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一个不挤不入的城市,还会有更多的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

 RunicEcho 2017-07-25

北京北京

北京北京汪峰 - 勇敢的心



今天,朋友圈被《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作者写出了一种清奇的感受:好像所有的老北京都是那个骄横的样子,好像所有的外地人都无比绝望苦逼。这种自己做庄让北京人和外地人对骂的写作风,小编也是很惆怅。


拉到文章底部,留言也是掀起了一波惊涛骇浪,简直是一款毫无悬念的爆款文。


暂且不说这篇文章的好与坏了,关于“北京”,很多人心中对它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感觉。作为我们的首都,它应该有它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我相信来北京奋斗的大多数都是有梦想并寻求改变的人,来北京是因为北京可以有奋斗的机会,而不只是因为北京是北京。



当初因为《北京爱情故事》,对汪峰的“北京北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因此,北京成为了那个可以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它提供了无数通向成功的渠道。


当然,我不是那个怀揣着梦想去北京奋斗的异乡人,更不是北京土著。我只想基于一个最普通的中国人,结合《北京,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这篇文章,对自己的首都、以及那些为了梦想在这座城市奋斗的人们发表自己最朴素的看法。



没有一座城市会是完美的,定义一座城市依靠的完全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北京的雾霾很严重、北京的地铁很挤、北京的物价房价很高、北京的交通堵成渣渣……北京的确非常不完美,可是人无完人,城市就必须该有完美的城市吗?



“大家知道北京地铁每天的载客量有多大吗?一千万人。”


“高峰时期,有四分之三的地铁线路载客率超过100%。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地铁车厢里一平方米的地铁上能站至少9个人。”


这就是北京的地铁,虽然在高峰时期能挤得让人一口大气喘不上来,但它从来都很公平,既搭载老北京,也搭载异乡人。



《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中,作者说“追梦的和追梦无望的都离开了北京,剩下的2000万人,假装在这里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假装生活”?生活要怎样才算是假装的?那什么又是真的生活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一种生活方式,老北京的“斗鸟下棋、听戏喝茶”就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古代劳作人的“带月荷锄归”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代人为了梦想在北京奋斗至深夜就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百科里对“生活”给出了最笼统的解释:“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是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


那敢问作者,那2000多万在北京奋斗生存的人们,难不成在您眼里是丧尸吗?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北京地铁里的故事。


“在同样一个下雨的夜里,我在地铁车厢里,看见两个穿着衬衫和西裤的小伙子在聊天。他们素昧平生,一个是房屋中介,另一个人做公关。他们聊自己的工作老是加班加点,老是被外行人误解。但就是那样一份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总有一天会换来期权激励,会让公司上市,成为像阿里巴巴和万达一样伟大的企业。临别时,他们俩很郑重地伸出了手,握了握手,互道了一句,祝你成功。还叮嘱了一句,这天下雨,小心路滑。


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或许会认为这一番对话特别的不着调。但我的脑海里响起了“北京北京”的那段旋律:“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像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他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在那一瞬间,我真的打心底里祝福这两个小伙子,谁说他们的梦想不一定会成真呢?



北京,这个交织着旧梦和神话的大城市,每一秒的定格都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脚本。它就像一个地铁停靠站,每天迎接着无数人兴奋的到来,同时也目送着无数人黯然的离去。


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对谁都是一样,无论是老北京还是异乡人,为了能在北京这座城市扎根,都使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与勇气。


你可以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但你没有权利对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更没有权利去黑化这座有血有肉的首都城市。


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压垮一个人。即使如此,还会有更多的2000万人被这座城市带着向目的地冲刺,用他们的汗水和泪水,点亮这座城市的又一盏霓虹灯。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

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

这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这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

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

北京,北京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