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个月里,德国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大片殖民地都落入协约国之手。但是德属东非情况不同。这片广袤的殖民地从印度洋延伸到坦噶尼喀湖。开战后的一年时间里,德属东非殖民地军司令保罗·冯·勒托-福尔贝克将军率领3000人的德军部队、11000名土著军队和从柯尼斯堡号巡洋舰上撤下来的300名训练有素的水手,成功地打退了从英属东非(今肯尼亚)、北罗得西亚(赞比亚)和比属刚果发起进攻的英国人、南非人和比利时人。德国人在兵力、武器和弹药上都占有优势,所以协约国大规模进攻德属东非的尝试很快就退化为边境地区的偷袭和军事侦察。 在德属东非西部的坦噶尼喀湖,德国人也取得了军事优势。1914年8月23日,德国炮艇”金加尼”号(Kingani)击伤了湖上唯一的协约国军舰,90吨的比利时武装炮船“亚历山大镇”号,并使其搁浅。德国人成为坦噶尼喀湖唯一的主宰。 对于协约国来说,坦噶尼喀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片湖泊南北长400多英里,控制着葡属莫桑比克、北罗得西亚、比属刚果和德属东非之间最便捷的通路。谁控制了湖面,谁就垄断了坦噶尼喀湖地区的军队运输和补给,从而获得军事上的莫大优势。德国人在湖上有3艘强大的武装炮舰:20吨的”金加尼”号,100吨的”魏斯曼”号(Hedwig Wissman)和800吨的”戈岑伯爵”号(Graf von Goetzen)。这支小舰队的基地在坦噶尼喀湖东岸的基戈马,指挥官是德国海军上校古斯塔夫·齐默。他手下还有一支150人的海军陆战队。 为了扭转协约国在东非大湖地区的不利局面,伦敦海军部决定采取一项史无前例的冒险行动:派遣一支远征队,穿过上千公里的非洲大陆,将两艘摩托艇运送到坦噶尼喀湖,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歼灭德国的舰队。海军部一个默默无闻的办公室官员杰弗里·斯派瑟- 希姆森中校被委派策划并执行这项不可思议的任务。 杰弗里·斯派瑟-希姆森(1876-1947),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霍巴特,其父亲为商船船员,后为黄金商人。杰弗里·斯派瑟-希姆森13岁时加入皇家海军,成为水兵,后进入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学习,1896年晋升为海军少尉。1901年前往英属北婆罗洲测量边界,1905-1908年在中国进行长江水道测量。1911-1914年在西非冈比亚河指挥一艘水文测量船,一战爆发前两天返回英国,随后不久就被任命为坦噶尼喀湖海军远征的指挥官,并因击沉德舰而获得优异服务勋章 坦噶尼喀湖深处东非内陆,周围的殖民城镇又没有造船能力,只能先将摩托艇在英国改装为炮艇,然后由海路运到南非,再跋涉上千公里,运到湖畔后重新组装。斯派瑟首先招募远征队人选。罗得西亚铁路建筑师帕特·韦恩莱特被任命为总工程师,负责开辟道路、修筑桥梁。斯派瑟的私人朋友、热带疾病专家豪费尔·汉舍担任远征队医官。此外远征队还包括35名技工、工程师和枪手。 斯派瑟远征队的两艘摩托艇大概是当时皇家海军名册里最奇特的军舰了。它们以前是泰晤士河上的高速赛艇,长16.5米,宽5米,重量为4吨,艇身由红木制造,由柴油机驱动,最高航速可达25节。它们被海军部征用后,在艇首安装了一门法国哈奇开斯公司的3磅(47毫米)速射炮,艇尾架设一挺7.62毫米马克沁机枪。改装结束后,它们在泰晤士河上进行试航,测试航速为20节。