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考证
2017-07-26 | 阅:  转:  |  分享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考证初稿2016.12.11.与黄帝炎帝蚩(chi)尤有关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历史争论。远古时期主要有
两场重大战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对于“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一般没有异议,都认为是黄帝或者是炎黄联盟与“蚩尤”的战争,周公在第3卦
屯卦的六二爻辞中已经有了描述,六二爻辞曰“即鹿,无虞”。但对于其他细节,学者们则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一是两场战争的地点,二是阪泉之
战到底惨不惨烈,争论的原因是史书上的记载含混不清相互矛盾。1.1战争发生的地点。有三个可能,一是山西运城,二是指河北张家口的涿鹿,
也有人考证在北京的延庆。其实两场战争相隔的时间不长,地点也相近,搞清楚一个就行了。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
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一带。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在山西运城市向南几十里的永济县蒲州镇,地名中带有一个“阪”字,与“阪泉”吻合。此地
后世有“鹳雀楼”,因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名扬天下,还有《西厢记》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
郑州市轩辕丘,故黄帝也称“轩辕氏”。而山西运城正好处在两地中间,运城解(hai)州镇在春秋时称作解梁,汉代置“解县”,据《解县志》
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提到了“涿鹿”,因地名中有一个“梁”字,所以第13同人卦九三爻辞曰“升其高陵”,“梁、陵”同音。蚩尤原
是炎帝联盟中的一个部落,不听从炎帝的号令并起兵反对炎帝,炎黄经过阪泉之战结成联盟之后,黄帝成为首领,炎帝求助于黄帝,所以黄帝征讨蚩
尤擒而杀之,这就是“涿鹿之战”的背景。从这一点来看,两场战争发生的时间顺序,是阪泉在前,涿鹿在后,地点相隔也不会很远,一定在山西河
南交接之处。山西运城解州正好夹在炎黄的中间地带,战争发生在这里合情合理。“解州”这个小地方,因关公而出名,就是几千年后《三国演义》
中关云长关公出生的地方,现在还存有“解州关帝庙”。从另一方面来讲,炎黄发生战争,也不可能把战场放在千里之外的河北涿鹿或者是北京延庆
啊,这本身就不合常理逻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炎黄大军追杀蚩尤一直到河北的涿鹿县,擒获蚩尤押解回运城,斩首示众。我们再继续深入探讨
一下第三个主角蚩尤,有同盟就有异己,除了炎帝和黄帝,捣乱的蚩尤也粉墨登场了。炎帝和蚩尤都是神农氏的后裔,《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
姓,炎帝之裔也”,《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蚩尤的领地在哪里,《梦溪笔谈·卷三》记载“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
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其中所说的“盐泽”,就是指运城的盐池,山西“运城”之所
以得名就是因为是“运盐之城”,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华夏民族的产盐重地。记载中也提到了“阪泉”地名,蚩尤是中国最早的战神,蚩尤部落凭借盐
泽之富,实力强大才有能力与黄帝对抗,后来涿鹿之战蚩尤被杀后被葬在家乡安邑,《太平寰宇记·卷四六》记载“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天
”指的是死后归天,此处的“县”指的是古安邑县,现在是夏县安邑镇,距运城市十多里地,别小看了这个“安邑镇”,它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大禹夏
朝的国都,所在的县名叫“夏县”,特指夏朝之都。由此可见,“涿鹿”当指运城解州镇,“阪泉”当指运城永济县“蒲阪”镇,炎帝黄帝和蚩尤之
间两场战争的地点都在这个范围内。1.2炎黄之间的阪泉之战惨不惨烈。《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pi)、狼
、豹、貙(chu)、虎为前驱,雕、鶡(jie)、鹰、鸢(yuan)为旗帜”,风伯雨师各路神仙野兽都加入进来,战争好像非常激烈。《大
戴礼·五帝德》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史记.五帝本记》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
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说的是炎帝不得民心在先,诸侯都跑到
黄帝那边去了,然后黄帝出兵讨伐炎帝,取得了胜利。让人读来味道怪怪的,与其它记载有出入。《史记.五帝本记》是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
记载的是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既然之前没有文字,很多东西都只能通过口头传说,出现谬误不可避免,此外还有很多
古书籍记载了这一段历史,《归藏》,《逸周书》,《水经注》,《十道志》,《涿鹿县志》等等,其中很多记载充满相互矛盾之处,所以导致学术
界争论不休。2.周易中记载了很多先贤往圣的事迹,也记载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在第13卦同人卦周公的爻辞中出现了很多战争之象,伏戎于莽
,敌刚也,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攻,先号咷(tao)而后笑,大师克,硝烟弥漫,让人一下子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我们知道,周易
的宗旨是借天象说人事,广义上的天象是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大地上的四季轮换,狭义上的“天象”包括各种动物的习性,各种植物的特性,以及人身
体各个部位的作用,大家都认可遵守形成的社会风俗,当然还包括先贤往圣的所作所为,以及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周易的哲理来自于天地自然
和社会,经过抽象总结又返回头来指导人们如何作为,没有一个字是空穴来风即兴发挥,都有天地自然和历史作为依据。我们来找一找周易中记载的
