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白、贯休改诗心相通 唐末诗人王贞白(字有道),写了一首《御沟》诗:“一派御沟水,绿槐相荫青。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鸟道来虽险,龙池到自平。朝宗心本切,愿向急流倾。”王贞白将这首诗抄给他的诗友诗僧贯休(姓姜,字德隐)看,贯休说:“诗写的很好,只有一个字还欠妥。”王贞白说:“让我回去想想。”说着便走了。贯休对他的弟子们说:“这个人才思很敏捷,他很快就会改好的。”贯休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一个字,等待王贞白回来。果然不一会儿功夫,王贞白就回来了,告诉贯休说:“我将‘此波涵帝泽’,改为‘此中涵帝泽’了。”贯休听后,伸开手掌,王贞白看到贯休的掌心上写的正是一个“中”字。 在这首诗中,“此中”确实比“此波”好得多。“波”字太实,而且“此中”与下句的“无处”相对,更为工隐。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聪明的作者,听到对于自己作品的意见时,往往是一点即透的。而对于一个缺乏创作经验的不聪明的作者,即或是很正确很具体的意见,也未必能接受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