虽然比以前低了很多,但是比起缓慢的德国炮舰来仍然有很高的机动性。这两艘迷你炮艇本来没有正式船名,斯派瑟将其命名为“猫”号和“狗”号,遭到皇家海军的反对。性格古怪的斯派瑟索性更加挑衅地将其命名为“咪咪”号(HMS Mimi)和“托托”号(HMS Toutou)。 丛林远征 1915年6月5日,远征的第一阶段开始。斯派瑟及其手下带着拆成零件的两艘摩托炮艇从南安普敦出发,搭乘联合城堡航线的班轮前往南非的开普敦。 在斯派瑟远征队航行在大西洋上的时候,一名南非人约翰·李带领400名非洲劳工,开始在比属刚果最南部的茂密丛林中开辟道路。他们从南刚果重镇伊丽莎白维尔(今卢本巴希)出发,一路向北,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砍伐出可供蒸汽拖拉机通行的道路。这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7月初斯派瑟一行抵达开普敦的时候,他们只开出了20公里的道路。 斯派瑟远征队从开普敦出发,带着100多箱补给、弹药和摩托艇零件,搭乘火车继续前进。南非铁路当时已经从博茨瓦纳向北延伸到了北罗得西亚和南刚果,所以斯派瑟一行只用10天时间便走完了2000多公里的路程。这也是整个远征过程中最快速便捷的一段路途。1915年7月19日,他们在伊丽莎白维尔以北的芳戈鲁米村与约翰·李的非洲劳工队伍会合。 斯派瑟的手下认为他们的老板为人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有时候却也招人喜爱。他们都琢磨不透他的性格。两支队伍会合的第二天,斯派瑟便开除了约翰·李这个重要的向导,决定独自率领队伍出发(后来有人推测,斯派瑟大概认为约翰·李的南非荷兰人血统不可靠,有可能在担任向导的同时为德国人工作)。斯派瑟的队伍有两台蒸汽拖拉机,用来牵引拖车,车上运着拆成零件的摩托艇。其他的补给和弹药都由当地非洲工人驮运。 队伍出发前,一个人以最奇特的方式来到了芳戈鲁米。原罗得西亚皇家警察阿瑟·达德利中尉骑着自行车,穿过200公里的丛林前来报到。他将负责组织和领导非洲人劳工,保障斯派瑟远征队的后勤补给。此时齐默上校已经通过罗得西亚地区亲德国的南非荷兰人移民那里得知,有一支英国人队伍要去刚果,协助比利时人造船。但是他不知道这支队伍什么时候到来,以及目的地是哪座城镇。他命令手下加强在坦噶尼喀湖西岸的侦察工作,等英国人到来的时候给予其致命的一击。 1915年8月18日,斯派瑟远征队从芳戈鲁米出发,开始了远征的第三阶段。整个队伍包括36名白人和400多名非洲人,最前面是砍伐树木的劳工,然后是一台蒸汽压路机和两台蒸汽拖拉机,拉着两条摩托艇和蒸汽机用的几十吨干木柴,最后是当地的黑人男女,负责搬运水、弹药、食物、药品。整个队伍从首到尾长达3公里。队伍出发的第一天,渡过第一条河的时候便遇到了考验。总工程师韦恩莱特下令砍伐树木,搭建临时桥梁。桥在下午两点半时搭好,到3点钟整支远征队便已经全部过了河。但是在他们前面还有140多条河流、峡谷,以及2000多米高的米通巴山脉。 随着远征队的前进,斯派瑟越来越狂妄自大。他整天向大家吹嘘他在西非的冈比亚殖民地猎狮子的事迹,虽然大家谁也没听说过冈比亚有过狮子。但是他身上没有当时英国官员中很普遍的那种对有色人种趾高气扬的态度,所以尽管性格古怪,他还是受到了非洲人劳工的喜爱。斯派瑟有时令人啼笑皆非,有时候又令人不得不尊敬他。这种奇怪而独特的气质,大概是冒险家们所必有的吧。 远征队带来的英国饼干和罐头很快就吃完了,他们开始以狩猎为生。周围森林里有的是羚羊、鹿和珍珠鸡。淡水则取自随处可见的河流,先过滤一遍,然后煮沸,然后再过滤两遍以上。饮水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淡水都用来供应三台巨大的蒸汽机。