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与你所不知道的外滩〖原创〗(之二)

 阿福根 2017-07-25

文/繆新亚

图/网络

外滩的范围到底怎么算?

我们上面已说过外滩是个地名,但又是一个特定范围、它是一个由众多景观组成的综合体。
从传统的习惯来看,外滩是指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一段黄浦滩(约1.5公里),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轮廓线,也是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出发点。这个概念上的外滩是呈带状的。

 外滩不仅是‘’万国建筑群‘’那几十幢房子

它应包括江边设施(防汛墙、公园、绿地、滨江步道、公共广场)、马路、万国建筑群三部分组成。

洗净铅华,更加妩媚动人——2次大改造:

第一次改造——多了个吴淞路闸桥
第1次是在1992年~1993年进行的大规模的改造工程,拓建成十车道的宽阔道路,建起造型独特的吴淞路闸桥,减轻外白渡桥交通重负,以后又筑起延安东路高架路的道路,使交通更为流畅。从黄浦公园起构造防汛墙和绿色长廊,在层荫叠翠中坐落雕塑和建筑小品,更添诗情画意。
对这次改造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定是吴淞路闸桥,这以前上海是没有这个名称的。

第二次大改造——让外滩多了4个广场,让上海少了一道风景——‘’亚洲第一湾‘’

第2次是从2007年起对外滩进行的33个月施工。外滩江边设施随着2010年3月整个外滩地区改造工程完成而焕然一新。

 防汛墙观光平台——欣赏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绝佳地方

改造后的外滩防汛墙呈厢廊式,高6.9米,宽15.4米,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水。厢内能停放300多辆汽车,厢面是绿化景点和沿江步道。站在步道除能观赏中外罕见的“万国建筑博览”外,还可领略外白渡桥与吴淞路闸桥的丰姿,黄浦公园的俊巧,江边设施的设计匠心,以及大楼与江水交相辉映的胜景。此次改造将滨水区域长度延伸到2.6公里 ,新建了四大广场(黄浦公园广场、陈毅广场、外滩金融广场、天文台广场。

外滩马路——中山东一路的前世今生

马路是指现在的中山东一路,这条马路不但路名几经变化,就是马路的面貌也在不断翻新。
这条马路曾被称作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随着2010年3月外滩改造过程的竣工,中山东一路已蜕变为双层6车道快速通道,将外滩地面原先11车道缩为4车道,把外滩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省出更多空间充分发挥外滩金融中心、旅游地标、休闲空间的功能。

卓尔不群的万国建筑群

万国建筑群就是指中山东一路旁沿江面东的52座历史建筑。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又呈现出惊人的协调。不管是极目远眺,还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万国建筑群的三次变迁和一次成型

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
从无到有,外滩建筑群初露头角
第一阶段:19世纪中下叶(1843~1895年)。
首先是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 英国怡和洋行率先在外滩北京路口租地,经过2年的建设,建成了一幢居住、办公功能合一的2层建筑。6年以后从洋泾浜到北京路,外滩已有11家洋行建了类似怡和洋行的建筑。
这些砖木结构楼房一般是英国乡村建筑样式,当然也有是带有宽大内长廊式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券廊式)。在19世纪60~80年代陆续翻建,出现一批仿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到19世纪末,外滩的建筑已鳞次栉比。这一时期建筑,目前尚存33号原英国领事馆。
一次完美的飞腾跃,外滩建筑群初见具规模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再加上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原先的外滩建筑约有近半进行重建,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次由原先的二层上升到三四层至六七层。
建筑风格上也有了改变,由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过渡的折衷式。内外装修讲究、设施增多,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这一阶段建筑保存至今的有10幢。
华丽转身,外滩建筑群犹如芙蓉出水,一展风采
第三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恰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陆续翻建成高楼大厦。
新建筑特点是体量大,8层以上高层几占一半。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
许多建筑气派豪华,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出现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气设备的建筑(汇丰银行)。
这一阶段,除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的交通银行大楼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