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论海北诗人的诗歌抒写趋向 文/牧子

 泉水叮咚700 2017-07-24

  简论海北诗人的诗歌抒写趋向

海之北:匍匐于故土上的意象之美
——简论海北诗人的诗歌抒写趋向

文/牧子(海北州文联副主席、诗人)

青海,以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古称“西海”。大湖北岸一片富有灵性的土地,就是海北,这里生长诗歌。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海北文学的发展与壮大,为青海文坛增色不少,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抹鲜亮和惊喜。在短时间内崛起地域性文学(尤其是以诗歌为代表的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学崛起),无论从地域意义、意识形态意义还是文学赋存意义而言,都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根植于海北历史文化沃土的海北诗歌创作,在诗人们的笔触之下,显得苍劲而又气度不凡,大度而又雄阔的包容性涵盖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传统和道德。海北诗群在诗歌的抒写上,具有整体性特征。海北诗人善于凝聚力量,共同营造共有的家园意识,使众多的诗歌作品在强烈的地域性机理包裹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高原人文理想。就诗歌作品的主题选择、意象营造、形式构建等方面而言,又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样的诗歌赋存形态,造就了海北诗坛纷繁多样的多元化诗歌抒写趋向。
原上草在海北诗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因为他是海北文学的领军者,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全省乃至全国诗坛上,原上草已经以他独有的“突围”诗歌精神的铸造而越来越引起诗歌界的关注。原上草以诗歌作为思想载体,在精神的层面做着艰难的人生与社会现实的考量,他的诗歌创作紧贴时代的脉搏,使自身的诗歌创作自觉回归于文学本身,对社会底层的抒写以及对生命的原始价值、客观社会的意识存在做出了自我判断。精神的皈依是原上草诗歌作品中具有精神重塑意义的主题,他善于对现实世故的诗性描写,直击社会道德心理的内核,同时,他在诗歌作品中对自我内心的反复审度,使诗歌作品中的“挣脱意识”表露无遗。原上草的诗歌,直击人们思想道德的深处,灵魂的震颤引发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变化,而是一种隐痛。原上草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善于将个体精神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正确、客观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用诗歌艺术的手段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道德描述,以人性回归的诗歌创作理念,唤醒社会意识在精神道德领域的冲突和交结。
与原上草相比,藏族女诗人才登的诗歌作品,显得矜持和内敛许多,但才登也似乎在自己的诗歌抒写实践中,有意无意地追求着一 种近乎奢望的自由和解脱。才登将自己的诗歌明显赋予了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她的诗思无时无刻都在跟随着藏民族生息繁衍的苍茫草原的博大,巍峨雪山的雄伟,高原河流的柔美,这片土地的纯美同时赋予了她纯粹的情感和张扬的生命激情。才登在她诗歌世界的解构过程中,十分注重西部地域特征和民族主体意识,从而在她的诗歌作品中,浓郁地呈现出了鲜明的社会性。才登的诗意抒写,善于在自我破坏中重树自我,由此将孤独怆然的意境引入到她的诗歌世界中。作为生长在海北本土的女性诗人,才登的诗歌抒写必然不可脱离一种故土情结,而在抒写故土家园的同时,诗人通过思辨实现了自我意识在本土诗意写作过程中的自觉。当然,在这样的自觉之下,必然会伴随着不可抗拒的精神之痛,这种痛苦的价值,决定于自身痛苦与现实痛苦的一致性,其痛苦的强度,决定于诗人自我生命意识觉醒的程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大小程度。这种痛苦来自于诗人切肤的生命体验,却最终成全了这位藏家女诗人的诗歌作品。
同样是生于海北长于海北的女诗人向墨,对海北这片沃土有着浓厚的家园情结。与才登不同的是,向墨的诗歌抒写更注重细微的刻画,在意向的使用上略显丰富。向墨的诗歌作品,蕴含着独特的生活体验,超群的艺术天分和高尚的人格光辉,既一往情深,又充满智慧,既朴素率真,又文采绚丽,既温馨轻柔,又冷峻沉浑,既凝重洒脱,又沉而不落,向墨扬而不浮的诗歌抒写风格,在海北诗坛无疑是具有更高一层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木正东,在诗歌创作中不事张扬,他的诗歌作品虽不多见,但其诗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却显而易见。木正东的诗,继承了中国现代诗的审美传统,看似平缓铺陈开来的诗句中,却闪烁着睿智的哲思,从表面看,似乎更接近人们心灵的最柔软处,更关注人们所共同认知的普世情怀,但其诗歌作品的字里行间,又无不隐含着诗人对社会、时代、道德、人性的关切。
阴全武、陈文年、鬼手,是近年来涌现于海北诗坛上的后起之秀,除阴全武生于青海东部长于海北沃地之外,其他两人均生于斯长于斯,各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但于诗歌创作而言,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抒写趋向。读他们的诗,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广袤雄浑的土地上,眼望四季交替,身附高天厚土,强烈的诗歌艺术冲击力,不断地与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发生着碰撞,他们对土地、对故乡、对亲人、对心灵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和在诗歌精神照耀下发自内心的淡淡的忧伤,带给读者久久不可抹去的心灵感应。在他们的诗歌逻辑安排中,年轻的诗人们矛盾的思想意识和与历史和现实中相互纠葛的精神情态表露无遗,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和纠葛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精神情态,正是三位年轻诗人对生存意义的有意识维护和强调,也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层次拷问。
当然,在海北诗坛上,可圈可点的诗人不止上述几位,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姑且不做累述。
总之,海北诗群相对于青海诗歌创作的总体影响和在青海诗坛所占有的地位不言而喻。正如评论家毕艳君所言:“由于诗歌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使其极适应手机阅读者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和快捷化的阅读诉求,因此,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青海诗歌队伍无可阻挡的日益壮大。尽管这些诗人创作个性可能会大相径庭,但对诗歌近乎膜拜的虔诚与谦卑,以及对诗歌维护人类精神纯粹价值的认同与追求,相信会使他们顶着青海诗人的桂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于海北而言,也如是。

2016/1/7 于听雨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