它们还要消耗大量的木柴。斯派瑟的手下对传说中的非洲食人鳄鱼和狮子非常害怕,但是最大的危险来自周围的昆虫。远征队的发饷人肩膀上被虫子咬了一个疖子,很快便溃烂生蛆。斯派瑟将伤口里的蛆挑出来,给其手下上了一场防虫教育课。 斯派瑟将150英里的森林道路分成3段,每隔50英里左右便建立一座补给站,存放弹药、药品和其他物资。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远征队每天前进6公里左右,最快的一天前进了24公里,也有几天只能前进1.5公里。斯派瑟心急如焚。非洲的雨季还有几个星期就要到来。如果到那时还不能完成运输工作,那么这场战役在还没开始的时候便要结束了。在刚果中南部的马万达村,斯派瑟征用了当地居民的42头牛和牛车,协助拖运沉重的摩托艇和补给。他给村民留下了欠条,证明这些物资是为“比利时国王陛下”征用的,让他们向当地的比利时官员讨要补偿。 1915年9月8日,斯派瑟远征队登上了米通巴山脉的最高点,接下来就是平坦易行的下坡路了。他们进入了干旱区,牛车和蒸汽拖拉机拖车的车轮不断陷入干硬地面下的白蚁穴中,只得用树枝将洞穴填满,然后众人合力将车推出来。干旱区最大的威胁是萃萃蝇,它们传播致命的昏睡病。当地很多村庄都是一片萧条凋敝的景象。由于缺水,远征队每人每天的饮水减少到了半品脱(约300克),蒸汽拖拉机也面临不能工作的困境。斯派瑟对远征队中的非洲人妇女说,谁愿意到十多公里外的水源处去取水,就奖励给她一匹花布。好几百名妇女欣然从命。水源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1915年10月1日,远征队抵达卢阿拉巴河,开始了第四阶段。两艘摩托艇在这里被重新组装,推入水中,顺流而下。但是卢阿拉巴河是一条浅水河,虽然斯派瑟的摩托艇吃水只有几英尺,却也不断搁浅,在10月12日一段12英里的航程中便搁浅了14次之多。 经过为时20多天、每天平均10英里的跋涉,斯派瑟远征队于10月22日抵达内陆河港卡巴罗(Kabalo)。有一条200多公里的铁路从那里一直通到坦噶尼喀湖畔的卡莱米(Kalemie)。在卡巴罗铁路修理厂,两艘摩托艇再次被拆卸装箱,由火车运往卡莱米,在那里重新组装下水。1915年10月28日,经过4个多月、14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斯派瑟和他的两艘摩托艇终于来到了坦噶尼喀湖。 齐默上校已经得知英国人的到来,但是不知道他们带来的是什么货物。英国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德国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们的3艘炮舰逐一消灭。如果德国人得知英国运来两艘快艇,也许会派3艘炮舰一同出动,从而以压倒性优势将其歼灭。德军的侦察部队在坦噶尼喀湖西岸多次登陆,拆毁电报线,炸掉电报站,但是一直没有发现传说中的这支英国部队。 卡莱米港是比属刚果的西部门户。比利时人于1914年在那里修筑了4座炮台,并驻有300人的军队。那里还有船厂、铁路修理厂、电报站以及医院、兵营等建筑。比利时人给斯派瑟远征队提供了简单的住处,斯派瑟以其中最大的一座棚屋为自己的司令部,在门前旗杆上升起了皇家海军的军旗。 在斯派瑟的要求下,比利时人还为卡莱米港修筑了防波堤。他们炸开数百吨石头,将其倾入坦噶尼喀湖。防波堤上铺设了铁轨,从船库一直通到水中。斯派瑟的两艘摩托炮艇停放在铁路平板车上,一旦有紧急情况,几分钟之内便可以沿着防波堤的斜坡将其推下水。如今一切准备就绪,斯派瑟准备向德国人开战了。 坦噶尼喀湖上的海战 根据比利时守军的情报,德国人在坦噶尼喀湖上共有三艘武装炮舰。