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玛雅”4

 虛怀若谷 2017-07-24
三、中国《二十世纪疑古思潮》询问
人类最古老的“书”,莫过人类各民族中传承保留的经书。经书如果能为统治者所用,经书就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发掘;经书如果不被统治者所用,经书就在民间“蛰伏”。只要是一个民族的经书,永远不可能在民族的长河中沉没。
翻开人类各民族的历史,各民族的经书无不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融会贯通”。客观地、理智地去“再认识”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相信而不迷信本民族的信仰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祖先起码的尊重。如果一个民族“完全放弃”了本民族的崇高信仰,这个民族将以何去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对民族信仰的“去伪存真”、“除莠存良”,民族的传统就可以发扬光大;但“去伪存真”、“除莠存良”绝对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麻木不仁”。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继承和发扬着本民族悠久的优秀传统。犹太民族在其苦难的历程中几度“亡国”和险遭“灭绝”,但是伟大的犹太民族“传统”依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这就是民族传统的魅力。民族传统是什么?把民族传统具体化,民族传统就是民族的伟大精神。民族精神哪里来?民族精神从民族古老的哲学来,古老的哲学从古老的经书来。
中国土生土长其历史最悠久的经书是什么?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是博大精深的道的哲学,然而我们把“哲学”遗忘了,我们将“哲学”和“应用哲学”本末倒置了。
人类各民族的经书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古老哲学”,用现代科学去研究“古老哲学”,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文化的根源,从而找到民族的尊严,找到人的价值。

(一)人类“诺亚方舟”的起点
古中国与“玛雅”在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文明痕迹”中有着许许多多让人难以相信的一致性,许多中外学者对此也有很多不可辩驳的“考证”。当然,人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文明也会受到环境改变的巨大影响。但是有两点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一是地球人种,二是地球地质。
人类学家研究得出玛雅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已经勿庸置疑,古玛雅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也有学术上的一致。地质学为什么称中美洲地貌为“中国地貌”?难道仅仅是“借用”名词而已?“玛雅文明”所处“热土”的沿海与中国东南沿海,从北部湾到南海、东海、黄海、渤海海岸,在地质上肯定还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和“固有”的联系没有被发现。“加勒比板块”这条“诺亚方舟”的起点,最有可能的地方在福建、山东沿海。如果用诗的语言来赞美“加勒比板块”这条“诺亚方舟”,那么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就是她后来“航行的灯塔”。在此“吟诗”,并非“呻吟”。因为在“云(云南)贵(贵州)广(广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里也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没有被认知。西藏之所以称为“圣土”无疑有其深厚文化沉淀,但不仅仅如此,那里也是人类之源。
相对中国神话历史时期而言,中国历史文献上开始有比较完整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亡后而立商。但是,《山海经》算不算历史?语言是活的化石。传说是语言的记录,传说是某一时期“活的化石”的原始记录。
美洲土著人一位现代女教授、专家(波拉?甘一艾伦)说:“人们都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深信不疑,但却认为口头的历史和传说不可信。实际上,在口述传说故事的时候,讲述者很注重保存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些故事不是‘瞎编’的,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就认为它们是假的。”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实的道理。
有人推测有殷商人随“黑潮”漂洋过海“移民”去美洲,并且还有人从美洲将玉米种子带回故乡(中国曾有考古发现在古墓中有玉米种子)。浩瀚的太平洋“波涛汹涌”相对当时殷商人能够拥有的航海能力,恐怕只能是“有去无回”,如何能带回“玉米”之种?有人看到了白令海峡,推测殷商人走过海峡来到中美洲。难道美国、加拿大美丽、富饶、辽阔的“处女地”就留不住殷商古人?也许吧!所以数千年之后的“殷商精英”才去那自由的国度寻找“反思”;难道殷商古人选择中美洲是想证明自己有与火山抗争的能力?也许吧!因为受蒙蔽的诚实善良“殷商农民”曾经就创造出与自然抗争的“愚公移山”壮举。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谁破坏了大自然,谁就将遭到大自然的遗弃。
云南泸沽湖上荡漾的“小木舟”和古玛雅人的“小木舟”,究竟能漂流到哪里?
人类考古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发现其中有许多与中国古代风格酷似的墓碑祭坛、雕塑石器、文字纹饰、图腾崇拜以及相类似的风俗习惯、社会阶层等,这些能不能证明古玛雅人和古中国人是有相同渊源的人?难道是“太平洋的波涛”在“克隆”人类文明?
