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字子敬,又名官奴,东晋书法家、画家、诗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还被晋简文帝招为驸马。王献之出身在豪门贵胄家庭,自幼受到父亲王羲之的严格教育。但他才华非凡,性格不羁,不甘于在父亲之后,后来学习张芝,形成了酣畅淋漓的“一笔书”,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后人称他们父子为“二王”,并顶礼膜拜。 《地黄汤帖》。王献之的书法在历史上评价极高,评论家们称之为“神品”,从东晋到唐代的几百年间,王献之的名声是要高过王羲之的。 《地黄汤帖》细节。到唐代,唐太宗偏爱王羲之作品,并因此贬低王献之,导致后来的书法评论一边倒,王羲之由此成为了“书圣”,而王献之只能屈居第二。 《舍内帖》。“二王”的水平谁更高,历代有很多争论。其实,“二王”在世时,就已经有过比较。 《鹅群帖》。王献之学父亲书法,学得惟妙惟肖,一天心情大好,就题写了一副字。 《廿九日帖》。王羲之回家看到后说:“这一定是我哪天喝酒后写的字。” 《舍内帖》后人临本。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王献之学王羲之的字,确实达到一定高度,能够以假乱真,连父亲也能瞒过。 《送梨帖》。从王羲之对该字的评价也能看出,王羲之认为该字低于自己正常的水准,也就是尚有不足。 《鸭头丸帖》。王献之后来改学他家,广泛涉猎,内心也可能有和父亲斗气的成分。然而,他终究没有超越他父亲。 《中秋帖》。由于唐代宗贬低王献之,推崇王羲之,内府很少收藏王献之的作品,导致王献之墨迹十分稀少,仅存的墨迹也多半是唐人和宋人的临摹作品。从现存的临摹的墨迹来看,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其实是不逊色于王羲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