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13年,花掉4000亿美元,为何硅谷再也造不出一家颠覆性的巨鳄?

 造就Talk 2020-07-21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美国科技创业现状的商业评论。但造小就觉得,中国的情况是一样一样的。

在世人眼中,硅谷是个怎样的地方?几个宅男在车库或者宿舍里,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企业。上世纪70年代的苹果和微软是如此,80年代的美国在线是如此,90年代的亚马逊、雅虎和谷歌也是如此,千禧年代的Facebook同样如此。

但是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似乎遭遇了创业“歉收”。没错,创业还在继续,但美国上一家真正了不起的科技初创公司还是13年前诞生的Facebook。

按照分析网站quandl的数据,这13年来美国向创业投入的风险资本超过4182亿美元。

在去年之前,优步似乎注定将成为最新的硅谷科技巨头。但现在,随着其创始人CEO的黯然离去,这家公司只能用前途未卜来形容。

近十年来,美国创立的其他科技公司似乎都没有成为巨头的潜质。排在优步之后估值最高的美国科技初创公司是Airbnb,估值310亿美元,只有Facebook市值的7%左右。Snap、Square和Slack等其他公司的估值更低。

这到底是怎么了?最近,笔者前往硅谷,向几位科技公司高管和创业投资者提出了这个问题。

“回想上世纪90年的谷歌和亚马逊,他们就仿佛是当年驾船远航去探索新大陆的哥伦布和达伽马。”硅谷风投Social Capital的合伙人杰伊·扎韦里(Jay Zaveri)说。

扎韦里指出,早期的互联网先驱已经摘走了“容易摘的桃子”,占领了搜索、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利润丰厚的市场。等到Pinterest和Blue Apron等后来者出现时,留给他们的好处已经不多了。

但其他人认为,原因不止这一点。当今的科技巨头已经变得越来越精(鸡)明(贼),知道如何预判和防范其统治地位可能面临的种种威胁。他们向新市场大力扩张,当潜在的对手还未壮大之前,就将之收入旗下。

一些批评者说,他们变得更善于控制和封锁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切断了他们之前进入大众市场曾走过的路径,让后来者无路可走。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一个曾经以百花齐放著称的产业生态,变成传统的寡头垄断格局——这些居少数的大公司,其高高在上的地位似乎越来越不可撼动。

早收购、多收购

联合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接受了Facebook的10亿美元收购要约,而不是保持Instagram的独立性

硅谷里的每个人都熟知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Sun Microsystems、AOL和雅虎等公司的兴衰史。这些公司曾经红极一时,但因为没有及时跟上重大的技术转变而没落。创投人费恩·巴恩斯(Phin Barnes)说,当今的科技巨头仔细研究了这些“先烈”的失误,下决心不重蹈他们的覆辙。

巴恩斯说,当今科技巨头(Facebook、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管理团队“更善于分析那些事关存亡的风险”。

对Facebook来说,第一个重大考验是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Facebook最初是一家PC端网站,向移动设备迁移本来很可能是步履维艰的,同时期的雅虎就是如此。但扎克伯格意识到了触屏移动设备的重要性,要求他的工程师把移动APP作为全公司的当务之急。

扎克伯格展开了众多收购,把那些高人气的移动端公司收入囊中。

2012年,他拿出10亿美元,收购了当时只有几名员工的Instagram。

两年后,他又以190亿美元的天价,吃掉移动聊天应用初创公司WhatsApp。

在这方面,谷歌可以说是扎克伯格的老师。

2006年,谷歌用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后者成为全球最火的网站之一。

最重要的是,谷歌在2005年收购了默默无闻的移动软件公司Android,为其最终称霸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奠定了基础。

事实证明,这些收购交易意义重大。某排行榜显示,WhatsApp和YouTube是继Facebook之后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接下来是Instagram(该排名不包括中国的网站和应用)。如果这些公司没有被收购,它们很可能已经成为谷歌和Facebook的主要对手。但现在,它们只是谷歌和Facebook帝国的一部分。

亚马逊也采取了类似策略。该公司在2009年收购鞋类电商Zappos,次年又吞并婴儿护理专业网站Diapers.com的母公司Quidsi。

独立,就要杀出一条血路

Snap联合创始人鲍比·墨菲和埃文·斯皮格尔拒绝了扎克伯格的收购要约,并将该公司上市

并不是所有的科技初创公司都愿意被纳入科技巨头的后宫。例如,Snapchat首席执行官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在2013年拒绝了扎克伯格的30亿美元出价……该公司(改名为Snap)在2017年成功上市。

出于各种羡慕嫉妒恨,Facebook“借鉴”了Snapchat的很多功能。去年,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仿照备受欢迎的Snapchat故事功能,推出了自己的版本。不到六个月,Instagram故事功能的日用户数超过了Snapchat。

