年轻的生命。

然而至死,舒伯特都紧紧地抓住那照进他悲剧人生中最后的一米阳光,去寻找天国永恒的爱人。他在日记中写道:

多少年来,我一直继续唱着自己的艺术歌曲。当我唱着快乐的爱的歌曲时,有时却会觉得痛苦;当我唱着悲伤的歌曲时,却反而会快乐起来。

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残酷。正如王家卫在电影《阿飞正传》中的那句台词: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去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分散了20多年的大学同学,重新聚会。

那些上下铺的室友,过去的恋人,曾经的欢喜冤家,隔着岁月重新把酒言欢。我又碰到了那位女同学,她早已当了妈妈。谈笑间,不知说到什么,她突然告诉我,她和那位大学时蹭过我饭的诗人,还有联系。他早已不再写诗,也不玩摇滚了。她淡淡地笑:他还是很帅!

这算不上什么意外。没有鸟儿可以永远在天上飞,却永远也不落下来。但我突然意识到,在痛苦分手后,他们依然还相互记得——他们一起走过的美丽青春。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没有结果的美好记忆,才给了我们来这世界上走一遭的理由。你不曾见过生如夏花的灿烂,又怎能体会静如秋叶的美好?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