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骄傲!从内江走出的台湾铁路“电气化之父”

 蜀地渔人 2017-07-24

内江,

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从古至今人才济济,名家无数。

今天江小弟要介绍这位,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他就是被称为 “台铁之父”的罗裕昌。

台铁之父

罗裕昌

罗裕昌(1920-2012),资中县甘露镇人。194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次年进入台湾铁路局工作,历任总工程师、首席副局长等职。他耗费近40年光阴,将战后的台湾铁路推向现代化,堪称台湾铁路“电气化之父”。其妻齐邦媛,辽宁铁岭人,台湾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台湾文学守护者”,甚至有人称她是“台湾文学之母”。

▲齐邦媛


罗裕昌出生于贫寒农家,十岁丧父,有姐妹四人,中学就读于四川省立资中中学(今资中一中)。他努力上进,学习勤奋,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立武汉大学(抗战期间,迁四川乐山办学)电机工程系,1945年毕业,次年去台湾铁路局任工程技术人员。1948年,参加武汉大学校友会,与校友齐邦媛相遇相恋,当年10月,在上海新天安堂基督教会由父母主持举行婚礼,婚后随即返台。1950年,罗裕昌主动申请由台北铁路调往台中铁路,执教于台湾大学的齐邦媛也跟随去了台中,一住就是17年,直到1967年,一家人又迁回台北。


罗裕昌供职台湾铁路管理局40年,他的一生,就是台湾战后半部铁道史。1950年,台湾高速公路尚未出现,铁路是最重要的运输线,火车进出车站,需靠站员挥动红绿旗进行人工控制。台湾当局决定统筹建立台铁的中央行车控制系统自动化号志工程,实现“铁路电气化”。但当时台湾连“号志”这个词都很少听说过,于是,罗裕昌与铁路局的同事到岛外拼命学、回来埋头苦干,经常风餐露宿,很少回家,积极进行技术攻关。


他的妻子齐邦媛回忆,1959年,“八七水灾”淹没了电气化神经中枢的彰化市,铁路桥梁被洪水冲断了,当时担任台中电务段段长的罗裕昌带着同仁用手攀着浮在水面的枕木,越过滔滔洪水,过河抢修设备。


齐邦媛不仅要照顾家庭和老小,还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美国在二战中发展的中央行车控制系统(CTC) ,是电讯工程新观念,为了获得这一先进技术,齐邦媛写信给哥哥在美国教书的大学同学求援。他们以学习研究之名,购得美国铁路协会出版的《美国铁路号志之理论与应用》。夫妻俩又在工作之余,花了半年时间,将此书译成中文,通过学习借鉴,为实现台铁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台湾的电气化铁路


在罗裕昌带领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60年,完成了彰化至台南间的CTC。1964年,完成彰化至竹南间海线CTC。1966年开始,罗裕昌参与台湾十大建设,担任铁路电气化的工程负责人,将以前烧煤冒烟的火车改造成为利用电力运行,完成西部干线铁路电气化。1969年,完成山线CTC工程,共323公里,如拼图般,一步步完成台铁纵贯线自动化。1979年,铁路电气化工程完成通车,罗裕昌获颁五等景星勋章。


罗裕昌昔日的部属对他留下的印象是,他带兵严格、是非分明、坚持原则、不谋私利,对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在他底下做事,大家都战战兢兢,但他私下待人温和。他生性淡泊,最大的快乐与骄傲,就是看到火车在新的轨道上行驶。他因长期忧劳过度、睡眠不足,复发中耳炎,但为了工作,他放弃治疗,在完成北回铁路、花东线、宜兰线扩建工程后几近失聪。


1985年,罗裕昌从台铁副局长岗位上退休,后侨居美国。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罗裕昌嘱托其子罗思平(美籍华人,台大毕业后留学美国,经商)为家乡捐资助学,完成其情系桑梓的夙愿。2008年8月,罗思平还捐资3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建资中县银山镇双塘中心小学教学楼。


▲罗裕昌爱心中心小学授牌


教学楼于2010年竣工,罗裕昌的儿子罗思平先生前来视察后,得知学校没有远程教育设施和食堂,厕所很陈旧,当即表示再捐一些款,用于设立“罗裕昌教育基金”、购置电脑、新建食堂和厕所等。罗思平独生女儿罗明雅将美国带来的礼物送给小学的孩子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为表达对罗氏父子义举的感谢,资中县特将此小学命名为“罗裕昌爱心中心小学”。


罗裕昌先生于2012年9月20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3岁。


●作者:宋国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