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管炎——于氏解热止咳煮散(于己百方) 【组成】 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30g,炙甘草10g,葶苈子10g,大枣6枚,胆南星10g,地龙12g,鱼腥草15g。 【用法】 上药粉碎,入2个纱布袋中,用开水冲沏或煎煮5~10分钟,饮服。1次1袋,1天2袋。 【功效主治】 治疗小儿气管炎。 【方解】 本方实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而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所致“汗出而喘”者,于教授认为其既解表寒,又清里热,为寒热并用之剂,风热犯肺,风寒化热,或外寒内热等,凡属肺热喘咳,无论有否表证,有汗无汗,皆能获效。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泻肺行水祛痰,下气止咳平喘,专治痰涎壅盛所致之咳嗽气喘,胸闷短气而大便干结的病症。胆南星、地龙祛风化痰,定痉止咳;鱼腥草清热解毒。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之功。 【加减】 咯吐黄痰,加黄芩10g,麦冬12g,清热化痰;咯吐白色泡沫痰,加紫菀10g,款冬花10g,化痰止咳;咽喉疼痛,加板蓝根12g,牛蒡子12g,玄参12g,清热利咽止痛;大便不干,去葶苈子、大枣,加茯苓杏仁甘草汤化湿行水,降气止咳。 【体会】 小儿气管炎临床非常常见,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症状。于教授认为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抗病力差,不耐外邪侵袭,极易感寒受热,引起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同时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使脾失健运,痰湿蕴盛,上贮于肺,壅阻气道,故发病后难以速愈。小儿感受六淫外邪,卫气失宣,肺失肃降,或乳食生冷,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引起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无论证属风寒、风热,或是痰热,西医皆用抗菌消炎之法治之,治疗后虽然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全身症状缓解,但是抗菌消炎药物常为苦寒,易于伤胃损脾,使痰湿不易消除,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痰湿极易热化,所以此时病理变化的焦点是痰热停滞体内。一则闭塞气道,肺气宣降失职,二则腑气不通,肺气不得肃降,因此肺气上逆,咳嗽久久不愈。治疗重在清热化痰,通腑降气;盖痰热一除,腑气一通,则气道通畅,肺气得降而咳嗽自平。 【方源】 陈光顺,李金田,邓沂,等.于己百教授验方证治.中医研究,2007,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1..名老中医的秘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