“漂移”让中美洲的先民在新的地理环境下创造出中美洲独特的文明,这是中美洲的先民在丰富与其同根文化极相似的“玛雅文明”,并在特定环境留下了人类最古老、最灿烂文明的遗迹。这是中美洲人的骄傲,也是中美洲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美国学者西尔瓦纳斯.G.莫莱在《全景玛雅》书的结尾对“玛雅文明”做了这样的评价:“玛雅文明的形式使玛雅文明成为早期高度发达文明中的独特一员”,“玛雅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公平地说,玛雅文明在世界史上占有无可厚非的重要地位”。西尔瓦纳斯.G.莫莱的冷静和理智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
不要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少数民族”的文明,尊重人类各民族的文明,完整保存人类各民族文明的遗迹,远离战争、爱好和平吧!每一位求生和求知的善良人。

(二)中国考古与疑古“变化”
中国考古由于种种原因,考古发掘十分艰难。
以前,中国华夏文明为什么在黄河流域有诸多发现?这与人类的“大洪荒”有直接的关系吗?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中都有几乎相同的“洪水泛滥”记载,也都有几乎相同的“人类起源”故事,为什么?因为人类文明同源,准确地说是人类“主流”文明同源或者说人类文明“主流”同源。
“洪水泛滥”的“教训”使人类迁徙“高原”,从人类文明的“轨迹”里可以发现有这样的规律,文明从“平原(海滨、流域)”进入“高原(山峦、高地)”,又从“高原”回到“平原”。为什么?历史是时间在“流淌”,时间的本质是周期。宇宙有“周期”,物质运动有“周期”,地球也有“周期”。地球的“周期”必然影响人类的活动,这种影响必然能在人类文明中找到反映。为什么中国现已发掘出的文明遗迹中,古老文明久远的重要遗迹又开始大量出现在长江流域?不远的将来中国沿海还会有更多、更大的考古奇迹发现。
“诺亚方舟”是伟大《圣经》中神圣的人类故事,玛雅有“太阳纪”洪水“方舟”预言,佛经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教讲“上善若水”。水是人类的命脉,生也是“水”死也是“水”,人类就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生生不息。“诺亚方舟”太神圣,神圣得让人不敢“妄加断语”。
简要补充上章节“板块漂移成因说”:南美板块这条“诺亚方舟”从“努比亚(非洲)板块”向西漂移开后,不知过了多久,复活节岛东边突然出现“滔天巨浪”和“科迪勒拉山系”,两个庞然大物让复活节岛上的先民震惊了。震惊之后的复活节岛上留下了“震惊”的痕迹,历史的偶然使得“复活节岛”有了她神圣的名字。真是偶然的巧合和巧合的偶然,真是人类的神秘和神秘的人类。
人类不断更新的观念让人类不断淡忘人类的过去,地球不断变迁的历史让人类不断神秘人类的文明。观念从哪里来?观念源自观测,体现在信仰。只有观念解放了,才有人的真正解放。只有人真正解放了,人才敢对神圣“妄加断语”。
回到“疑古”的话题。
21世纪初,中国众多学者集体探索总结了中国《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其文底蕴深厚,读之感受颇多。什么叫“疑古”?为什么要“疑古”?“疑古”的出发点是什么?“疑古”是沉思的开始,“疑古”是求真的发现,“疑古”也是个体对整体的“审视”。“疑古”要建立在“尊经”基础上,如果没有“尊经”,“疑古”就没有价值,“疑古”就没有最终目的。“疑古鄢能疑经,不懂鄢能不学”普通的道理而已。
“自大”让我们学会了“疑古”,“自尊”让我们不敢去“疑今”。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会“疑今”呢?人的虚伪,虚伪的人。圣人告诉过我们“温故而知新”,圣人还告诉过我们“三思而后行”。然而,现代人在尚未解开“能量”、“运动”的谜团,甚至连“时间”和“空间”概念都不能理解透彻时,却还要夸夸其谈“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学”,就像某些天文“爱好者”连冥王星长什么模样都不清楚,甚至其一生也无缘与“冥王星”一见,却还要夸夸其谈“第十颗行星”、“第十一颗行星”。科学是求真务实,然而,有时我们弄不清科学是在务实?还是务虚?
信古、疑古、释古是中国国学研究的“脉络”,这条“脉络”连接沉思的“心跳”。
以下摘要《二十世纪疑古思潮》中有关考古的部分“点滴”,并结合“沉思”提出思考,稍加自己“求知”的短语询问。
A、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下游发现了良渚文化;在长江中游发现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上游发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在东北辽河流域发现了红山文化;在西北甘肃天水发现了大地湾文化等等。这些考古发现打破了过去所谓‘中原文明中心论’之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多源并起,相互促进,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为什么“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体”在哪里?没有“一”如何有“二”(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中国的“一”在哪里?
B、“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玉龟、玉版及其与巫术有关的图纹,大汶口文化陶尊与良渚文化玉璧上的日、火(月)、山划刻符号等,都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宇宙论中一系列概念,如道、阴阳、四时、五行、八卦、三才,以及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萌芽,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加以完善,丰富,这样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起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传统的宇宙论中一系列概念”从哪里来?《易经》八卦的历史有多久?《易经》八卦到底是什么?后代文明将前代文明歪曲,前代文明才“忍辱负重”数千年,这就是“道”的博大。谁是历史的罪人?
