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4】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东西啊,你们都去哪了?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7-24

今天是2017年7月24日


这是馒头说第 164 文章


曾经以为,有些东西是能陪我们过一辈子


结果,也就那么一阵子




【今日主打】

1828年7月24日

第一台“打字机”申请专利


1


189年前的今天,一个叫威廉·伯特的美国人申请了一个专利。


他把这个专利申请称为“排字机”,其实就是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打字机——熟悉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熟悉,不熟悉是因为,可能90后一代,并不会知道“打字机”是什么东西了。


打字机问世的目的,是让人告别手写文书的时代。


不过,威廉·伯特虽然申请了“打字机”的专利,但他那时候发明的打字机,结构复杂,打字的速度还没手写快。真正让“打字机”发扬光大的,是一个叫克里斯托弗·肖尔斯的美国出版商。他在1868年发明的打字机,真正让打字的速度超过了手写。


肖尔斯设计的打字机


经过慢慢的发展,打字机就成了我们熟悉中的这副模样:



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每周是有一本正经的“打字机”课的。


打字机课上什么呢?就是打字呗!会有专门的“指法表”,让你按照指法打,更快地熟悉键盘和键位,能在短时间内打出一张漂亮的英文文章。



说到熟悉键位,这里有个维持了100多年的“骗局”。


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键盘的“QWERTY”这样的排列,就是从肖尔斯发明的打字机的键位这样沿革下来的。


但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


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一些科学家解释说,这是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键位排列,这样排列,能让打字的速度最快。


是真的吗?扯淡。


真正的原因是:肖尔斯发明的那台打字机,和当时市面上其他的打字机一样,都是一个原理:


当按下一个按键后,会拉动一根钢丝,钢丝连接着上方字盘中的杠杆,每个杠杆末端都有一个字母的凸模,把字母像是盖章那样敲在纸面上。如果打字速度过快的话,上方的杠杆往往来不及弹回,就会卡住。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把相邻字母随机打散,分散排列,就会大大减少“卡位”的产生。


直到进化到电脑时代,键盘的输入早就根本就不需要钢丝提拉,但这种“反人类”的键盘排列,还是沿革了下来——大家都熟悉了这种打字的方式,而且大家都很懒。



不过,键盘的排列沿革了下来,“打字机”本身,却被历史淘汰了。


2012年11月21日,著名的打字机生产公司“兄弟”(Brother)在北威尔士的打字机生产工厂宣告关闭,他们生产的最后一台打字机,直接被送入了伦敦科学博物馆。


这个曾让全世界写字楼、银行、报社、咖啡馆传出“啪啪啪”声音的家伙,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接力棒”交给了电脑。


1969年面世的 Valentine 打字机,是不是很有一种收藏的欲望?事实上确实是被博物馆收藏了。


2


其实有时候还是挺感慨的。


一件曾经全世界都曾很普及,甚至觉得使用了很高大上的东西,短短几十年,就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干脆再列举一些吧。


比如下面这个东西。



不好意思,可能很多00后不会知道这是啥了。


这个东西,叫做BP机,中文叫“寻呼机”,一度被叫做“BB机”,上海人叫“拷机”(Call 机)。在那个年代的中国,这也是款很流行的东西。


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就是你要找张三,就通过寻呼台(一开始主要是人工,后来有了自动)“呼叫”张三的BP机,然后张三的BP机就会“哔哔哔”响起来,他一看显示屏上显示的电话号码,再找地方打电话给你回过来。


很复杂吧?但在手机没有普及的时代,这是找人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


BP机是美国人格罗斯在1949年发明的,经过摩托罗拉公司的大力发展,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吧,BP机开始进入中国,分为“数字显示”和“汉字显示”。


数字显示的BP机,就只能显示数字,相对便宜,我记得我大三的时候买过一个,大概也就只要500多块钱吧。汉字显示的机器很贵,因为屏幕能显示汉字,其实相当于手机短信了,我那个时候要卖2000多一台。


郭德纲相声《西征梦》里调侃美国总统布什收到一条寻呼,说一看,还是”汉显”的,意思是说美国总统用的BP机显示中文,而且还挺贵的。不过估计不少年轻观众已经不知道“汉显”是啥意思了


那个时候,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怎么样,在上海,很多爷叔(叔叔)走在马路上,都是腰间挎了一台BP机,如果能再挎上一台“大哥大”,那层次又高了一级。


那时候,男人腰间有台BP机,尤其是汉显的,那是要时常撩一撩外套,“不经意”露一露的


你会问:有了大哥大,干嘛还要BP机?


这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那时候“大哥大”是双向收费,接听也是要钱的,而且“来电显示”还要额外收月租费。一般爷叔们是腰间一震,BP机响了,看一眼来电,评估一下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


如果没人,那就找个公用电话亭回过去,如果有人,尤其是需要挣面子的场合,那就雍容华贵地摸出大哥大,直接拨回去:“喂?喂~我在外面啊~信号不太好~你找我啥事情?”


