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鹏先生的“黄香生年”是篡改历史的结果
彭斌武 黄俊鹏先生又来了,如果是来探讨黄香生平,寻求真理,大家表示欢迎;如果是来泼妇骂街,网友们都说了,那是不允许的。 黄俊鹏先生写了《关于黄香公的几点考证》(以下简称“考证”),考证黄香的生年、卒年和黄香的家世。河南老乡宣传黄香,作为黄香故里的人们皆大欢喜。但对于“黄香生年”的种种造假的作法,笔者不敢苟同,由此产生了争论。先说争论的起因和焦点。 一、“黄香生年”之争的因由和焦点 治史就是求真。这是我的史学观。八年前,我以“文必求真,事必探源,言必有据,论必切理,拨开迷雾,奉献信史”为追求,写了《黄香生平疑点考》一文(以下简称《疑点考》),考证黄香生于公元68年,卒于公元122年。这个结论经受了多种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平面媒体以及《国学网》、《简帛论坛》等数百家大型网站广为传播,得到了海内外黄氏宗亲的广泛认同。2010年11月,中国黄香文化研究会,以公元68年为黄香华诞,在云梦举办了黄香诞辰1942周年祭拜会。福建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黄如论先生,特为云梦题赠了“孝魂”墨宝,已雕刻于巨石之上,矗立在黄香陵园。2011年,云梦县委、县政府又以黄香诞辰1943周年,举办了云梦县首届黄香文化节。世界黄氏宗亲大会理事长黄明顶先生题写了“黄香故里”匾额相赠。2012年,又以黄香诞辰1944周年,举办了云梦县第二届黄香文化节,并开启了黄香陵园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将《疑点考》黄香卒年的考证结论收为词条,其文称:“根据彭斌武在《黄香生平疑点考》提出的详细考证,黄香的去世时间正确来说是在延光元年(122年),而不是在《后汉书 文苑传 黄香传》所提出的延平元年(106年)。” 2012年,听说河南有位朋友也考证了黄香生年,方法与我相同,但结论不同。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希望从中受到教益,于是搜索到这位同好的文章,题目是《关于黄香公的几点考证》,署名是河南省桐柏县黄俊鹏,发布时间是2011-03-30。文章分生年、卒年、家世三部分。卒年和家世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应予肯定。但在求证“黄香生年”上所使用史料,方法,与我完全一样,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是值得怀疑的。 2005年,我在写《疑点考》时,在各种史料中寻求考证黄香生年的线索,发现《后汉书·黄香传》黄香给和帝上书时说了一句话:“得以弱冠特蒙征用”,“弱冠”是指古代男人20岁,这是说黄香20岁被和帝征用,这就初步确定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在和帝时期,再把和帝征用黄香的时间点考证清楚,就找到了黄香弱冠之年的准确时间对应点;找到准确的时间对应点,就可反推出黄香生年。用这个反推法考证的结果是:公元88年和帝继位时征用黄香(考证详情下面详述)。这就是说公元88年是黄香的弱冠之年(20岁),88-20=68,这就反推出黄香生年是公元68年。 六年后的2011年,黄俊鹏先生发表的《考证》,也是用“得以弱冠特蒙征用”来反推黄香生年,使用的史料同一,求证的方法不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公元64年,比《疑点考》的结论早了4年。其实黄香生年早几年晚几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在和帝时期,不可能提前到章帝时期,而黄俊鹏先生“考证”的结论却提前了章帝时期,奥妙在哪里呢?他的作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黄香的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往前移动,前移到公元84年(元和元年),说汉章帝诏黄香东观读书是黄香的弱冠之年。前移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需要改动历史,于是对《黄香传》做了伤筋动骨的手术移植,把公元94年后和帝提拔黄香任东郡太守,黄香不愿就职,向和帝上书:“得以弱冠特蒙征用”的话,前移到公元84年,把黄香向和帝上书言事前移了十多年。具体做法就是把《黄香传》中章帝朝黄香东观读书的事截取一段,再把和帝朝黄香向和帝上书的事截取一段,粘合为公元84年的事。下面这一段引文,就是他篡改历史的杰作:“香初除郎中。元和元年(84年),肃宗(章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书曰:‘……得以弱冠特蒙徵用……’”有了这段引文,他的偷天换日,移花接木的把戏就大功告成了,就拿出欺骗世人,忽悠善良的人民。 黄俊鹏先生这样作,不仅搞乱了黄香生年,更重要的是搅乱了黄香的人生轨迹。