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俊鹏先生的“黄香生年”是篡改历史的结果

 求是史坛 2017-07-25

黄俊鹏先生的黄香生年是篡改历史的结果

                                                                    彭斌武

黄俊鹏先生又来了,如果是来探讨黄香生平,寻求真理,大家表示欢迎;如果是来泼妇骂街,网友们都说了,那是不允许的。

黄俊鹏先生写了《关于黄香公的几点考证》(以下简称考证),考证黄香的生年、卒年和黄香的家世。河南老乡宣传黄香,作为黄香故里的人们皆大欢喜。但对于黄香生年的种种造假的作法,笔者不敢苟同,由此产生了争论。先说争论的起因和焦点。

一、黄香生年之争的因由和焦点

治史就是求真。这是我的史学观。八年前,我以文必求真,事必探源,言必有据,论必切理,拨开迷雾,奉献信史为追求,写了《黄香生平疑点考》一文(以下简称《疑点考》),考证黄香生于公元68年,卒于公元122年。这个结论经受了多种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平面媒体以及《国学网》、《简帛论坛》等数百家大型网站广为传播,得到了海内外黄氏宗亲的广泛认同。201011月,中国黄香文化研究会,以公元68年为黄香华诞,在云梦举办了黄香诞辰1942周年祭拜会。福建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黄如论先生,特为云梦题赠了孝魂墨宝,已雕刻于巨石之上,矗立在黄香陵园。2011年,云梦县委、县政府又以黄香诞辰1943周年,举办了云梦县首届黄香文化节。世界黄氏宗亲大会理事长黄明顶先生题写了黄香故里匾额相赠。2012年,又以黄香诞辰1944周年,举办了云梦县第二届黄香文化节,并开启了黄香陵园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将《疑点考》黄香卒年的考证结论收为词条,其文称:根据彭斌武在《黄香生平疑点考》提出的详细考证,黄香的去世时间正确来说是在延光元年(122),而不是在《后汉书 文苑传 黄香传》所提出的延平元年(106)

2012年,听说河南有位朋友也考证了黄香生年,方法与我相同,但结论不同。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希望从中受到教益,于是搜索到这位同好的文章,题目是《关于黄香公的几点考证》,署名是河南省桐柏县黄俊鹏,发布时间是2011-03-30。文章分生年、卒年、家世三部分。卒年和家世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应予肯定。但在求证黄香生年上所使用史料,方法,与我完全一样,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是值得怀疑的。

2005年,我在写《疑点考》时,在各种史料中寻求考证黄香生年的线索,发现《后汉书·黄香传》黄香给和帝上书时说了一句话:得以弱冠特蒙征用弱冠是指古代男人20岁,这是说黄香20岁被和帝征用,这就初步确定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在和帝时期,再把和帝征用黄香的时间点考证清楚,就找到了黄香弱冠之年的准确时间对应点;找到准确的时间对应点,就可反推出黄香生年。用这个反推法考证的结果是:公元88年和帝继位时征用黄香(考证详情下面详述)。这就是说公元88年是黄香的弱冠之年(20岁),88-2068,这就反推出黄香生年是公元68年。

六年后的2011年,黄俊鹏先生发表的《考证》,也是用得以弱冠特蒙征用来反推黄香生年,使用的史料同一,求证的方法不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公元64年,比《疑点考》的结论早了4年。其实黄香生年早几年晚几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在和帝时期,不可能提前到章帝时期,而黄俊鹏先生考证的结论却提前了章帝时期,奥妙在哪里呢?他的作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黄香的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往前移动,前移到公元84年(元和元年),说汉章帝诏黄香东观读书是黄香的弱冠之年。前移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需要改动历史,于是对《黄香传》做了伤筋动骨的手术移植,把公元94年后和帝提拔黄香任东郡太守,黄香不愿就职,向和帝上书:得以弱冠特蒙征用的话,前移到公元84年,把黄香向和帝上书言事前移了十多年。具体做法就是把《黄香传》中章帝朝黄香东观读书的事截取一段,再把和帝朝黄香向和帝上书的事截取一段,粘合为公元84年的事。下面这一段引文,就是他篡改历史的杰作:香初除郎中。元和元年(84年),肃宗(章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书曰:‘……得以弱冠特蒙徵用……’”有了这段引文,他的偷天换日,移花接木的把戏就大功告成了,就拿出欺骗世人,忽悠善良的人民。