BP机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非常风行,每年能卖出近1000万台,这也让一个职业非常热门,那就是寻呼台小姐。



我家原来隔壁邻居有一家人,有一个女儿。我刚考进大学那年,她高中毕业,直接进了当时上海最大的“国脉”寻呼台工作。


那个时候寻呼台的待遇真的非常好,月薪1500元(当时我大学每个月生活费400元),逢年过节一直往家里拿单位里发的鸡鸭鱼肉这些东西。她的妈妈就很自豪地和我妈妈说:“你看看,你儿子读大学有什么用?你还要再赔四年钱,而我们家女儿已经可以为家里赚大钱了!”


这里其实并没有揶揄的意思,那家人挺好的,当时那个职业也真的是很让人羡慕的。


但是,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BP机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连带的寻呼台业务,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2007年9月22日,信产部批准了中国联通请求停止BP机寻呼业务的要求,BP机正式消失。


3


既然说到BP机了,那就说说大哥大吧。


最早的手机,是1973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伯博士带领团队发明的,在GSM网络出现之前,承载第一代模拟网络的手机,就叫“大哥大”。


马丁·库伯和他的第一代“大哥大”

 

1987年,虽然GSM标准建立了,但中国刚刚才建立900MHZ的模拟手机通话系统(还是因为广东要接轨港澳设立的)。所以,1987年,“大哥大”也才刚刚进入中国。

 

为什么要叫它“大哥大”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很多传入大陆的香港警匪片,黑社会的老大都手里拿着这个电话,显得非常的威风,据说“大哥大”这个名字就由此而来。


摩托罗拉3200,当年香港警匪片黑帮老大“专用机”

 

当时的一个大哥大,一般重量要在1斤以上,用镍镉电池,打30分钟就没电了。关键因为是模拟信号,所以通话质量很不好,很多时候都需要大声凑近话筒问:“喂~喂~你说什么?”

 

但即便是这样,一台“大哥大”当时在大陆是千金难求。


一般一台大哥大的售价是2万元,但2万元是根本买不到的,黑市叫价一般在2万5千元,最贵卖到过5万元——要知道,1987年中国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也就100多块钱!

 

所以说,那个时候,手持大哥大在人群中行走——因为它非常大,本来也不能放进裤兜——那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招摇过市”。


到餐厅吃饭,坐下来,把大哥大往饭桌上一放,那是服务员对你的态度也立刻恭敬三分。更不要说在人多的地方拿着大哥大冲着话筒喊:“喂~你说什么?再说一遍!这笔生意到底还谈不谈?”那是会引来周围所有人羡慕的目光的。

 

不过,随着GSM标准制定和普及,第一代模拟信号网络也渐渐退出了江湖,而这个江湖上万众敬仰的“大哥大”,也慢慢被淘汰了。新出来的手机开始越来越小,越来越轻便,功能反而越来越多。



4


既然前面海报插图里有华仔,那就再说一样东西。


就是这个:



磁带这个东西,是承载着我们这一代青春和梦想的东西。


这个东西留给我们的记忆之多,其实已经不用花费太多笔墨,直接上图就行了。



以至于判断“代沟”的办法之一,就是给人看这张图。知道铅笔和磁带有什么关联的,就属于同一代人。



下面这张图,是有一年和我老婆去逛大阪的电器街时拍下的。



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你磁带里的歌或录音,放进去,转化成数字的MP3格式。


但人家不叫什么“磁带转换机”,而是叫“青春保存计划”。


你看,一种淡淡的惆怅就这样出来了。


5


既然说到了磁带,就不能不说下下面这个东西了。



1979年7月1日,索尼推出了一种可以随身听磁带的设备,取名“Walkman”,这个词此后就成了“随身听”的代名词。


在我读书的时代,有一台索尼家的Walkman,还是件比较拉风的事情。耳机一塞,播放键一按,立刻就能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比Walkman稍晚些出来的是这个东西:



没错,我们叫它“Discman”,也就是“CD随身听”。


Discman比Walkman要高一个档次,不仅仅是因为价钱要贵(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个索尼家的discman大概要1500元左右吧,相当于当时一个上海职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因为它的音质要比Walkman好很多,当然,体积也要大很多。


Discman是什么时候被淘汰的呢?我已经有点记不清了。但记得2003年我去采访美国女足世界杯,到了波特兰,那里有个NIKE的工厂店,一个同行的记者买了一个NIKE的Discman,说是要跑步的时候随身带着听。那时候很多记者同行都嘲笑他:“现在谁还用这玩意儿听音乐?”


可见那时候,用Discman或Walkman听音乐,已经是一件非常不酷的事情了。那么大家用什么听呢?