和帝提拔黄香任东郡太守之前,在黄香的政治履历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先是迁升为左丞,不久迁升为尚书仆射,后又提拔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这些都是和帝朝的事。他把黄香任东郡太守之事前移章帝朝,和帝提拔黄香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前移到章帝朝去了。这就造成黄香人生轨迹与此前所有关于黄香的图书、文章,包括《后汉书·黄香传》相矛盾。因此,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黄俊鹏先生这样作,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说明他对“得以弱冠特蒙徵用”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没有搞懂,对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的结论的严密逻辑关系一无所知,认为《疑点考》的反推法是个简单的加减法,所以敢于贸然造假历史前移时间对应点。殊不知第一步造了假,后面的配套不吻合,不得不步步造假;凡造假必然漏洞百出,越掩盖破绽越多。第二是认为他的手段高明,认为网友、受众都识别不了他的假把戏,所以敢于公开把他造假的历史作主题帖发表,妄图以假乱真。这是对云梦网友的轻蔑,是对广大受众的大不敬。其实他的作法非常拙劣,只要把他的那段引文拿来花几分钟时间与《黄香传》一核对,就真相大白了。 黄俊鹏先生为什么要如此作为?有网友早就了然于胸,写评论一语中的。《疑点考》在《考证》前六年公之于众,黄俊鹏先生肯定读了,从他用的史料是“得以弱冠特蒙征用”,与《疑点考》一字不差,考证方法也是反推法,与《疑点考》的方法同出一辙,足以说明他读过《疑点考》。从他行文特别强调“据我考证”的心态来看,他对黄香生卒年这样的大事被别人考证出来是不服气的。所以要由他来考证。既然是“据我考证”,就绝对不能让“考证”结论与《疑点考》雷同,否则,史料同,方法同,结论同,岂非成了公开剽窃?!因此,造个假,得个不同的结论,就证明是“据我考证”,谁敢否认“据我考证”。这就是谜底。
对于黄香生年,《疑点考》结论为公元68年,《考证》结论为公元64年。这两个结论,其中必然有一个是真的,有一个是假的,不可能两个都是真的。鉴于黄俊鹏先生在论辩中尽耍诡辩手法,颠倒是非,混淆视听,颇具欺骗性,不得不运用逻辑思维戳穿其诡辩把戏,以正视听。 黄俊鹏先生为了把“据我考证”的假话说真,不惜篡改历史,推出黄香出生于公元64年的假结论,扰乱了黄香的人生轨迹。首先,《后汉书·黄香传》就通不过。他说元和元年(公元84年)是黄香的弱冠之年(20岁),可是《黄香传》记载章帝这年称黄香为“黄童”(黄姓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与他的“弱冠”说形成尖锐对立,这就宣告了他以假历史为根据的假结论彻底破产。但他不甘心失败,又煞费苦心地编造假史,以救败局。说什么东汉时未成年人不能举孝廉,不能做郎官,不能见皇帝等等。还吹嘘他“熟读二十四史”“不亚于叫兽(漫骂教授的下流语言)”。真是弥天大谎! 现将真实的汉代历史与现实情况列举如后,供网友们鉴别真伪,明辨是非。 第一、“少为郎”是两汉时期培养行政官员的一项制度。《后汉书·公孙述传》载:“少为郎,习汉家制度”。这是说东汉时的“少为郎”制度是从西汉继承来的。“少为郎”是指未成年人入朝作郎官,是两汉朝廷培养行政官员的重要制度。“少为郎”有多个科目,多种途径,最常见的有“童子郎”“孝子郎”“才俊郎”“父功郎”“祖德郎”等等,都是未成年人入朝为郎,因此,统称“少为郎”。东汉时期,绝大部分行政官员都有“少为郎”经历。如大家熟知的黄琬,就曾被朝廷授予童子郎。《后汉书·黄琬传》载:“后(黄)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这是说黄琼当了司徒,位列三公,黄琬以公孙身份被朝廷授为童子郎。令人不解的是,黄俊鹏先生“熟读二十四史”,怎么东汉时期有“少为郎”制度也不知道?他用嘲讽口吻说:“东汉时期,儿童在中央做官是笑话”。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黄家的老祖宗黄琬曾被“中央”授为童子郎也不知道?这岂不是数典忘祖吗? 黄俊鹏先生对“弱冠、孝廉、做官”三者的相关性的论述,更是令人称奇。他煞有介事地说:“东汉时不到弱冠之年,不行成人礼,是不会被推荐为孝廉的,不被推荐为孝廉,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可是史书记载与他的说法恰恰相反。《后汉书·宋均传》:“(宋)均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宋均既未到弱冠之年,也没有被举孝廉,十五岁就当了郎官。这就把他的“弱冠、孝廉、做官”三相关的论述击了个粉碎。我佩服黄俊鹏先生的胆量和勇气,这种毫无根据的话他竟然斩钉截铁,言之凿凿,堪称一流的造假勇士。 第二、东汉时期,12岁为郎官司空见惯。