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建松:与博物馆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

 张星宇6prgq9pe 2017-07-24

6月末,弘博网针对“博物馆学”的学科设置,课程安排,就业期待等问题小范围征询了部分文博专业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文博学生及爱好者的积极反馈。近日,弘博网访谈了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建松先生,请他谈谈当前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等相关问题。

博物馆学学科特点

现代博物馆是个出于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的目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

从本质上讲,博物馆就是一个公共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机构,其承担的社会使命包括前后统一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这一过程可理解为是“组织、加工、生产文化知识的过程”。 其次是以此为基础和支撑,通过博物馆特有的手段——展览和教育活动将文化知识传播给公众,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使命,这一过程即是“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者是紧密统一的,前者要服从和服务于后者的需要,或者说前一个过程是手段、基础和支撑,后一过程则是目的和使命。

基于上述分析,博物馆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如何对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展出,旨在进行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的学科

其学科具有如下特点:

博物馆学要研究“物”(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管和阐释,但更要研究“物”和“人”的结合(“物”的“人”的利用); 博物馆学研究这些遗产的搜集、整理、保管和阐释,不同于历史学、考古学的纯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公共教育的目的进行公共知识的组织、加工和制造; 博物馆学研究这些遗产的展出和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的使命

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与博物馆学学科体系相适应,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以知识组织、加工、制造和传播教育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即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是具有从事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和阐释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博物馆藏品的搜集、鉴定、分类、整理、编目、保管、修复、研究等;

二是具有从事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展览的内容策划、展览的形式设计、教育活动的规划实施、公众利用服务等。

为了适应我国博物馆向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转变的新形势,近年来,复旦大学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主要聚焦展示教育和公共服务。

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另据中国自然科技博物馆协会朱幼文先生的统计,2012年底,全国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约400座。根据《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到2020年,从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科技、(当代)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性博物馆和生态、社区、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得到充分发展……大力发展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及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制定的《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提出:大力发展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依托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好各类专题自然科学博物馆。地市级以上中心城市逐步建立自然科学或科技博物馆

专业人才队伍与博物馆发展的五个“不适应”

可以预计,至2020年,我国各类博物馆总量将发展到6000座左右。但另一方面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存在五个“不适应”,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进步瓶颈。

人才素质无法适应博物馆专业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博物馆事业开始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博物馆人才队伍。显然,没有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就不可能有博物馆的专业化,就不可能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就不可能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然而,目前我国博物馆大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尚不能适应博物馆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首先是大部分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位的不足20%,其中毕业于博物馆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其次是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相对于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整体基数很低,受过博物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少,大部分从业人员属于“半路出家”。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在编从业人员约140人,但博物馆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只有3个人。第三是高素质的博物馆从业人员比例很低,特别是受过博物馆学专业训练的中高级和复合型博物馆专业人才比较少。

人才素质无法适应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博物馆的进步,21世纪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即从过去的保存和研究文物为主要使命转向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发挥教育、学习、休闲与娱乐的功能。因此,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经营的核心

然而,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博物馆角色和功能转变。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主要从事保管和研究工作,不擅长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全国博物馆普遍缺乏博物馆展示教育和文化创意型人才,例如:展示策划设计高级人才,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人才、文化产品开发经营人才、文化交流人才。从高校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看,大部分高校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偏重保管和研究,而忽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

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博物馆类型多样化的要求

中国博物馆发展正在发生的另一个变化是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即从原来以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为主向着自然、生态、科技、各行各业博物馆多样化发展,并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强。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必然对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然而,我国博物馆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我国博物馆类型发展多样化的要求。以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为例,虽然这类博物馆发展迅猛,至2012年底,全国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已达400余座,并且今后增长潜力巨大,但目前既懂自然科学又懂博物馆专业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各地新建的自然科技博物馆类博物馆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一直不重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直到四年前中国科协与教育部才开始合作在一些高校开办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培养)。

其他各行各业的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无不如此,例如纺织、服饰、烟草、邮电、煤炭、新闻、金融、银行、医药、汽车、交通、航海、航天、铁路、武术等。

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博物馆对人才总量的需求

一方面,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很快,但另一方面博物馆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培养后劲严重不足。

2016年我国有4873座博物馆,平均每座40个人计算,从业人员为194920人;再按每人工作35年(25-60岁工作期限),每年退休要补充的从业人员为5568人(194920*1/35=5569人);加上每年新增博物馆200座需要补充800人,那么每年需要培养专业人才6369人。以江苏省为例,按江苏省文物局领导的说法,江苏现有博物馆240多座,按每馆退休1 人补1人,又因为博物馆新建、扩建和改建再进1人,每馆平均需要2人,这样每年江苏需要近500人。

而目前设置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只有30余所,比较具备博物馆学教学体系的只有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 、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这些高校每年博物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总数也不足300多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让人忧虑的是专业的博物馆学老师全国只有约20人。

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虽然一些高校冠以“博物馆学专业”的名称,但课程设置大多以考古学和文物学为主,或是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学的大杂烩。

而真正以博物馆学学科体系设立的博物馆专业极少,尤其缺乏博物馆所急需的营运管理、展览策划设计、教育活动规划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例如博物馆展览策划、展览形式设计、展览媒体与制作、博物馆展陈材料和方法、博物馆照明、博物馆展览评估、博物馆文化传播、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科技手段应用、观众调查分析、博物馆公共关系、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筹资、博物馆法规等。如此造成的结果是,博物馆学专业既不像博物馆学专业,也不像文物考古专业,学生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都不专。这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与进步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结语

此篇内容陆建松教授主要谈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博物馆学学科特点;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博事业发展的矛盾。从宏观的方面谈了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质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下篇内容,陆建松教授将从博物馆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相对应的破解办法等方面继续讨论博物馆学的学科发展问题。敬请期待!

作者: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Na、Na;大萌萌

上海办公室设计上海办公室装修 办公室装修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