最小的是“金加尼”号炮艇,1894年由汉堡附近的巴本堡船厂建造,排水量20吨,装有一门76毫米速射炮和一门37毫米炮。其次是1890年在汉堡建造的“黑德维希·魏斯曼”号武装炮舰,排水量100吨,装有两门76毫米速射炮,还可运送200人的部队。这两艘船中任何一艘的吨位都超过了斯派瑟两艘小小摩托艇的总和。 但是比起“戈岑伯爵”号武装炮舰来,它们还是小巫见大巫。”戈岑伯爵”号的排水量达800吨,以德属东非的前任总督命名,1913年在巴本堡开工建造,1914年运到非洲,用铁路运到坦噶尼喀湖畔的基戈马港重新组装,于1915年6月9日下水。它在建造时原本是一艘货船,但是运到东非后一战已经爆发,于是被德国殖民地部队征用,安装了一门88毫米炮和两门37毫米炮,作为武装炮舰使用,同时还可运载多达500名的士兵。经过研究,斯派瑟决定先对最弱小的”金加尼”号下手。 1915年12月1日,齐默上校派”金加尼”号运送两名德国军官前往坦噶尼喀湖西岸登陆,侦察卡莱米港的防御情况。次日深夜,瓦尔特·罗森塔尔上尉从”金加尼”号上跳入湖中,冒着风浪和鳄鱼的危险游进了卡莱米港,湿淋淋地爬上岸,躲在湖边树丛中。由于当夜风雨过大,”金加尼”号将罗森塔尔抛下,独自返航了。天亮之后,罗森塔尔被比属刚果的非洲人巡逻兵捕获。齐默对于英国快艇的到来仍然一无所知。而斯派瑟也没能逮到对”金加尼”号下手的机会。从12月中旬起,当地下起了一场持续10多天的大雨,双方的侦察和战备工作都停止了。 12月23日,斯派瑟开始发动反击。他下令将两艘摩托艇放入水中,从即日起开始在湖面上搜索德舰。12月26日,齐默上校派”金加尼”号接近卡莱米港,进行一次大胆的侦察活动。当日上午天气晴朗,德舰的黑烟在十多公里外都清晰可见。英国人此时正聚集在斯派瑟的大茅屋前,举行早祷仪式。周围的黑人见到德舰的黑烟,惊慌地跑来跑去。斯派瑟则沉着地念完了祷文,然后下令全体作战队员登艇出发。斯派瑟亲自指挥”咪咪”号,骑自行车的达德利上尉指挥”托托”号。斯派瑟没有象其他人一样身穿热带短裤,而是围了一条短短的咔叽布短裙,看上去活象当年伏击罗马帝国军队的苏格兰高地酋长的热带翻版。 “金加尼”号从东北方接近了卡莱米港的石造防波堤。舰上的德国人显然对隐藏在防波堤后面的英国快艇一无所知。中午11点25分的时候,它驶过卡莱米港外大约一公里的地方,然后左转舵掉头准备返回基戈马。这时两艘摩托炮艇象围猎狐狸的猎犬一样从防波堤后面冲了出来。 交战是短暂而迅速的。英国人在”金加尼”号的后方,所以其船首的76毫米炮丝毫派不上用场。英国人的3磅速射炮准头很好,”咪咪”号和”托托”号几次漂亮的射击击中了”金加尼”号的船壳,其船底也被炮弹击中,船上的德国水手纷纷跳湖逃命。斯派瑟命令”咪咪”号驶上前去,跳帮夺船。”金加尼”号上面只剩下了3名黑人水手,顺从地向英国人投降了。斯派瑟从水中捞出了11名跳水的船员和士兵,拖着”金加尼”号胜利返航了。在卡莱米港,斯派瑟为在战斗中阵亡的7名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举行了军人葬礼。战斗中英国方面无一人伤亡。 比利时和英国的工程师对”金加尼”号进行了检修。他们发现船壳和水线以下的部位被击穿了11个窟窿。这些漏洞很快就补好了,斯派瑟用英国人的12磅(76毫米)炮替换了”金加尼”号上的76毫米克虏伯炮,然后将其命名为“菲菲”号。虽然这名字听起来活象一条法国鬈毛狗,但是斯派瑟还是神气地将它编入了自己的小小舰队。经过这次战斗,斯派瑟愈发狂妄自大。他每周都要在当地土人面前举行隆重的洗澡仪式,慢慢脱去围腰布,向观众展示他全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刺青图案(从蜘蛛、老鼠到女人、骷髅无所不有),一边洗澡一边抽雪茄、品苦艾酒。