黄俊鹏先生这样作,不仅搞乱了黄香生年,更重要的是搅乱了黄香的人生轨迹。和帝提拔黄香任东郡太守之前,在黄香的政治履历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先是迁升为左丞,不久迁升为尚书仆射,后又提拔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这些都是和帝朝的事。他把黄香任东郡太守之事前移章帝朝,和帝提拔黄香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前移到章帝朝去了。这就造成黄香人生轨迹与此前所有关于黄香的图书、文章,包括《后汉书·黄香传》相矛盾。因此,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黄俊鹏先生这样作,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说明他对得以弱冠特蒙徵用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没有搞懂,对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的结论的严密逻辑关系一无所知,认为《疑点考》的反推法是个简单的加减法,所以敢于贸然造假历史前移时间对应点。殊不知第一步造了假,后面的配套不吻合,不得不步步造假;凡造假必然漏洞百出,越掩盖破绽越多。第二是认为他的手段高明,认为网友、受众都识别不了他的假把戏,所以敢于公开把他造假的历史作主题帖发表,妄图以假乱真。这是对云梦网友的轻蔑,是对广大受众的大不敬。其实他的作法非常拙劣,只要把他的那段引文拿来花几分钟时间与《黄香传》一核对,就真相大白了。

黄俊鹏先生为什么要如此作为?有网友早就了然于胸,写评论一语中的。《疑点考》在《考证》前六年公之于众,黄俊鹏先生肯定读了,从他用的史料是得以弱冠特蒙征用,与《疑点考》一字不差,考证方法也是反推法,与《疑点考》的方法同出一辙,足以说明他读过《疑点考》。从他行文特别强调据我考证的心态来看,他对黄香生卒年这样的大事被别人考证出来是不服气的。所以要由他来考证。既然是据我考证,就绝对不能让考证结论与《疑点考》雷同,否则,史料同,方法同,结论同,岂非成了公开剽窃?!因此,造个假,得个不同的结论,就证明是据我考证,谁敢否认据我考证。这就是谜底。


二、运用逻辑思维剖析黄香生年结论的真假

        对于黄香生年,《疑点考》结论为公元68年,《考证》结论为公元64年。这两个结论,其中必然有一个是真的,有一个是假的,不可能两个都是真的。鉴于黄俊鹏先生在论辩中尽耍诡辩手法,颠倒是非,混淆视听,颇具欺骗性,不得不运用逻辑思维戳穿其诡辩把戏,以正视听。
       
运用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这句话来求证黄香生年,是一个思维过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如果变换了思维对象,就违反了逻辑规律的同一律,就犯了逻辑错误。

     
《黄香传》叙述得非常清楚,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这句话是公元94年以后,黄香给和帝上书时讲的,因此,这个思维对象就只能是和帝,不能是其他任何人。思维的任务就是要在和帝年间找出特蒙征用的时间点,以与黄香的弱冠之年相对应,形成一个对应时间点,进而以这个对应时间点来反推黄香生年。这就是《疑点考》的逻辑思维。
      
那么,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的结论是怎样求出来的呢?是对《黄香传》中两段关于黄香任职的文字逐字逐句分析,比较,推敲得来的。一段是《黄香传》的作者范晔写的: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
       