就是用这个:



不管什么牌子,我们都统一称呼它为“MP3播放器”,简称“MP3'。那个时候,取代腰间挎一个Walkman,脖子上挂一个MP3,又成了一个挺时尚的事。


不过,鱼龙混杂的MP3播放器江湖,很快就迎来了一个“玉面”霸主,那就是2001年苹果公司开始推出的“IPOD”系列。



那时候,你有一个IPOD,基本上是和早期拥有一个索尼家的Walkman一样,可以享受周围人投来的艳羡的眼光的。我记得有一年生日吧,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老婆送了我一个IPOD,要2700多块。当时我们俩都挺穷的,这个IPOD我留到现在。


不过如今,MP3也好,IPOD也好,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接过他们接力棒的,是智能手机。


将所有功能集成在一个终端上,是近20年来科技产品的一个大趋势,智能手机不仅仅是干掉了MP3和IPOD而已,其实干掉了一批东西,包括下面这个:



嗯,当年风靡一时的卡片机,现在人们宁可拿着一台单反(或衍生出来的“微单”),也没人用这东西了。



6


其实如果要列举那些曾经我们耳熟能详现在却又消失不见的东西,随手还能举出很多。


比如这个:



这个叫“录像机”(觉得自己的口吻真的像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图中的这款是松下L15,我家当年买的是同样一款。我至今记得那个惊人的价格:4200元,对那个时候的上海工薪家庭来说,真的是笔不小的开销。


但那个时候,似乎每个上海人家庭都会去购买一台彩电,配一台录像机。这台录像机成了我童年巨大的乐趣来源:我曾录下《圣斗士星矢》全集,《成长的烦恼》全集,《北京人在纽约》全集,后来录像带实在不够用了,我就整理了一盘《动画片片头集锦》,把我童年看的动画片的片头都录在了一起。


录像带


现在这台老古董还在,还能播放,但已经没法看了——所有的电视机背面,应该已经没有当年那个录像机的接口了。


还有这个:



我记得这个我以前说过。我们那时候叫它“大盘”和“小盘”。


那时候玩光荣公司出的《三国志III》,整个游戏一共9M,而有一天拿到了同学借我拷贝的台湾智冠公司出的《倚天屠龙记》,13张小盘,用ARJ解压缩,33M,一个开头动画就9M,当时惊为天人,觉得世界真的好神奇。


现在别说软盘,连光驱也基本都被淘汰了。




别说光驱,硬盘在不远的未来也会被淘汰,所有的东西将被存储在“云”上。


而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还算普及,但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预见到它们的归宿:


作为记者,我知道在电脑普及之前,出差的记者传稿都是靠传真的。最拉风的记者莫过于,自己背着一台传真机去赛场,现写,现发。



当年谁家里有一部“程控电话”,而不是跑到弄堂口去接听“传呼电话”,那是多拉风的一件事。而从2013年我家搬家后,家里就开始没装过固定电话了。


当然,还有一样事物,我感到非常无奈,因为那是我热爱并从事的事业,但也能接受它终将消逝的结局:


时代滚滚向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是吗?




【馒头说】


我有时也会在外面做一些讲座或分享,主要是关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


一般在讲座的一开始,我都会给大家作一道选择题:


你觉得这个时代,是向你__来?


选项有四个,A、 B、 C、 D、


这两年来,应该也做过有几十场讲座和分享了,听众包括各行各业,有企业公司,有事业单位,有党政机关,有自媒体从业者,还有不少高校学生。


绝大多数人选择的答案,都是C和D,几乎没有人选择A。


但事实上,就在我们迈进2000年新时代的时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不就是叫《我们走进新时代》吗?而那时候,我们写文章,用一句“新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不是很正常的吗?


但就是这十几年,大家都不选择这个字了。


如果让我来选,我会有一个不属于这四个答案中的一个字。


那就是“扑”。


没错,这个时代,是向我们扑来的。


“扑”这个字,背后还传递着一层意思:我们是猝不及防的。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的时代。一方面,它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到庆幸——能亲眼见证人类科技文明爆炸式发展带给我们各种的各种颠覆式的生活体验。


而另一方面,也有高科技发展带来的行业颠覆,以及引发的恐惧、彷徨和无奈。


所以,一般在分享的结尾,我会用两个体育品牌的Slogen作为结束语。


一句叫做:


“Impossible is nothing'。


身处我们这个时代,展望未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而面对这个爆炸式发展的时代,我们都会有恐惧,都会有本领恐慌,都会有路径依赖,都怕一不留神,自己就已被这个时代淘汰。


那怎么办呢?


那就是前面那家体育品牌的死对头的一句Slogen:


Just do it!


不管怎样,先迈出第一步,与其彷徨和犹豫,不如迈出第一步,去做,去尝试,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


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