黄俊鹏先生说12岁不能做郎官,可是史书记载12岁做郎官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后汉书·左雄传》:“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左)雄并奏拜童子郎。”左雄一次就向朝廷奏拜了两个童子郎,都是刚刚12岁。更值得注意的是,选童子郎确实要审查年龄,但不是像他所说的年龄要大,而是恰恰相反,年龄要小。《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载:“(司马朗)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成,非志所为也。”司马郎是汉献帝时的人。这是说他12岁时,通过试经拜童子郎,监试者见其身体壮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劾问他,他回答:我的祖父、外祖父都身材高大,我虽年幼,没有隐瞒年龄往上爬的思想,那不是我的志愿。这与黄俊鹏先生所说年龄小了不能作郎官的说法完全相反。 黄琬拜童子郎时也刚满12岁。黄琬在魏郡巧对“日食之问”是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那年他七岁,黄琼改任司徒是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又过了6年才拜童子郎,刚满12岁进入13岁。《汉书·刘向传》:刘向,祖籍沛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公元前77年,元延二年(公元前66年)任辇郎,不到12岁为郎。不知黄俊鹏先生看了这些真实历史,还有何诡辩? 第三、“孝子郎”是汉代取士的一个科目,郡太守是举为孝廉的责任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以孝闻,为中郎署长。”应劭曰:“此云孝子郎也。”应劭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说冯唐是“孝子郎”,可证东汉有此科目。《汉书·王吉传》“(王吉)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这是说王吉被郡吏举为孝廉就入朝为郎官;郎官是为皇帝服务的,能见皇帝是必然的。可是,黄俊鹏先生却说得玄乎莫测,说什么:“黄香有啥资格?12岁时,被太守刘护任命为门下孝子。黄香离皇帝远着呢。没身份,没地位。”似乎刘护太守举黄香为孝子还不能作数,这纯粹是故弄玄虚。自汉武帝元光元年起,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类推。黄香12岁被江夏太守刘护举为孝子,是按朝廷的岁举任务向朝廷举荐人才,根本不存在“黄香离皇帝远着”的问题。那时江夏郡人口26万,每年至少要向朝廷举荐孝廉一人,因此把黄香举为孝子就要立即输送进京,由皇帝授以官职。因此黄香12岁(公元80年)为郎中,不存在任何悬念。《黄香传》中“初除郎中”的“初”,就是指黄香12岁被举孝子之时,这个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任何人无法改变。 第四、“少为郎”都要经过皇家最高学府深造。黄俊鹏先生质问道:“皇帝凭什么让一个孩童去东观读书?”“一个孩童能让皇帝关注关心,让他去皇家图书馆读书,可能吗?”而《后汉书·臧洪传》记载:“(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后汉书·左雄传》:“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于是负米来学,云集京师。”太学是皇家最高学府,每一期生员都要经皇帝下诏才能入学,皇家太学决不会比图书馆逊色。臧洪15岁就知名太学,谢廉、赵建章12岁就“负米来学,云集京师。”说明皇帝是关注关心孩童的,决不是黄俊鹏先生所说的漠不关心。 第五、皇帝诏见才俊少年是常有之事。黄俊鹏先生十分肯定地说:“皇帝会召见一个16岁的少年?傻子也不会信。”而《汉书·楚元王·刘歆传》载:“(刘歆)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因为文才出众,汉成帝召见他,并任他为黄门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这就有力地戳穿了少年不能见皇帝的谎言。史书上不仅记载皇帝诏见少年郎,而且还有皇帝与少年郎同卧昼寝的事。《汉书·侫幸传·董贤传》载:“哀帝立,(董)贤随太子官为郎”,“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这是说汉哀帝与董贤同床午睡,哀帝起床,衣袖被董贤枕住了,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于是割袖起床。这就是著名成语“断袖之宠”的来历。 第六、指“此”为“彼”是指“鹿”为“马”的翻版。