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 青石街 ![]() 一条窄窄的青石街 在我童年的故乡 静静地躺着 岁月的风雨吹打着它 如一根枯而不死的老藤 把我的思念久久缠着 往事是一尾游动的鱼 在寂寞的深潭 时隐时现 拂去记忆上面的灰尘 许许多多模糊的印象 便一一清晰起来—— ![]() 南京的青石街,位于长江路以南,洪武北路以西。它不如湖南青石街那般的出名,也比不上上海青石街的浪漫,就这样静静地掩藏在繁华的新街口之后,保持着它一贯神秘的作风。 ![]() 相传此街曾有几块大青石板,故名。过去的青石街悠悠长长,如今的青石街只剩下不足80米的巷道。青石街上的民国建筑如今只剩下德基后面不足100米长的巷道,保存最为完整的要属“青村”、“海山村”。 ![]() 在青石街20号,斑驳的红色大门上可以看到一块水泥门匾,上面写着:青村,李锡五,民国二十三年。 ![]() 青村是青石街最神秘的地方,这是一栋两进的门楼建筑,平整厚重的青砖墙面、赭红色的大瓦、层叠的门楼线条、屋顶上的阁楼窗和封火墙,带着浓重的民国气息。 青村的主人陈湛恩,是北京大学原土木系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教水利,后进入民国政府内政部,出任水利科科长,统管全国的水利建设。 1934年,陈湛恩在南京青石街青村13号买下了一处土地,着手建造自己的公馆。公馆建成之后,陈湛恩内务部的同事李锡五在门口的匾额上题写了“青村”俩字。青村由茅以升监督建造,据说,宅子里的浴缸和地板,和美龄宫内的浴缸和地板是同一批材料,建房子用的水泥都是美国进口的。 ![]() 青石街上一溜民国建筑,它们来头可不小,老住户们盛传,孔祥熙、杨虎城在这里都有公馆。 孔祥熙公馆在青石街东头、老新街口派出所附近,杨虎城公馆在青石街和邓府巷的交接处。如今的长江路和洪武路的交叉口,现在,这里已成为CBD。 ![]() ▲孔祥熙公馆 ![]() 在青石街,最快乐的时光是夏天。 夏天,男人在外面左一盆水,右一盆水从头浇到脚地冲凉,每家在家门口的煤炉上炒菜、做饭,一家人用个小板凳放着菜,吃饭的姿势可能是站着,也可能是蹲着,也可能是走着。 夏天的傍晚院子便是孩子们的天堂,每家似乎都有一个小竹床,四个板凳搁着,小孩座在床上,打牌和看小人书,外婆会把煮熟的山芋用一个小盆端着拿出来分给大家吃。 ![]() 在物质匮乏稍许有点饥荒的年代,有点好的吃食就会成为庸常生活最精彩的亮点,青石街的转弯口的“刘麻子”店是当时关注的焦点,4分钱的桔子冰棒和赤豆冰棒,5分钱的奶油冰棒,8分钱的雪糕承包了整个童年的美好记忆。 ![]() 如今,走在青石街上,粗大的梧桐在风中沙沙作响,路侧最外边作为店面的白色小屋是后起的了,而这后面的两层建筑才是青石街上的民国建筑。 这些房子用青砖建的,古朴美丽。许多窗子已经换成了铝合金玻璃窗,但一些老窗子仍是木头单窗,隐隐约约看出是红色。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青村的房子自然也收归公家,所谓29间房,大多数都被化整为零,分给多人,成了大杂院。 据说,新华日报的宿舍起初也在这里。在全国大炼钢铁赶英超美时节,青村原先的铸铁大门被拆除,换上了现在的木门,只留下镶在地上的铁门轨道,还依稀尚在。 如水流年,鸠巢雀占,房客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或者搬走,或者出租,有的还开起了小饭馆、杂货铺,整日烟熏火燎,喧腾鼓噪。 不过,终究可喜的是,青石街现已被列入南京民国建筑遗产保护名录里面了。 |
|
来自: 憨痴呆 > 《上海、无锡、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