C、“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字系统,六书俱备,文法完善,记录完整。因此,它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此前应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字的出现,要比甲骨文早,这是可以肯定的”。
“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何体现?甲骨文如此成熟的“象形文字”之前又该是什么文字?
D、“大汶口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如山东泰安大汶口、安徽蒙城尉迟寺等地,也发现有大量陶器符号。陶寺墓葬中也发现毛笔朱写字符的扁壶,可能是一种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的礼器。1992年,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时代遗址的出土物中,发现了一件刻有5竖行11字集中书写的陶片,内面刻有文字。陶文是烧后刻写,书体多为连笔字,笔划流畅,排列有序,有独特的文字系统,内容与祖先祭祀类宗教崇拜有关系”。
“祖先祭祀类宗教崇拜”的是什么?“崇拜”与“数字”有关系吗?
E、“红山文化出土了玉玦、玉匕、玉凿及管状玉玦等八件玉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玉雕龙,玉质呈碧绿色,形似‘C’字,玉龙整个身体弯曲如蛇,显然是某种被神化了的灵物”。
玛雅有什么样的玉器?“玛雅国王”手中握有的“方玉”和“球玉”代表“乾坤”吗?“玛雅国王”双手十指上戴的“玉质戒指”是八枚?还是十枚?中国考古已发现的“商代羽玉人”是什么?“商代神鸟”又是什么?
F、张光直先生说:“到了龙山时代的初期,大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现代中国境内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海岸地区,分布着成千上万的城邑。通常数个城邑构成一个‘国’或‘邦’,国的居民在国内国外组成宗法制度的亲属群”。
张光直先生身在“异国他乡”为什么有“东海岸地区”独到的见解?张先生所说的东海岸地区的“邦”到哪里去了?沉没了吗?漂移了吗?
G、“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源于非洲,然后向四处迁徙。中亚细亚也是一个重要中转点,即在邻近喜马拉雅山的区域。以中国境界论,应该在云贵广西以及西藏青海一带。地质学家在爪哇岛发现了时代更早的猿人化石遗存,它与北京猿人不仅同种(Family)同属(Genus)而且同类(Species)”。
“云(云南)贵(贵州)广(广西)西(西藏)”文化早于黄河流域文化吗?人类的起源地能代表人类“主流”文明的起源地吗?在人类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野蛮”扼杀了多少“野蛮”的文明?智慧的“玛雅文明”又是怎样失传?
H、“远在17-18世纪,西方学者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问题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有埃及说、巴比伦说、印度说、中亚说等,其中尤以‘中国文化西来说’最为流行”。
人类现在已考证历史最悠久的文明是什么?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哪里来?苏美尔人究竟来自东方何处?“中国文化西来说”,西到极处还是东,还是“东来说”。中国人要有自信,这是做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自尊;但不能自大,世界各民族都是优秀的伟大民族。
I、李济先生说:“殷商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的背景,我们认为是一种普遍传播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始文化。在这种原始文化的底子上,殷商人建筑了一种伟大的青铜文化。而青铜文化本身却有它复杂的来源,这些来源中,有一部分,我认为是与两河流域——即中央亚细亚有密切关系的。若是我们把欧、亚、非大陆在最近1200万年所经过的变迁,及动植物移动的历史弄清楚了,这一现象可以说并不奇怪”。
李济先生是一位看问题非常透彻的学者,他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不过1200万年说得太遥远了,对研究人类文明起源没有意义。但是,李老能说出“1200万年”实在是很大的进步,比“1亿8千万年”要理智“十倍”。考古发现最悠久、最成熟、最完美的“青铜文化”在哪里?青铜时代(Bronze Age)前是什么时代?在铜石并用时代(Chalcolithic)、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的“石头文明”哪里去了?中国“神话的年代”是什么年代?神话文明是凭空幻想的吗?
J、张光直根据中国古代与美洲古代文明之间在许多美术象征符号上有相似性,因此,他提出一种假设:“把殷商文明与中美的奥尔美克(Olmec)和玛雅(Maya)等文明看做同祖的后代,把它们的祖型文化(可以追溯到10000多年以前美洲印第安人祖先还在亚洲的旧石器时代)叫做‘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
张光直先生也是一位看问题非常透彻的学者。“祖型文化”的故乡在哪里?在美洲生活的“印第安人”和“古玛雅人”怎样来到“他乡”?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能不能这样理解,“古玛雅人”是因为“漂流”而离乡?北美洲生活的“印第安人”是因为“寻找”而离乡?
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漂流”探险去“寻找”的究竟是什么?寻找新的“古老文明”,寻找文明的“脉搏”,寻找文明的“老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