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王安石以为李在杜下还有一个原因:“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意思是说,李白诗一气直下,语速太快,不如杜甫抑扬顿挫,更有节奏感。而且,李白的诗多写女人和酒,见识不高。 李白 作者:孙琴安,原题:李白杜甫,谁的诗歌更受推崇 李杜二人,成就之高,影响之巨,鲜有可比者。大文豪苏东坡甚至感叹:“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而,随着二人的去世,李白、杜甫诗歌的优劣之争随之涌现。各种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扬李抑杜、扬杜抑李、李杜并重。 中晚唐:三派观点继起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成名也比杜甫早,贺知章见之以为“谪仙人”,唐玄宗闻其名而亲自召见,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饮”。杜甫也屡以诗赞美,如“白也诗无敌”“李侯有佳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用今天的话来说,贺知章、唐玄宗、杜甫都曾是李白的“粉丝”。然而,李白谢世后,杜甫晚年佳作连连,诗名继起。于是,从中唐到晚唐,便开始有了李杜优劣之争,并出现了三派意见。 在李杜之后,最初表明杜甫高于李白的人是元稹。杜甫的孙子知道元稹一直喜欢杜甫的诗,因此在为祖父灵柩迁葬途中,请元稹为杜甫写一篇墓系铭。在这篇文章中,元稹盛赞杜甫:“则诗人以来,未有如杜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大致来看,最早的扬杜抑李论者主要是从反映民生疾苦、针砭社会腐败的角度来评判李杜的高下。 但是,相关观点立刻受到韩愈的反对与驳斥。他在《调张籍》一诗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与元稹等人分属不同的文人集团,论诗主张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他们扬杜抑李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以说,韩愈是中国最早的李杜并重论者。后来,顾陶、李商隐、杜牧等多持此论。 唐代帝王多好诗,唐玄宗以外,唐文宗李昂也算一位。《唐诗纪事》曾评介:“帝好五言,自制品格多同肃、代,而古调清俊。”唐文宗在位时曾颁布一份诏书:以李白歌诗、斐旻剑、张旭草书为三绝。由此,晚唐皮日休、吴融、郑谷诸诗人多重李白。吴融曾明确表态:“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 宋代:扬杜抑李占据上风 进入宋代以后,唐人三派并存的局面被打破了,扬杜抑李的声浪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确实与几位大人物的影响有关。 基本上看,清代从贺贻孙、全祖望、贺裳、冯班、赵执信到薛雪、乔亿、洪亮吉、赵翼、管世铭、姚鼐、刘熙载等,基本上都持李杜并重的态度。即使个别人有扬杜抑李或扬李抑杜的倾向与见解,也只是独抒己见,未必偏激。这方面,清人潘德舆有一段话较为公允。他说:“论李、杜不当论优劣也。尊杜抑李,已非解人;尊李抑杜,尤乖风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杜诗注本号称千家,有“千家注杜”之谓,而注李诗者仅几十家,何以相差如此之大?这是另有隐情的。除了杜甫的诗歌成就,还因为杜甫诗中充满故国之思和家国情怀,特别是在易代之际,杜诗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国破山河在”“文武衣冠异昔时”“百年世事不胜悲”“故国平居有所思”等,尤能唤起遗民的思旧之情。特别是在明清易代之际,不少明代旧臣每有故国之思,一时不能以诗直接表达,便往往通过评注杜诗的方法来加以寄托和曲折表达。钱谦益、朱鹤龄、金圣叹、仇兆鳌等都是注解杜诗的名家,他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注起杜诗,恐怕多少与这种寄托和表达有关。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形成了注杜诗者远多于李白的现象。 2017年07月12日 09:29: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