另一段是黄香在给和帝上书时对和帝征用他的回顾: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显拜近郡,尊位千里。两段文字写了四次提拔任用,特蒙征用究竟是指哪一次呢?《疑点考》分析对照两段文字,认定特蒙征用是指和帝继位之时,理由有三:一是特蒙征用摆在四次迁升的前面,说明特蒙征用是在和帝继位之时;二是以黄香的自述与范晔的叙述对号,也说明特蒙征用是在和帝继位之时。特蒙征用以后紧接着就是连阶累任,连阶的是指官阶,是指职任,具体是指永元四年(公元92年)黄香拜左丞,不久又增秩(提拔为尚书仆射),这是说黄香从尚书郎被提拔为尚书左丞,接着又提拔他为尚书仆射,所以称连阶累任遂极台阁是指最高点,台阁就是尚书台,是言黄香被提拔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尚书令。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近郡是指离京师洛阳不远的东郡。尊位千里是指被提拔为东郡太守,管辖方圆千里的重郡。三是前面的分析已告诉我们:征用不是迁升,是什么呢?征用字提示我们:征用就是留用,是说和帝继位以后,留他继续任尚书郎。这从和帝继位以后的一系列举措得到证实。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潜规则,和帝也不例外,他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继位不久,便对诸王的封号、封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让许多朝臣换了岗,不少官员都下了课,而对黄香却给予了特殊恩典,留他继续任尚书郎。所以他对和帝说出了感恩的话:得以弱冠特蒙征用征用留用的变称。意思是说他20岁时承蒙和帝留用,这一年是公元88年,这就找准了黄香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是公元88年,以这个时间对应点为基点,往前反推20年就是公元68年,这一年是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就是黄香的出生年份。
从上述分析,判断,推理的全过程来看,根据是非常明确,理由非常充足,完全符合逻辑思维判断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同时经多方验证,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那么,黄俊鹏先生《考证》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呢?这里将其考证黄香生年的原文照录如后,以便共同考察分析。

    香公的生年史书无记载。据我考证,他大概生于64年。 据《后汉书 黄香传》记载:香初除郎中。元和元年(84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书曰:‘……得以在弱冠特蒙徵用……’”从这里看香公在84年前被徵为郎中,这时他处于弱冠之年,古人弱冠之年是虚岁二十岁(周岁十九岁)。章帝刘炟84年让他去东观读书,应该是香公在洛阳的一段时间爱学习、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否则皇帝也不会亲自下诏书让一个小官到东观读书。这一段时间应该是两年左右,也就是香公被徵为郎官的时间大概是83年,这一年他19周岁。83减去19就是香公的生年,即公元64年。

     “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这句话,是探求黄香生年的唯一桥梁,是黄香在公元94年以后向和帝上书讲的,那么探求黄香生年的思维对象只能是和帝,不能是别人。而上面《考证》的引文中,却偷偷摸摸地把公元94年以后,黄香向和帝上书所说得以弱冠特蒙征用的话,与章帝诏黄香东观读书的事嫁接在一起,成为公元84年并列的事,因而章帝就成了探讨黄香生年的思维对象。这从史学上分析,叫做篡改历史;从逻辑学来剖析,叫做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变换思维对象,违反逻辑规律的同一律;从道德层面考察,属造假作伪,以假乱真,是不诚实的表现,这是很不光彩的。违反同一律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凡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判断、推理都是错误的,是不能成立的。那么,他是怎样求出黄香生年的呢?很简单,继续犯逻辑错误,在原有错误的基础上,错上加错。
     
《考证》说黄香从作郎官到东观读书,这一段时间应该是两年左右,也就是香公被徵为郎官的时间大概是(公元)83。这里有两个判断,都没有讲理由,没有谈根据。写理论文章必须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述。可是《考证》只有论点,没有论据,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看,黄俊鹏先生的大作《考证》是不及格的。黄香从作郎官到东观读书为什么是两年左右?为什么不是三年四年左右?说黄香为郎官的时间大概是(公元)83,为什么不是公元80年?完全是随心所欲,信口胡诌。其实黄香为郎官的时间就是公元80年。《黄香传》有一句话:初除郎中是说最开始时,是授予官职,郎中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这就是指黄香十二岁被江夏太守刘护举荐到朝廷为官的事,那年是公元80年。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黄香博学经典,举荐入朝后为郎官是必然的,没有任何疑义。而黄俊鹏先生却说:东汉时期,儿童在中央做官是笑话。暴露了他对东汉选举制度的无知。(本文将在下面专题论述东汉少为郎的制度。)逻辑思维要求: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根据),以上事实说明《考证》的判断缺乏根据,没有理由,违反了逻辑规律的充足理由律。
       
