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慈幼清解汤(王静安方) 【组成】 石膏30~60g,青蒿15~30g,白薇30g,桑叶10g,赤芍3~6g,柴胡6~10g,黄连1.5~6g,荆芥9g,山楂10~15g,神曲10~15g,槟榔6~9g,天花粉9~15g,大青叶15~30g。 【用法】 将方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煎煮,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患儿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上,盖被,待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日服3次或4次。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透邪导滞。用治小儿高热。 【方解】 方中石膏其性凉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其功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为方中主药,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泻热,与黄连配用解毒清心热,以杜绝邪犯心主之势。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外邪以出路,实为本方之妙。天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它药伐中之弊,使邪去正安。全方诸药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体微汗出,大便通,枭张之热毒自去矣。 【加减】 高热引动肝风选加羚羊角(代)、犀角(代)、钩藤、虫壳;热入营血,选加牡丹皮、玄参、生地黄、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子;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其病情缓急配用紫雪丹。 【体会】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由多年临床经验,深感治疗小儿高热,须以“大将”方才可去敌邪,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不能取效,故切不可因其年小而不敢用药。 【方源】 《名医名方录》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1..名老中医的秘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