点评网站Yelp的首席执行官杰里米·斯托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当初拒绝了谷歌和雅虎的收购要约,并在2012年将他的公司上市。

作为回(报)应(复),谷歌开发了自己的点评服务。按照斯托普尔曼的话说:“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为自己的点评服务提供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竞争激烈是独立初创卖身给科技巨头的强大诱因。Diapers.com的Quidsi最初拒绝了亚马逊的收购要约,于是亚马逊大幅降低自己的尿不湿价格。

美国《商业周刊》记者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写道:“Quidsi高管曾根据他们对运费和宝洁公司批发价的了解,推断这种降价行为将在三个月内给亚马逊造成1亿美元亏损。”作为一家由风投注资的初创公司,Quidsi无法承受那样的损失,所以该公司最终在2010年卖给了亚马逊。

消费技术初创成为一场烧钱游戏

Lyft首席执行官罗根·格林花费数亿美元,与优步争夺市场份额

雅虎、eBay、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传统互联网初创公司,需要的启动资金其实并不多,而且几年内就能实现盈利。

“创建Facebook时,扎克伯格有个巨大的优势。他没有普通人创业的那种压力,他只需要把脑子里的想法做出来就行了。”风投公司Floodgate的投资合伙人迈克·马普勒斯(Mike Maples)说。

扎克伯格在2004年创建Facebook时,网站运营成本并不高,即便是对一家拥有大量用户的网站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扎克伯格能够迅速实现盈利,而且随着Facebook继续成长,利润越来越丰厚,使该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收购或者开展新项目。

但近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投资者意识到“胜者通吃”的道理。于是,为了确保自己投资的初创公司能取得市场主导地位,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资源。讽刺的是,这使所有人都更难实现盈利。

网约车市场就是如此。优步和Lyft在美国展开了持续数年的价格战,优步为此烧掉数十亿美元,体量较小的Lyft也付出了数亿美元的代价。送餐类服务也出现类似状况,企业为了吸引客户而花费大量资金。

另一个变化是:初创公司要通过各大平台触达用户,但科技巨头对这些平台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大。

“Facebook的增长依靠的是‘把你的邮箱地址给我,我会发邮件给你的朋友,邀请他们试用Facebook。’”斯托普尔曼说,“Facebook是否在自己的平台上允许其他人这么做?肯定不行。他们会说,‘每次付我们4美元,我们将帮助你一次获得一个用户。然后,发大财的是我们。’”

虽然打造在线服务的技术成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低,但企业却要投入大笔运营费用,好让他们的APP或者服务呈现到潜在用户的面前,这已经成为常态。那些钱的很大一部分都流进了谷歌和Facebook的腰包。

创新的方向在变,性质在变

特斯拉是一家硅谷公司,但不是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尽管眼下互联网创业面临上述种种不利环境,但也不能把责任都归咎到这些方面上。只要拥有真正革命性的大众市场产品,就一定能找到出路,这一点是无人质疑的。

那为什么近十年来没有出现新的互联网巨头?笔者认为,“容易摘的桃子为数不多”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想要打造又红又赚的在线服务,机会确实有限。

几个月前,美国出售天价榨汁机的初创公司Juicero闹了很多笑话。这种只有富豪才用得起的小玩意儿居然也能获得融资,似乎说明投资人实在找不出更具大众吸引力的产品了。

Juicero是一个极端例子。但即便是拥有主流产品的新一代互联网初创公司,比如Snap、Square和Pinterest,也不像早期的苹果、亚马逊和谷歌那样具有革命性。

这种事情以前也发生过。在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半导体制造迎来创新高潮。但最后,当一切尘埃落定,这个市场成为少数几家大公司(英特尔、三星和高通)的囊中之物。“硅谷”的创新并未停止,只不过后来转向了硅芯片以外的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微软、Adobe和Intuit等优秀企业纷纷成立,为PC开发软件。如今,这些公司仍然收入颇丰,但对新的桌面PC软件初创公司来说,留给他们的空间已经很小。

APP和在线服务可能面临类似的情况。你能用网络浏览器或者智能手机做的事情就只有那么多,谷歌、Facebook、Snap等公司可能已经瓜分了最大块的蛋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硅谷的创新将停止,但可能大大不同于过去20年里的创新。

即使谷歌、Facebook和Amazon等科技巨头继续把持在线服务市场,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仍将是技术创新的领袖。创新的方向可能正在改变,比如电动汽车和送货无人机,而不是智能手机APP。

我们习惯把硅谷、互联网和创新划上等号,但下一波创新可能和我们想的大不一样。

翻译:于波

来源:Vo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