斯派瑟的手下认为他已经疯狂,土人则称他为“腰布之王”。 齐默上校对于”金加尼”号的遭遇一无所知,但是对此次侦察活动杳无音讯感到纳闷。直到一个多月后,他才从截获的比军电报中得到金加尼已经被击沉(事实上是被俘)的情报。但是他并不知道下手的比利时人还是英国人,以及他们有哪些船只。1916年2月8日,齐默决定亲自率领”戈岑伯爵”号和”魏斯曼”号前往卡莱米港地区侦察。2月9日清晨,先行南下的”魏斯曼”号抵达卡莱米南方某处湖岸,与潜伏在当地的间谍接头,得知皇家海军已经进入坦噶尼喀湖。”魏斯曼”号掉头北返,准备前往德属东非的康古威角,与速度较慢的”戈岑伯爵”号会合,然后用舰炮摧毁卡莱米港的码头设施。 “黑德维希·冯·魏斯曼”号1897年建造于汉堡,原本是在坦噶尼喀湖上取缔贩奴活动的巡逻艇,以德属东非殖民地前总督赫尔曼·冯·魏斯曼的妻子命名(它还有一艘姐妹船“赫尔曼·冯·魏斯曼”号在尼亚萨湖上执行类似的任务)。长20米,吃水1.25米,排水量60吨。安装一台85马力蒸汽机,航速9节,舰员14人,另可搭载14名执法队员。最初武备为3门37毫米哈奇开斯炮,1915年换装为1门47毫米速射炮和1门37毫米炮 2月9日中午,坦噶尼喀湖之战一触即发。当时的天气又湿又热,雾气蒙蒙,在高温和空气折射下,原本在视线之外的德舰象海市蜃楼一样若隐若现。英军士兵迅速登船。这一次斯派瑟指挥新旗舰”菲菲”号,达德利指挥速度较快、机动性高的”咪咪”号。他们向南展开搜索,不久也看到了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以10节的速度向北返航的”魏斯曼”号。斯派瑟立即下令”菲菲”号迎战敌人。远征队里的医官、工程师和当地平民一道站在悬崖上观战。 10点30分,”菲菲”号首先开火,”魏斯曼”号则奋勇还击,向湖东岸掉头逃窜。由于双方相隔较远,英国人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内都未能击中逃窜的德舰,但是”咪咪”号绕到前方挡住了它的去路,迫使其调头迎战。坦噶尼喀湖之战为时九十分钟,最后在”咪咪”号的掩护下,”菲菲”号给予”魏斯曼”号的引擎室以致命的一击。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化为一片火海,最后翻船沉没。斯派瑟派人游到沉船上,捞出了”魏斯曼”号的德国海军黑鹫十字军旗。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首次缴获的敌方军旗。在战斗中,德国方面阵亡7人,被俘21人,英军再次无一伤亡。如今德国在坦噶尼喀湖上只剩下了”戈岑伯爵”号孤然孓立。 击沉“魏斯曼”号之后,斯派瑟决定离开卡莱米港。他的舰队顺着刚果河向下游航行了1600英里,为此找到的托词是“去检查将要加入舰队的其他船只”。这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借口,而此时“戈岑伯爵”号仍然控制着湖区。当三个月后斯派瑟返回卡莱米港的时候,又恰逢其时地阻止了英国人和比利时人对“戈岑伯爵”号的一次攻击。他拒绝任何与比利时人的联合行动,并把“咪咪”号、“菲菲”号和“托托”号带到了湖区的南部,准备为英军从北罗得西亚发起的、针对俾斯麦堡(现名卡桑加)的袭击行动提供援助。 在俾斯麦堡战斗中,斯派瑟拒绝让他的舰队拦截湖上的独桅帆船和独木舟,尽管这些小船正帮助德国人从俾斯麦堡逃走。当第二天斯派瑟舰队靠上俾斯麦堡的码头时,罗得西亚殖民地士兵嘲笑船上的水手们:“你们这些海军家伙昨天晚上逃到该死的什么地方去了?” 斯派瑟将身上的刺青视为护身符,在战斗中挺立于船头,拒绝找地方躲避枪弹。居住在卡莱米地区的巴霍洛洛族人认为斯派瑟是无敌的战士,其魔力使他进入神明之列。