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
你是不是一个时常有“游客感”的人? 虽然你,从不对重庆夏天的热大惊小怪,重庆话专业八级,知道咔咔角角的隐藏版老店,熟悉10条以上公交线,知道重庆3个以上同名的街道地名。 但是,总有人突然在和你的聊天间隙冒出一句:你不是本地人吧? 如果假装是本地人也算装逼的话,此刻你有一种尴尬。 万事万物都有套路,最怕的是遇到你的套路别人都懂。 1 菜园坝建兴坡 外地人永远是外地人,即使有的人在重庆住了20年。 挤在公交车上见过嘉陵江大桥的日落, 在夏天一会变蒸饺一会变冰粉, 在饭桌上被灌成酒鬼, 在茶馆打换三张输到哭, 过节去磁器口被挤死, 开车被各种摩托面包公交卡到吐血, 在各种美食街好像和全银河系的吃货一起排队, 打个出租车总遇到太近不去太远也不去的师傅, 娶了个重庆媳妇在家讲川普偶尔被“家暴”, 20年资深吃货还时常听到那句: “你这种吃法非常外地人”! 2 磁器口 真正的重庆味道是骨子里的,伴随着长大和变化。 有人躲在防空洞亲身经历过 重庆大轰炸的生死之间。 ——刘大有 有人见过夜晚光影豪华灿烂, 四周却空无一人的解放碑。 ——张一白 有人见证朝天门是如何 被三个男人修筑、改造和摧毁。 ——吴景娅 有人从小在龙门浩长大, 如今的大块水泥预制板曾经是两条溪流。 ——张川耀 有人创业、发达、搬家,20年没离开杨家坪。 ——徐登权 有人从小在磁器口的码头获得快乐, 看这条长街越陌生拥挤。 ——吕岱 有人从小在大阳沟菜市场跟着父母买菜, 用零钱买了童年那些零食。 ——沱沱 时光里独立书店联手江小白发起了一场叫《故城时光》的全民众创,124个重庆人,每个人都写下自己记忆的重庆味道。 20多万字,200多张真实的老重庆。就像一个24小时营业的老茶馆,不同年纪的重庆人,从一〇后到九〇后,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一壶清茶,每人讲一个TA心中的重庆故事。 《故城时光》 3 现在的石桥铺立交,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转盘。印象中的那儿,总是被来来往往的车子环绕着。有的时候,车子们像排队等候发放果子的幼稚园孩子…… ——蒋美玲《拼凑的记忆之石桥铺》
电车从上清寺开出,途径两路口、文化宫、观音岩、七星岗、临江门、解放碑、小什字,最后到朝天门终点站。开电车绝大多数是女司机。不知什么原因,电车“辫子杆”经常脱离上面的导电线,一脱离,电车就停下了…… ——半夜鸡叫《两路口印象》 戴前锋摄 两路口老街 从我家的小木楼往里数,真是各色人家鱼龙混杂,或在搬运队拉人力车,或在街道作坊当工匠,或为煤球店开票的小店员,或为小食店的“跑堂倌”。与之相反,一些单位好的人家在十八梯就显得格外的出类拔萃了…… ——赖永勤《家住十八梯》 戴前锋摄 十八梯
嬢嬢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李五的副食店门前的黄葛树下,一边磕瓜子一边滔滔不绝地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一如往昔。这些都不算什么,化龙桥的人气聚集地始终还是桥头三拖一的街边火锅店,每晚高朋满座。人声鼎沸…… ——王星《化龙桥,再也不见》 戴前锋摄 化龙桥正街
鱼洞算是我住得最久的小城。那里曾有过一条老街,是我时常惦记的地方。老街的名字就叫“老街”,如它的名字一样,总之,就是一条大概有百年历史的旧街道罢了。那里的路都是青石板铺就的,大概是因为摔了太多跟斗,石板路上的青苔我都还记得一清二楚。…… ——林妍《鱼洞,我旧时的老街》
清早八晨,黑黢麻恐的时候,从大坪支路经过地下通道去赶轻轨。那时清晨地下通道很黑,还有很多流浪汉住在里面,每次往下面走我都很害怕,但是一到地铁口我就不怕了,因为那里总是有个卖鸡蛋糕的嬢嬢在等我…… ——罗楠雨《大坪时代》 大坪 白市驿以前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场镇,十分热闹,光是戏台就有好几座,只要有演出,就算摸黑,人们都会打着火把、提着灯笼从十里八乡围拢来看戏。…… 4 江小白为《故城时光》推出的定制瓶 有人说重庆没有厚重的历史。如果只有北京、西安的帝国历史才叫厚重,那重庆没有。 有人说重庆不适合外地人定居。2016年重庆已经有外来人口150万,重庆对外地人的吸引力可不仅是经济环境。 “屋顶马路”、“轻轨穿楼”、“楼内公交车站”、“让导航晕菜的立交”……外地人看重庆总是大惊小怪,真正的重庆人早已见怪不怪。 重庆已经变成形容词,这很重庆。 重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你可以时尚,可以国际化,可以反潮流,可以复古,可以破坏,但你得接地气,会过日子一点也不妨碍装逼。 那些重庆味道的代表,江小白是其中一个。这个品牌可以青春表达,可以酷帅,又接地气,贴近每个新青年的生活。 20年,为最好的重庆干杯。
点击阅读原文,品尝重庆味道。 |
|
来自: cxag > 《美食地图遊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