再看《考证》的黄香生年是怎样推理出来的。《考证》说:也就是香公被徵为郎官的时间大概是(公元)83年,这一年他19周岁。83减去19就是香公的生年,即公元64年。
       
请注意:这一段话是一个整数减法公式,被减数是大概是(公元)83大概是不精确的估计,把不精确的估计拿来做被减数,有这样的减法吗?更加匪夷所思的是不精确的估计竟然得出了精确的数据来。大概原本是个模糊概念,经“19”减除,就变成精确数据“64”。这叫做用减法偷换概念,这是黄俊鹏先生的一大创举!且不说这个推理的基础是虚假的,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是虚假的,单说用偷换概念的办法推理出来的黄香生年可信吗?偷换概念是诡辩术的一种手法,用诡辩手法求出的黄香生年,能成立吗?
       
回头看一下前面《疑点考》的黄香生年的求证过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思维对象的同一,找出弱冠之年的时间对应点,以此为基点,反推出黄香生年,多么严密,多么可靠!比起用诡辩手法推理出的黄香生年,孰正确孰错误,孰真理孰荒谬,昭然若揭。这是逻辑思维对黄香生年两种说法的检验的结果。不仅如此,历史逻辑也对黄香生年的两种结果作了检验。《疑点考》结论黄香出生于公然68年,到元和元年(公元84年),章帝诏黄香到中山邸与诸王子见面,这时黄香正是十五六岁的英俊少年,章帝指着黄香环顾诸王子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章帝称这时的黄香为,证明《疑点考》对黄香生年为公元68年的结论是绝对正确的。而《考证》结论黄香出生于公元64年,到公元84年处在弱冠之年(20岁),与章帝所言相悖,是错误的。这是为人不诚实,篡改历史,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乱改思维对象造成的结果。在铁证如山面前,鼓动如簧之舌进行的种种狡辩,那只能欺骗自己,欺骗不了别人,是徒劳的。

  三、以真实历史戳穿弥天大谎

黄俊鹏先生为了把据我考证的假话说真,不惜篡改历史,推出黄香出生于公元64年的假结论,扰乱了黄香的人生轨迹。首先,《后汉书·黄香传》就通不过。他说元和元年(公元84年)是黄香的弱冠之年(20岁),可是《黄香传》记载章帝这年称黄香为黄童(黄姓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与他的弱冠说形成尖锐对立,这就宣告了他以假历史为根据的假结论彻底破产。但他不甘心失败,又煞费苦心地编造假史,以救败局。说什么东汉时未成年人不能举孝廉,不能做郎官,不能见皇帝等等。还吹嘘他熟读二十四史”“不亚于叫兽(漫骂教授的下流语言)。真是弥天大谎!

现将真实的汉代历史与现实情况列举如后,供网友们鉴别真伪,明辨是非。

第一、少为郎是两汉时期培养行政官员的一项制度。《后汉书·公孙述传》载:少为郎,习汉家制度。这是说东汉时的少为郎制度是从西汉继承来的。少为郎是指未成年人入朝作郎官,是两汉朝廷培养行政官员的重要制度。少为郎有多个科目,多种途径,最常见的有童子郎”“孝子郎”“才俊郎”“父功郎”“祖德郎等等,都是未成年人入朝为郎,因此,统称少为郎。东汉时期,绝大部分行政官员都有少为郎经历。如大家熟知的黄琬,就曾被朝廷授予童子郎。《后汉书·黄琬传》载:后(黄)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这是说黄琼当了司徒,位列三公,黄琬以公孙身份被朝廷授为童子郎。令人不解的是,黄俊鹏先生熟读二十四史,怎么东汉时期有少为郎制度也不知道?他用嘲讽口吻说:东汉时期,儿童在中央做官是笑话。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黄家的老祖宗黄琬曾被中央授为童子郎也不知道?这岂不是数典忘祖吗?