坦噶尼喀湖畔很快便到处都是他的泥像和木像,军帽、军服、胡须和刺青一应俱全——皇家海军中校杰弗里·斯派瑟-希姆森阁下已经变成了“伟大的汪纳伊库巴神”。 正在斯派瑟沉浸于享受土人对他象神明和帝王一般的崇拜中时,皇家海军通过开普敦的电报中转站告诉他,他在东非湖区的使命已经结束了。协约国准备用一种新式武器来摧毁“戈岑”号——刚刚运到刚果的4架英制“肖特”827型水上飞机。 1916年6月,这些隶属于比利时的水上飞机从卡莱米起飞,轰炸基戈马。在德属东非部队司令保罗·冯·勒托-福尔贝克将军的命令下,齐默准备放弃他引以为傲的旗舰。他下令将“戈岑伯爵”号上的机器和武器全部拆去,然后拖到基戈马附近的马拉加拉西河口凿沉,以免落入敌人之手,成为对方的胜利象征。“戈岑伯爵”号的船壳很快便沉入了浑浊泥泞的马拉加拉西河口,只有烟囱还露在水面上。 尾声 德意志帝国的中非之梦破灭了,被一名英国中校和他的丛林海军粉碎。坦噶尼喀湖落入英国人的手中,英国人利用它完成了部队的调动和集结。1916年7月7日,南非将军扬·史末资指挥的英国和南非军队占领了坦噶港,比军则从坦噶尼喀湖向东进军,占领了卢安达和乌隆迪(今卢旺达和布隆迪)。到1916年底,协约国已经占领了德属东非的绝大部分地区。勒托-福尔贝克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包括150名欧洲人和1200名当地人)逃往莫桑比克,随后又转入北罗得西亚,在接到德意志帝国已经投降的消息后,于1918年11月在坦噶尼喀湖南岸向英军投降。 斯派瑟的垮台是迅速而彻底的,他从一个“现人神”又变成了一个办公室职员,蜷缩在庞大办公楼底层昏暗肮脏的房间中。一战结束后,斯派瑟进入海军情报部门工作,并以上校军衔退役。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他担任英国代表团的法语翻译。同年在伦敦召开首届世界水文测量大会后,他被选为国际水文测量协会的执行主席,任职至1937年。此后斯派瑟-希姆森移居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并曾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写多篇文章,1947年在加拿大去世 “戈岑伯爵”号的命运最为独特。它比德国、英国、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帝国、或者斯派瑟中校和齐默上校都活得更为长久。1921年,英国人找到了“戈岑伯爵”号的船壳,英属坦噶尼喀当局拨款500英镑将其打捞上来,于1924年将其修复,改名为“列姆巴”号(SS Liemba),划归“东非铁路和港口公司”使用,并于1927年投入坦噶尼喀与比属刚果之间的航运业务。在1951年拍摄、由汉弗莱·鲍嘉和凯瑟琳·赫本主演的著名电影《非洲皇后》中,人们依稀可以从影片中的德国炮舰“路易莎王后”号身上看到“戈岑伯爵”号的影子。 1960年坦噶尼喀独立后,“列姆巴”号划归坦桑尼亚铁路局管理,投入到坦桑尼亚卡桑加港至赞比亚姆普隆古港之间的航线。1979年,柴油机换掉了“列姆巴”号上面老旧的蒸汽机。1990年,一家丹麦公司为其进行了重新装修和翻新工作,使它成为一艘能载客600人的客货船。在1997年的刚果内战中,这艘船曾被联合国难民事务署雇用,从刚果(扎伊尔)撤出了七万五千名难民。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戈岑伯爵”号——“列姆巴”号仍然在坦噶尼喀湖上航行,为当地的人民造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