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黄芩10g,生地黃15g,苦参15g,百合15g,炙甘草10g,炒麦芽15g,大枣6枚,麦冬15g,黄连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薇15g,炒酸枣仁30g。 【用法】 水煎,2次分服。 【功效主治】 补肾养阴,清心宁神,交通心肾,平肝潜阳。用于绝经前后诸症。 【方解】 本方实为黄芩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及增液汤四方的合方。黄芩汤出自《千金要方》第三卷,妇人产后中风门曰:“治妇人在褥得风……头不痛但烦热,与三物黄芩汤”。尤在泾注云:“此产后血虚,风入而成热之证,地黄生血,苦参、黄芩除热也”。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均为仲景《金匮要略》所载处方,前者具滋肾益心、清热安神之功,是百合病正治之法;后者益气血,补心肝,交阴阳,安魂魄(李彦师语),治妇人心肝阴血不足,心肾阴阳失济所致之脏躁证。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于氏以上述四方为主,取养阴补血滋肾、清心安神定志、交通阴阳水火的综合作用,因此可治更年期综合征。考虑到本病临床以潮热、烘热及失眠、心烦、躁扰为主症,并且长期存在,难以速愈,又加用牡丹皮、栀子、白薇凉血、清热、除烦;炒酸枣仁、黄连益心肝,安心神,清虚热。另外,因炒麦芽既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又有顾护胃气的功效,故以炒麦芽易甘麦大枣汤之小麦。如此配伍组方,可谓方证合拍,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所以用之临床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加减】 ①潮热、烘热较重,加青蒿15g,龟甲12g,养阴、清热、潜阳;②汗出较多,加生龙牡各30g,浮小麦15g,桑叶30g,敛汗止汗;③失眠较重或顽固性失眠,加茯神15g,菖蒲15g,安神定志、化痰解郁,或僵蚕12g,天竺黄10g,姜黄12g,祛风清热化痰,疏肝解郁安神;④头晕头胀,加菊花12g,蔓荆子12g,平肝、活血、止痛;⑤腰酸腿痛,加川续断30g,桑寄生20g,狗脊30g,牛膝15g,白芷12g,壮腰、健肾、止痛;⑥足胫水肿,加茯苓20g,泽泻20g,利尿消肿;⑦月经量多,加小蓟20g,侧柏炭30g,阿胶(烊化)10g,海螵蛸15g,凉血涩血、固冲止血。 【验案】 苟某,女,50岁。1998年2月16日初诊。主诉月经稀少半年,失眠心悸、烘热汗出3个月。患者半年来月经月半至二三月一行,每次经来2~3天即净,量少,近3个月来因忧思过度,整夜不眠,头脑不得清净,白天则心悸,头胀,急躁,易怒,烘热汗出,腰酸腿痛。于氏诊之: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考虑病为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肾虚肝郁,心肾不交。治拟养阴补肾,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方用更年宁汤加减。处方:黄芩10g,生地黃15g,苦参15g,百合15g,炙甘草10g,炒麦芽15g,大枣6枚,麦冬15g,黄连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薇15g,炒酸枣仁30g,菖蒲15g,生龙牡各30g,菊花12g。水煎,2次分服。服约7剂,失眠大减,每晚能睡4~5小时,烘热次数减少,汗出减轻,仍感腰酸腿痛。去菊花,加桑寄生20g,川续断30g,牛膝15g,再服10剂。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退,偶有烘热,为巩固疗效,又以原方去生龙牡、菊花,加杜仲10g,改汤为丸,服用1料。1年后随访,服丸药3个月,未再发生烘热,病告痊愈。 【体会】 更年期综合征证属“绝经前后诸症”;肾气虚衰为其主要病理,心、肝、肾失调是其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虚衰,心肾不交,水不涵木导致精血不足,心神失养,心火独盛,肝阳偏亢则是其发病机制。因此于氏临床即以补肾养阴、清心宁神、交通心肾、平肝潜阳为治则,组成临床习用的验方“更年宁汤”治疗本病,使阴虚得养,肾气得充,心肾、水火既济,心火得清,肝阳得平,心神、肝气复常,所以临床能取得良好效果。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1..名老中医的秘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