黄俊鹏先生对弱冠、孝廉、做官三者的相关性的论述,更是令人称奇。他煞有介事地说:东汉时不到弱冠之年,不行成人礼,是不会被推荐为孝廉的,不被推荐为孝廉,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可是史书记载与他的说法恰恰相反。《后汉书·宋均传》:(宋)均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宋均既未到弱冠之年,也没有被举孝廉,十五岁就当了郎官。这就把他的弱冠、孝廉、做官三相关的论述击了个粉碎。我佩服黄俊鹏先生的胆量和勇气,这种毫无根据的话他竟然斩钉截铁,言之凿凿,堪称一流的造假勇士。

第二、东汉时期,12岁为郎官司空见惯。黄俊鹏先生说12岁不能做郎官,可是史书记载12岁做郎官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后汉书·左雄传》: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左)雄并奏拜童子郎。左雄一次就向朝廷奏拜了两个童子郎,都是刚刚12岁。更值得注意的是,选童子郎确实要审查年龄,但不是像他所说的年龄要大,而是恰恰相反,年龄要小。《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载:(司马朗)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成,非志所为也。司马郎是汉献帝时的人。这是说他12岁时,通过试经拜童子郎,监试者见其身体壮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劾问他,他回答:我的祖父、外祖父都身材高大,我虽年幼,没有隐瞒年龄往上爬的思想,那不是我的志愿。这与黄俊鹏先生所说年龄小了不能作郎官的说法完全相反。

黄琬拜童子郎时也刚满12岁。黄琬在魏郡巧对日食之问是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那年他七岁,黄琼改任司徒是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又过了6年才拜童子郎,刚满12岁进入13岁。《汉书·刘向传》:刘向,祖籍沛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公元前77年,元延二年(公元前66年)任辇郎,不到12岁为郎。不知黄俊鹏先生看了这些真实历史,还有何诡辩?

第三、孝子郎是汉代取士的一个科目,郡太守是举为孝廉的责任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以孝闻,为中郎署长。应劭曰:此云孝子郎也。应劭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说冯唐是孝子郎,可证东汉有此科目。《汉书·王吉传》(王吉)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这是说王吉被郡吏举为孝廉就入朝为郎官;郎官是为皇帝服务的,能见皇帝是必然的。可是,黄俊鹏先生却说得玄乎莫测,说什么:黄香有啥资格?12岁时,被太守刘护任命为门下孝子。黄香离皇帝远着呢。没身份,没地位。似乎刘护太守举黄香为孝子还不能作数,这纯粹是故弄玄虚。自汉武帝元光元年起,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类推。黄香12岁被江夏太守刘护举为孝子,是按朝廷的岁举任务向朝廷举荐人才,根本不存在黄香离皇帝远着的问题。那时江夏郡人口26万,每年至少要向朝廷举荐孝廉一人,因此把黄香举为孝子就要立即输送进京,由皇帝授以官职。因此黄香12岁(公元80年)为郎中,不存在任何悬念。《黄香传》中初除郎中,就是指黄香12岁被举孝子之时,这个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任何人无法改变。

第四、少为郎都要经过皇家最高学府深造。黄俊鹏先生质问道:皇帝凭什么让一个孩童去东观读书?”“一个孩童能让皇帝关注关心,让他去皇家图书馆读书,可能吗?而《后汉书·臧洪传》记载:(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后汉书·左雄传》: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于是负米来学,云集京师。太学是皇家最高学府,每一期生员都要经皇帝下诏才能入学,皇家太学决不会比图书馆逊色。臧洪15岁就知名太学,谢廉、赵建章12岁就负米来学,云集京师。说明皇帝是关注关心孩童的,决不是黄俊鹏先生所说的漠不关心。

第五、皇帝诏见才俊少年是常有之事。黄俊鹏先生十分肯定地说:皇帝会召见一个16岁的少年?傻子也不会信。而《汉书·楚元王·刘歆传》载:(刘歆)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因为文才出众,汉成帝召见他,并任他为黄门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这就有力地戳穿了少年不能见皇帝的谎言。史书上不仅记载皇帝诏见少年郎,而且还有皇帝与少年郎同卧昼寝的事。《汉书·侫幸传·董贤传》载:哀帝立,(董)贤随太子官为郎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这是说汉哀帝与董贤同床午睡,哀帝起床,衣袖被董贤枕住了,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于是割袖起床。这就是著名成语断袖之宠的来历。

