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艺花蹊】词牌:水龙吟

 雁飞云 2017-07-25


一、词牌故事


《水龙吟》源自汉马融《长笛赋》:“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后世多用龙吟比喻笛声。南北朝时北齐有一组古琴曲叫《水龙吟》,因为唐玄宗擅长吹笛子,中央音乐团为了迎合圣皇,就改编成了笛曲,后来演变成词牌。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陕西扶风茂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他的祖先是名将马援,父亲是大汉建设部长(将作大匠)马严。马融是正经的高富帅,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又能说会道。他年轻的时候,有个京兆人挚恂隐居在南山,教授儒术。马融跟从他游学,顺便娶了他的漂亮女儿。永初二年(108年),大将军邓骘听闻马融的名声,召他任舍人,但马融大概觉得这个职位没多少油水就没去。不久,羌人扰乱边境,饿死了很多人。马融也被饿得后背贴肚皮,后悔了,不过还得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他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于是应邓骘的征召出仕。


永初四年(110年),马融被拜为校书郎,到中央文献室“东观”典校秘藏书籍。没几年,汉和帝驾崩,太后邓绥临朝称制,邓骘兄弟辅政。当时有些夸夸其谈的儒生,认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朝廷还真停练武制度,军校也不讲战阵之法了。于是马融写了一篇《广成颂》,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邓骘看了大怒,说马融妄议朝政,让他在东观坐冷板凳,十年都得不到升迁。


建光元年(121年),汉安帝亲政。马融趁他东巡泰山时,赶紧献上了一篇《东巡颂》,给皇帝擦足了鞋。汉安帝很欣赏他的文采,于是拜他为郎中,后来又任议郎。马融在政治上三起三落,到汉桓帝在位时任南郡太守。后来,马融又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梁冀命人诬告马融贪污,结果马融被免职剃发,还要流放到朔方郡去吹西北风。马融这下不干了,寻死觅活的,结果闹到了朝廷,得以免罪召还。马融又回到原点,再任议郎,在东观继续坐冷板凳,校勘儒学典籍,后来因病离职。


不过,坐冷板凳也有坐冷板凳的好处,使马融不得不静下心来校书著述。他博采众长、遍注群经,先后注了《春秋》、《易》、《尚书》、《诗》《三礼》、《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等,使汉代古文经学走向成熟。大概汉时的社会风气还挺好,不需要说些弱智雷人的话,马融就凭他的真才实学竟也混得挺出名,很多人提着杜康名酒来拜他为师。他的门生常常有千人之多。后来的大学问家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性格放达任性,他的房屋器用衣物,都很奢侈,可见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还是很高的。马融上课也很个性化,常常是他坐在高堂上,他的弟子按照顺序一个个进来听讲。他的后面挂着红纱帐,帐后还设置了女子十三乐坊(女乐),也不知道当时听课的弟子能不能专心听讲,总之这日子过得挺爽。马融还擅长鼓琴,好吹笛,还专门写了一篇《长笛赋》,文末有辞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易系辞》说“云从龙。”而注疏解释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这就是《水龙吟》这个词牌名的出处。



二、词牌格律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 正格


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 变格


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嘹唳。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三、词牌声情


《水龙吟》入越调,此调本为声调激越的笛子曲。故气势雄浑,宜写慷慨激昂之情。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姜夔水龙吟·黄庆长夜泛鉴湖有怀归之曲课予和之》


夜深客子移舟处,两两沙禽惊起。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把酒临风,不思归去,有如此水。况茂陵游倦,长干望久,芳心事、箫声里。

屈指归期尚未。鹊南飞、有人应喜。画阑桂子,留香小待,提携影底。我已情多,十年幽梦,略曾如此。甚谢郎、也恨飘零,解道月明千里。


这首词紧扣思乡写景抒情。上片主要写景,通过用典及箫声表明思归心切。下片续上片思归意,而情感则变忧为喜。这首词在心旷神怡之游乐翻出执著缠绵之相思,尤在于从相思之中,又翻出对方之情,对方之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创造一种清馨幽逸的境界,于是彼我之情,有如水乳交融,融融泄泄。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上阕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陈亮《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⑽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此词借写春景,抒发词人忧时伤国的情怀。上片写春日清明旖旎的景色,以层楼画帘为立足点,由近而远,平莎花草,郊野云烟,春光无限。下片写闺中寂寞、离愁别恨,由南楼雁鸣,引起对往昔“金钗斗草、青丝勒马”的追忆,而往事如烟,令人不胜幽怨。最后又回到现实,疏烟淡月,子规悲啼,心境更加凄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