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商鞅的“尧舜之道”说起

 霸气侧福晋 2017-07-24


搞错了吧?商鞅会懂尧舜之道?
一点不错。法家的商鞅最先向秦王宣讲的是尧舜之道。有史为证: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後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以上这段话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说的是商鞅三见秦孝公的事。
商鞅三见秦孝公,先后说以帝道、王道与霸道。而其中的帝道便是指尧舜之道。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大谈特谈当年的三皇五帝如何以无为治国。可只是他一人在说,秦孝公就是听,且听着听着,便睡着了。事后,秦孝公便责怪引见商鞅的景监道:你带来的这个人就会夸夸其谈,尽说些大而无用的虚话,怎么能重用?
而当第二次再见秦孝公时,商鞅不再说什么尧舜之道,而是改说王道了。所谓的王道,便是象周文王那样,开创出一个大周盛世。这一次秦孝公似乎听进去了一点。然而,秦孝公认为要成为一个象周文王那样的圣贤之君,且名扬天下,时间实在是太久了,我实在等不及的!
于是,商鞅此时完全懂得秦孝公的心思了。第三次见秦孝公的时候,他便对孝公大谈称霸之道。说得秦孝公心花怒放,顿然对商鞅赞赏不已。
而再后来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的。商鞅得到了孝公重用,实施变法,富国强兵,为秦国后来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人们对法家本质特征的认识便是法家讲术谋。
而我认为这还不是太为准确。确切的说法当是:法家只讲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则可以不择手段。
这一点,法家大师商鞅便是最好说明。
作为法家的商鞅就必定是只讲刑名之术么?其实也不一定。
他到底讲什么术,得看什么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商鞅的人生目标是要得到君王的重用,要干大事,功成名就,从而得到权势与富贵。
他本是卫国人,虽然父亲是卫国国君,却因母亲是君一不得宠的小妾,于是便子随母贱。虽是很有才结,也仍然根本在卫国没什么地位。于是他便跑到魏国去,幸运地得到了魏国国相公叔座的常识。公叔座临死之前,本是想把商鞅推荐给魏王,希望魏王重用商鞅,只可惜魏王并不认可。
而天下英雄众多,秦王也不是来者不拒,什么人都会用的。
而商鞅则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得到秦王的认可, 不达目的不罢休。
为了打动秦王,他事先准备好了三套方案,而且知道其中必定会有一套是适用于秦王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    

商鞅为何讲?是因为他身为法家么?错!是因为法家之术正对秦王的味口。
若当时的秦孝公是个尧舜之君,那他商鞅所推行的也就极可能是尧舜之道,而不会有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搞什么一家犯法,十家同罪父子不得同屋,什么壹民贫民弱民辱民之类,让天下百姓活得如狗猪狗。
尧舜之道与法家之术对于天下人来说无疑会是天壤之别。然而对于商鞅来说这两者却是亳无差别的——都不过是达到他的人生目的手段罢了。
对于商鞅以及后来所有的法家来说,手段是不讲善恶,不讲道德与否,而只讲有效与无效的,好用与不好用。能有效达到目的手段便是好手段,否则便是坏的。
什么叫唯利是图?这就是。
很多人都知道,唯利是图的商鞅作法自毙,而大秦帝国也亡了.
更重要的是似乎法家学说也变得臭名昭著,无人敢用敢宣扬了。
法家从此就灭亡,其学说也销声匿迹了?似乎是。
众所周知,从汉武帝之后不是独尊儒术了么?而中国人传统文化三大块不也是儒、道、释,而根本没有法家的踪影么?
然而,正如后来又有很多人所看出的,一切不过是儒表法里
儒表法里之说,可能很多人是不会认同的。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明不就是儒家文化,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嘛!
而我也不太赞同儒表法里之说。当然也不同意儒家之说
明明就仍然还是纯粹的法家的汤药嘛!
何以这么说?
既然法家的商鞅在前面已经做出了榜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照样可以向秦孝公讲讲尧舜之道,难道其后来的法家就不能也同样讲其它道,如儒道、释道、老庄之道么?
反正不管是什么道,都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手段。
想当年秦始皇把一统天下,千秋万代作为自己的目的,采取的是法家的手段。
再看其后的无数帝王,他们的目的与秦始皇无并无二,只不过是采取的手段不同罢了——不再行法术,而是讲儒术
为何?大秦帝国的命运已经证明,法家学说这种手段虽然对一统天下的目的能在短期内起到较好效果,但对于千秋万代这一关键目的的实现却是非常的不利,所以不能再采用。
儒道释的手段虽说实际上仍然还是并没有让任何一位帝王的江山千秋万代,但比起大秦帝国来说,实在是长得太多了。所以这种手段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却是最不坏的。
如此一分析,也许就能解释现实之中,人们对所谓的国学所持观感差别如此之大,甚至常常是相对相反。有些人十分崇拜国学,而有些人则视国学如盗贼——前者只是看到国学本身,认为国学是目的,看到国学中所讲的道德仁义礼、或忠孝仁义,自然便认为国学之好。
而另外一些人则跳出国学之外看,看到了国学说得再好听,也不过是手段——帝王们为了自己一统天下,千秋万代而实施的手段。其最终目的不过是愚民顺民”——如此一来,岂能对国学有好感?
然而国学到底是帝王们的目的还是手段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仁都见仁,智者见智么?或者答案只能有一个?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正是表现如此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