第六、指是指鹿的翻版。元和元年(公元84年),章帝诏黄香到中山邸与诸王子见面,章帝指着黄香、环顾诸王子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疑点考》结论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这年他满了15岁,进入16岁,所以称他为黄童,证明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的结论是正确的。然而黄俊鹏先生为了坚持他用假历史推理出来的假结论,竟然肆意歪曲章帝对黄香的评语,说什么汉章帝说他(黄香)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是指他过去是的,以教育皇族子孙。而不是说他现在就是儿童说他是过去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这是一个拙劣的强辩,现举出3证驳斥其荒唐无稽的诡辩。

1、章帝以确指现在,与过去毫无关系。章帝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前面的字就是确指现在,强调是现在而不是过去。《辞海》释这。与彼相对。并援引《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这里的就是此一时,而非彼一时。《汉语大词典5》释此时,此地。章帝用这个字,是强调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排斥彼时,彼地,彼人,彼事。黄俊鹏先生在歪曲这句话时,采取笼统含糊的说法,刻意不引用章帝的原话,就是为了回避这个字,这从反面说明这个字与他所说的过去是根本对立的。把说成,大有秦赵高指鹿为马的意味。

2、对于过去的表述,《黄香传》里称。如在记述元和元年章帝诏黄香到东观读书的事,需要补充交代黄香过去已被任命为郎中,便用初除郎中四字来补叙,这个字就是说的过去。如果章帝是说黄香过去的事,就不会用,而应该用,或用其它能表达过去含义的字眼。可是,章帝的话里没有任何过去的影子,所以他的话是指现在,不是指过去。说是指过去,毫无根据,是横蛮的强辞夺理。

3、章帝为教育未成年的皇族子孙,特诏黄香与诸王子见面,是因为黄香与诸王子都未成年,年龄相仿佛,是同龄人,具有可比性;而黄香的品格和才学又优于同龄人,这就具有榜样性。所以当章帝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就立刻出现了左右莫不改观的变化。这就是建立在可比性基础上的榜样性所产生的效应。如果指一个成年人做榜样,不具备可比性,看得到学不到,诸王子就会不以为然,也就不会有莫不改观的效应。正如把一个老师放到学生中去评先进一样,没有可比性,学生是不会服气的,不管你怎么表彰,也是不会莫不改观的。

事实告诉我们: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指此为彼,实在滑稽。

黄俊鹏先生在编造这些假历史的同时,还编造了一个神话:我熟读二十四史,虽然没机会在大学教学,但我对历史某些方面的的研究不亚于叫兽。”“亚于叫兽就是亚叫兽,黄俊鹏先生不亚于叫兽当是正叫兽了。

在中国,乃至世界,熟读二十四史的人凤毛麟角,因此,从未听谁说过我熟读二十四史。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酷爱中国历史,他是公认的熟读二十四史的人,但从未听毛主席说我熟读二十四史。当今点校,整理,注译二十四史的学者中,不乏熟读二十四史的人,但也未听到、看到哪位学者说我熟读二十四史。这说明现象不代表事物的真相,要了解事物真相,往往需要作反向观察分析。真正熟读二十四史的人,缄口不言我熟读二十四史;大言我熟读二十四史者,应该是没有摸过二十四史的人。列宁说,叫喊得最厉害的人,是为了推销他的假货。

黄俊鹏先生对汉代未成年人画了那么多禁区:不能举孝廉,不能做郎官,不能见皇帝等等。可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汉代少为郎的史事,而他却对少为郎制度一无所知,说明他没有读过前四史;未读前四史的人,更不会读后二十史。熟读二十四史的人,家里最少有一个版本的二十四史藏书,不管要二十四史中的哪一个人的传记,都能手到全来。事实证明黄俊鹏先生作不到,驿边梅要他帖《黄香传》全文,他拿不出全文,只帖了个部分。连《黄香传》全文都拿不出来的人,能熟读二十四史吗?

黄俊鹏先生在黄香生年问题上,起步就造假,碰壁以后,心存侥幸,又以造假来救局,殊不知以假救假,越救越假,陷入了越假越救,越救越假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煞费苦心的造假,煞有介事的撒谎,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弥天大谎。可惜弥天大谎如朝露晨霜,一见太阳就化水无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