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土布

 雷渠梁 2017-07-24
当沙洲从浩瀚的河口袒露出来,先民们在惊愕中忐忑不安地踏上去,定居、劳作、繁衍,1380余年岁月如悠悠长江之水生生不息……

最初的居民大多来自淮浙一带,江南江北的民俗民风在这里交糅融汇。崇明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如一叶舢舨悬浮于江海之上,仿若隔世。但崇明人骨头里镌刻着先民的纯朴遗风。明正德《崇明县志》里这样记述:“士席读书,农知力穑,俗尚质俭,不事华丽。”说的是崇明人虽生存艰难,却安分守业,知廉耻,侠义慷慨,崇尚文化,农民勤劳朴实,妇女精于纺织。

崇明是地道的水乡,城乡集镇大多依河而建,其格局既沿袭江南特点,又有所不同。过去,岛上人“其业耕者,中田有庐,庐旁有沟环之,间植竹木,家自成村”,人们一直习惯于同族自成一宅,家境稍好的居芦壁瓦辫和砖壁瓦辫半瓦房,纯砖瓦房无多。农家住宅多环宅开沟,称之“宅沟”,沟中养鱼,沟上架桥,沟沿栽植果树、榆、柳,宅后种竹。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略有不同的是,如今的人家将房前舍后种植一些适于江南生长的热带花卉、植物。季节到来,一派姹紫嫣红。普通的农宅经过这样的美化,犹如置身青山绿水,别具情趣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即便是乡村普通人家的住宅,也被一幢幢別墅式小楼所取代,已很难看到过去的老屋。别墅却仍然保持着古朴的水乡风韵。

清末民初,崇明有“桥、庙、堡、浜”四大商业名镇。

庙镇位于城西,南新等几条线路的公交车穿越镇中。

历史上的庙镇,庙宇众多,曾有祖师庙、貊貔庙、观音庙、城隍庙、吃素庙等。相传宋代时,当地有一种叫貊貔的野兽,专门掠食儿童。有一位姓周的农民,身强力壮,胆量过人,与野兽搏斗双双陨命。后人立庙祭祀,称“周神王庙”,也有人称“貊貔庙”。当地人简称“庙镇”。

庙镇乡下盛产大米。那是我很久没有吃到的最好的大米,色白晶莹,甘甜滑润,久放不变质。不像如今市场上那些挂羊头卖狗血的营生,只让你吃一顿,过后便成稀汤。每逢秋收稻谷,一些非产米地区的农民、商贩将山芋、芋艿、花生、杂粮从几十里外运往庙镇交换、销售。庙镇的土布制造业也很发达,较大的庄号永大号。自明代中叶,棉花逐渐成为崇明的主要经济作物。棉花产量的不断增长,土布生产日渐成为民间最为重要的副业生产。崇明土布业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有史料载:“崇邑妇女知机杼而工布织者皆公(唐一岑)夫人之教也。”那时,一般农户家都置有木制纺车、织机,生产的崇明土布是民间编织业的主要产品。清《崇明县志》载有“玉宇机声”图,史称“瀛洲八景”之一。曾有诗赞曰:

澄澄玉宇净无尘,

轧轧机声入夜频。

朴素文章同布帛,

太平风俗有经纶。

星分织女当窗见,

家满龙梭挂壁驯。

试问金闾城里看,

许多航海贸丝人。

       崇明土布工艺繁多,织工精细。从棉花种植到成布,要经过轧、弹、干、纺、过、染、浆等11道工序。为使布面平整光滑,还要经华石滚压。有大布和小布两种:大布宽1.89尺,长8至9丈为一匹,种类有单纂、间布。间布花色品种较多,有柳条、格子、芦菲花等。小布宽1尺,长4丈,种类有萱经、线布等。

     民国初,崇明拥有布机10万架,年产量高达250万匹,年收入100余万两银元。

    崇明土布厚实耐磨,价格低廉,名扬中外。远销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浙江、福建等地,一度出口南洋群岛。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局面。民谣中有“半夜三更忙织布,一天织好一匹布,日常开支有补贴,柴米油盐全靠布”之说。那时,岛上的农家女子能否织布,成为男子择偶的先决条件。因此,“八岁丫头学纺纱,九岁姑娘学织布”。尤其是每年的棉花、土布上市季节,这里已是商贾云集,一片繁忙。在60到70年代崇明土布又更上一层,聪明的崇明姑娘用她灵巧的双手织出了更为复杂的提花布,8叶土布,12叶土布和16叶土布确实让人惊叹。作为崇明人的我们应该要去保留这些非物质遗产,如何才能让这些工艺不要失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