元和元年(公元84年),章帝诏黄香到中山邸与诸王子见面,章帝指着黄香、环顾诸王子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疑点考》结论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这年他满了15岁,进入16岁,所以称他为“黄童”,证明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的结论是正确的。然而黄俊鹏先生为了坚持他用假历史推理出来的假结论,竟然肆意歪曲章帝对黄香的评语,说什么“汉章帝说他(黄香)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是指他过去是的,以教育皇族子孙。而不是说他现在就是儿童”,“说他是过去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这是一个拙劣的强辩,现举出3证驳斥其荒唐无稽的诡辩。 1、章帝以“此”确指现在,与“过去”毫无关系。章帝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前面的“此”字就是确指现在,强调是“现在”而不是“过去”。《辞海》释“此”:“这。与彼相对。”并援引《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这里的“此”就是“此一时”,而非“彼一时”。《汉语大词典5》释“此”:“此时,此地。”章帝用这个“此”字,是强调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排斥彼时,彼地,彼人,彼事。黄俊鹏先生在歪曲这句话时,采取笼统含糊的说法,刻意不引用章帝的原话,就是为了回避这个“此”字,这从反面说明这个“此”字与他所说的“过去”是根本对立的。把“此”说成“彼”,大有秦赵高指鹿为马的意味。 2、对于“过去”的表述,《黄香传》里称“初”。如在记述元和元年章帝诏黄香到东观读书的事,需要补充交代黄香“过去”已被任命为郎中,便用“初除郎中”四字来补叙,这个“初”字就是说的“过去”。如果章帝是说黄香“过去”的事,就不会用“此”,而应该用“初”,或用其它能表达“过去”含义的字眼。可是,章帝的话里没有任何“过去”的影子,所以他的话是指现在,不是指“过去”。说是指“过去”,毫无根据,是横蛮的强辞夺理。 3、章帝为教育未成年的皇族子孙,特诏黄香与诸王子见面,是因为黄香与诸王子都未成年,年龄相仿佛,是同龄人,具有可比性;而黄香的品格和才学又优于同龄人,这就具有榜样性。所以当章帝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就立刻出现了“左右莫不改观”的变化。这就是建立在可比性基础上的榜样性所产生的效应。如果指一个成年人做榜样,不具备可比性,看得到学不到,诸王子就会不以为然,也就不会有“莫不改观”的效应。正如把一个老师放到学生中去评先进一样,没有可比性,学生是不会服气的,不管你怎么表彰,也是不会“莫不改观”的。 事实告诉我们: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指此为彼,实在滑稽。 黄俊鹏先生在编造这些假历史的同时,还编造了一个神话:“我熟读二十四史,虽然没机会在大学教学,但我对历史某些方面的的研究不亚于叫兽。”“亚于叫兽”就是“亚叫兽”,黄俊鹏先生“不亚于叫兽”当是“正叫兽”了。 在中国,乃至世界,熟读二十四史的人凤毛麟角,因此,从未听谁说过“我熟读二十四史”。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酷爱中国历史,他是公认的熟读二十四史的人,但从未听毛主席说“我熟读二十四史”。当今点校,整理,注译二十四史的学者中,不乏熟读二十四史的人,但也未听到、看到哪位学者说“我熟读二十四史”。这说明现象不代表事物的真相,要了解事物真相,往往需要作反向观察分析。真正熟读二十四史的人,缄口不言“我熟读二十四史”;大言“我熟读二十四史”者,应该是没有摸过二十四史的人。列宁说,叫喊得最厉害的人,是为了推销他的假货。 黄俊鹏先生对汉代未成年人画了那么多禁区:不能举孝廉,不能做郎官,不能见皇帝等等。可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汉代“少为郎”的史事,而他却对“少为郎”制度一无所知,说明他没有读过前四史;未读前四史的人,更不会读后二十史。熟读二十四史的人,家里最少有一个版本的二十四史藏书,不管要二十四史中的哪一个人的传记,都能手到全来。事实证明黄俊鹏先生作不到,驿边梅要他帖《黄香传》全文,他拿不出全文,只帖了个部分。连《黄香传》全文都拿不出来的人,能熟读二十四史吗? 黄俊鹏先生在黄香生年问题上,起步就造假,碰壁以后,心存侥幸,又以造假来救局,殊不知以假救假,越救越假,陷入了越假越救,越救越假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煞费苦心的造假,煞有介事的撒谎,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弥天大谎。可惜弥天大谎如朝露晨霜,一见太阳就化水无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