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哮喘缓解期名医屡效方

 循天园 2017-07-25

哮喘缓解期——温阳护卫汤(洪广祥方)

【组成】黄芪20~30g,制附片10g,路路通20g,防风1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鬼箭羽15g。

【功效主治】温阳护卫。用于哮喘缓解期肺卫阳虚突出者。

【方解】哮喘缓解期不少患者仍有怯寒背冷,极易感冒等阳气不足之证,洪师认为这与肺阳不足、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抗邪能力低下有关。故采取温阳护卫,以提高机体御邪能力,控制感冒,达到预防的目的。老师创制的“温阳护卫汤”,用于缓解期肺卫阳虚突出者。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附片温补肾阳,以卫阳根于肾阳之故。桂枝汤调和营卫,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既可发散风寒,又可顾护脾胃,扶正固本。路路通、防风、鬼箭羽,意在祛风脱敏和御风抗敏。该方共奏温阳护卫、调和营卫、增强机体抗御外邪之效,以期实表安内,扶正固本,控制复发。

【验案】舒某,女,19岁。哮喘反复发作3年,多因受寒加重,久治不愈。1991年2月就诊时正值发作期,痰鸣喘促,不能平卧,经洪师用温肺散寒、涤痰祛瘀治疗,哮喘进入缓解期。洪教授抓住缓解期肺卫阳虚的病机,应用温阳护卫汤加减:黄芪20g,熟附片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5枚,路路通20g,防风10g,水蛭胶囊6个。经坚持服用4个月,患者感冒基本控制,哮喘半年未发。

按:本例患者为素体肺卫阳虚,经温补肺卫之阳,肺阳渐复,肺阳充则抗御外邪有力,因之感冒控制,哮喘未发,实为扶正驱邪。自始至终坚持温阳护卫,方能取得卓效。

【按语】经临床观察,凡患者坚持用药2个月后,大多数发作间隙期明显延长,发作程度显著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或可控制哮喘复发。说明本方确有预防哮喘复发的作用,且服用时间越长可明显提高固本疗效。

【方源】蔡灿林,赵凤达.洪广祥预防哮喘复发的经验初探.江西中医药,1993,24(6):2

哮喘缓解期——固本培元粉(朱锡祺方)

【组成】紫河车90g(如缺货,可用坎炁30条代),地龙120g,煅蛤壳120g,苍耳子30~60g,蝉蜕30g,甘草30g。

【用法】共为细末,混匀,贮密器中备用。上药为1料。每服3g,日2次,开水调下。药量可随年龄大小酌情加减。本方1料药可服2个月左右,1年可服2~3料。哮喘发作期及有发热、胃肠不适时,需暂停服用。大热天一般也不服。

【功效主治】固本培元,化痰脱敏平喘。主治哮喘缓解期。

【方解】本方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拟订。方中紫河车大补真元,蛤壳、地龙化痰平喘,苍耳子、蝉蜕、甘草合用,有较好的脱敏作用。

【加减】体质偏寒者,加鹿角粉30g,或淫羊藿30g;体质偏热者,加川贝母粉30g;鸡胸、龟背、体弱儿童,加生晒移山参30g。

【验案】高某,男,13岁。患儿在8岁时,因急性支气管炎没有及时治愈,继发哮喘。此后哮喘发作频繁,咳嗽痰多,喉头痰鸣,呼吸急促。患儿形体消瘦,发育不良,伴有鸡胸,且不能坚持上学。经朱氏较长时期精心治疗,发作期辨证选服汤药,缓解期坚持服用固本培元粉(加有生晒移山参一味),结果获得了完全根治的满意疗效。

【按语】本方对儿童患者疗效尤为满意,不少患儿因此获得了根治,改善了体质,促进了生长发育。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哮喘缓解期—冬病夏治哮喘方(王秀英方)

【组成】白芥子150g,延胡索25g,细辛5g,甘遂5g,鱼腥草75g,丁香25g,洋金花150g,肉桂25g,白矾15g,鹅不食草150g,川椒25g,半夏50g,海浮石75g,百合50g,徐长卿75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取药末适量,鲜姜汁调成糊状备用。常规消毒,将调好的药膏贴敷在膻中、肺俞、定喘、膏肓穴位上。每穴药膏2g左右。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贴敷4~24小时取下。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各贴敷1次,3年为1疗程。

【功效主治】用于哮喘。

【验案】耿某,男,58岁,干部。1987年7月2日初诊。咳嗽、吐痰20余年。多年来在本市各大医院均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服中西药治疗虽有好转,但每逢冬季仍发病次数达5~6次。发病时不能平卧,咳嗽,吐痰,以晨间较重,饮食二便尚可。查体:一般情况好,胸廓饱满,两肺有哮鸣音,心脏听诊(-),肝脾未触及,脉象细滑,舌苔薄白,X线透视示轻度肺气肿。诊断:支气管哮喘。经用上法穴位贴敷治疗1年后,症状明显减轻,冬季复发次数也减少,又继续贴敷治疗3年,咳痰喘基本控制,停用所有用药,并能从事一般工作。随访3年,疗效巩固。

【按语】哮喘是指呼吸急促、胸闷气喘、喉中痰鸣、倚息难卧反复发作的一种常见与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多由风寒袭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痰湿蕴阻,肾虚失纳等因素所致。多在冬季发病,故属冬病。依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理论治则,在炎热三伏天进行药物穴位贴敷治疗,以提高人体正气,驱除内伏之邪,达到止咳平喘之目的,使自然界、药物穴位三者作用融合一体,起到了预防治疗效果。膻中穴,为心包经之“募穴”,气之会穴,为宗气之海,有调理肺气,疏通经脉气血,宽胸利气,止咳平喘化痰之功能;“脏病取俞”,肺俞穴属膀胱经穴,为肺气所输注之处,补则利益肺气,泻则宣调肺气;定喘穴为治喘经验穴;膏肓俞是保健穴之一。诸穴相配,有温通经脉,调气和血,预防疾病,保健强身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提高了机体的免疫、抗炎、抗过敏的作用。缓解了支气管痉挛,提高了自身免疫功能,达到了预防治疗目的。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