古圣先贤和重大历史事件。先说有名有姓之人,“有孚发若”和“信以发志也”,其中“发”暗指夏王姒发,也指武王姬发。“帝乙归妹”,指的是
商王“帝乙”。第3卦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邅”字暗含着“亶(dan)”字,指的是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
之”,指的是商王武丁高宗。孔圣人的彖传中也有,“文王以之”,指周文王,“箕子以之”,商朝的大臣箕子,“汤武革命”,推翻夏朝的商汤王
和推翻商朝的周武王。重大历史事件就更多了,第3卦屯卦的“即鹿”,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决战,逐鹿中原。“丧羊于易”和“丧牛于易”,记
载商人祖先王亥贩卖牛羊做买卖的经历。“十年勿用”和“至于十年不克征”,记载了文王十年灭商的大策。“帝乙归妹”,赞扬商王帝乙将妹妹嫁
给文王。“比之无首凶”和“后夫凶”,记载夏王大禹斩杀“防风氏”的典故。“王用三驱,失前禽”,赞扬商汤王打猎时“网开三面”的好生之德
。“得妾以其子”,记载商人祖先的事迹,展现母以子贵人以才贵的哲理。“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记载商王武丁远征鬼方匈奴的艰难过程。“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记载文王之父王季受命商王出征鬼方国之事。“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记载商王朝迁移国都之事。“震来厉,
亿丧贝,勿逐,七日得”,记载文王治理西周之时的典故,有一个商贾丢失了巨额钱财最后失而复得,以此赞扬西周社会的路不拾遗之风,引喻只要
跟随有德君王一定不会有损失。“樽酒,簋(gui)贰,纳约自牖(you)”,记载当年西周臣子私下里到羑里监狱探监文王的情景。“贲于丘
园,束帛戋戋”,赞扬舜帝艰苦朴素崇尚圣贤的事迹。“王用享于西山”记载周武王善待“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也暗讽商纣王“西山祭祀”的东
施效颦。“王用享于岐山”,赞扬文王遵循天道。第18卦蛊卦,完全是以大禹继承父志治理水患为主线,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说大禹和其父鲧。周易
中对于时间的描述,有以下几处,十年勿用,至于十年不克征,十年乃字,三岁不兴,三岁不觌(di),三岁不得,三年有赏于大国,三年克之,
三岁不见,三岁不孕,三日不食。这些明确的时间描述,一定有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据,只不过时代过于遥远,有些已经无从考证。由此我们清楚地看
到,周易中记载了很多远古圣贤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了更好地解读卦辞爻辞,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确切的历史,即使一时无法考证,也不妨先这么
假设,考证的工作留给后人和考古历史学家们来完成。所以本卦周公爻辞中晦涩难懂的描述,一定是记载了远古的重大历史事件。3、周公同人卦的
爻辞记载了远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阪泉对峙”的过程,还夹杂着黄帝蚩尤“涿鹿之战”的一部分场景,以此描述同人之时的艰难,来引喻普遍的同人
策略和哲理。周易第13同人卦的爻辞中,描述了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大概经过,我们顺着爻辞作者周公的思路,或许能够还原这两场战争的大致
情形。同人卦六二爻辞曰“同人于宗,吝”,九三爻辞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四爻辞说“乘其墉(yong),弗克攻,吉”,
九五爻辞说“同人,先号咷(tao)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明显是以战争做背景的。炎帝与黄帝是神农氏末期的两大部落首领,二人同宗,故
同人卦六二言“同人于宗”。到神农氏时期黄帝和炎帝已经发展为两个大的诸侯联盟,神农氏晚期诸侯相侵伐,其中影响历史的最著名战争是黄帝与
炎帝的阪泉之战,还有涿鹿之战,《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pi)、狼、豹、貙(chu)、虎为前驱,雕、鶡(
jie)、鹰、鸢(yuan)为旗帜”。“二帝用师以相济”,相济即相克,犹如九五爻辞所言“大师相克”,二帝的军队动用武力将要决战。同
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三当是暗指作乱的蚩(chi)尤,九四“乘其墉,弗克攻”,这可能是描述炎帝撤退到阪泉山驻营
以防御黄帝的情景,《大戴礼·五帝德》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阪泉之战一共三次,战争历经三年,最后炎帝
归服黄帝,此后炎黄二帝又灭掉蚩尤,实现了天下大同。所以周公借用这些史实中的内容,比如“伏戎于莽”,“三岁不兴”,“乘其墉,不克攻”
,“大师克,相遇”等,只不过赋予了新的含义,与原来的情形有所不同。“先号咷而后笑”,先“相克”而后“遇”,言炎黄由战争走向和平,同
人卦唯言“大师、相克”,省去了具体的人名和事件,黄帝炎帝阪泉“用师以相济”,周易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遍的哲理,不必拘泥于具体
的细节,正是这种抽象使得周易成为象数哲学。炎帝黄帝处在公元前26世纪,文王周公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他们相隔1400年,比我们近得
多,周人的祖先据说是黄帝的农业部长“后稷”,就是“后稷稼穑”的后稷,周人与黄帝的关系很亲近,如果周公爻辞中描写的真是炎黄阪泉之战的
事情,那还是比后世的记载更可信。就像孔圣人比文王周公他们才年轻500岁,所以孔圣人理解周易比后世之人更容易更贴切。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以炎帝黄帝而自豪,而不只说黄帝子孙,况且炎帝还排在黄帝之前,这说明炎帝和黄帝同样有才有德,所以两人当初绝不会为了争夺同盟军,而大打出手残害百姓,都会自我克制,化干戈为玉帛。九三爻辞中的“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有可能指的是“蚩尤”之徒4.总结由此可知,两场战争的地点都应该在山西运城一带,阪泉之战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争斗,但战争并不惨烈,历经三年握手言欢,结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是炎黄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这一点确定无疑。张武忠2016.12.1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