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亳”與“薄”

 东夷人士99999 2017-07-26
[一]

對於商湯之所居,先秦文獻或記為“亳”,或記為“薄”。例如,《墨子·非命篇上》曰:“古者湯封于亳,絕長續短,方地百里。”《管子·輕重篇甲》曰:“夫湯以七十里之薄, 兼某之天下。”“亳”、“薄”二字今音雖同,上古音卻有顯著不同。

《說文》曰,亳,从高省,乇聲。此“乇”,亦為“宅”、“託”二字之聲符。宅,澄母鐸部,dlag;託,透母鐸部,tlag。由此,可推知“亳”字上古音之大略。薄,由“甫”得聲,上古音或“ba”或“bag”。可見,“亳”、“薄”二字上古音截然有別。何以會如此?


[二]

“亳”與“薄”

1953年於鄭州二里崗出土有刻辭牛骨一片。李學勤先生和李維明先生先後為刻辭給出了不同釋文。2007年,常玉芝先生在《鄭州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辭與社祀遺跡》一文中頗有見地地將這些早商文字解讀為:

    乙丑贞:及孚。七月。
    口口[贞]:又乇土羊。

“乇土”即“亳社”,乃在“亳”地行“社”祭之所。精妙!
反對者提出,晚商甲骨卜辭中,絕大多數的“亳”字作““亳”與“薄””或““亳”與“薄””,下部是“屮”,而非“乇”。然而,如常先生之例舉,卜辭中確有作““亳”與“薄””之“亳”字。再者,老悶以為,“屮”、“乇”本就是一回事。《說文》曰:“乇,艸葉也。”艸,“草”之初文也,而“艸”从二“屮”;屮,《說文》曰:“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徹,徹母月部,上古音可擬為“tluag”,正與“乇”、“亳”之上古擬音略同。

李維明先生在《鄭州出土商周時期“”聲字辭與湯亳探尋》(2010)一文中整理了鄭州地區出土的帶“乇”構件古文字,包含早商至東周間的骨刻、銘文和陶文等文字資料,進一步證明了鄭州商城是湯亳的合理性。這些文字,除上述“乇土”外,計有“乇”、“乇昜”、“宅陽”、“亳”、“亳丘”、“亳聚”等。

“亳”與“薄”
(本圖摘自李文)

老悶一直認為,上古“昜”(以及“湯”、“陽”)、“庚”(以及“唐”、“康”)、“京”(以及“景”)諸字同音,皆可用稱鄭州商城,本義是“大”。故而,將銘文“乇昜”或“宅陽”理解為“景亳”無妨。


[三]

《說文》說“乇”是“草”,那我們來考察下“草”的上古音。草,从艸早聲,清母幽部,或與“早”同在精母幽部,其上古音可擬為“tslo”。注意,“草”的聲母“tsl”與“乇”的聲母“dl”或“tl”發音近似,容易互轉。另外,從韻母來看,“o”可以理解為“幼”(或“幺”)。若是觀之,“草”是否可以理解為“乇”之幼者?相對地,“乇”是否可以理解為“草”之長者(上古表示“大”這個意義的“大”、“伯”、“溥”、“夏”、“鉅”等字的韻母皆在魚、鐸二部,元音是“a”)?

類似的構字音韻關係可參考“隹”、“鳥”、“雀”三字。隹,章母微部(dlüə)或章母脂部(dləi);鳥,端母幽部(dlo);雀,精母藥部(tslɔg)。三字聲母相同或近似,唯韻母有別:鳥,隹之幼者,韻母得自“幼”字之韻母;雀,隹之小者,韻母得自“小”字之韻母。

與“草”有關,又與鄭州有關的另一個字是“蔡”。《說文》曰:“蔡,艸也。从艸祭聲。”據認為,蔡叔度之封地在今鄭州東北的祭城鎮(順便一提,管叔鮮之封地可能在今鄭州西北的洼劉一帶)。“祭”、“蔡”同音可通顯然。蔡,清母月部,或與“祭”同在莊母月部,其上古音可擬為“tsluag”。顯然,就音韻而言,“乇”、“蔡”二字可通;就含義而言,二者又皆是“草”。

“亳”與“薄”
(“管”或在洼劉一帶,“蔡”或在祭城鎮)

《左傳·僖二十四》富辰曰:“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這裡,“蔡”、“祭”已是判然二國。一個猜測是這樣的:周初“管蔡之亂”被鎮壓后,蔡叔度被流放,蔡地遂改由周公之子管理,即富辰所謂“祭”;蔡叔度之子重新獲封,立足上蔡(后徙新蔡、下蔡),即富辰所謂的“蔡”。

“亳”和“蔡”(“祭”)這兩個地名的內在聯繫難道不過是“草”嗎?


[四]

有學者據《漢書·食貨志》“元龜為蔡”的說法認為“蔡”字本義為“元龜”,但從造字來看,“蔡”當與龜無涉,因“蔡”地盛產大龜而名大龜曰“蔡”倒是可能。也有學者提出,“蔡”既然與祭祀和草均有關,它大概是類似“苞茅”一類的祭祀用草。可是,如果說兩個地名的內在聯繫是某種草,這聽起來還是太匪夷所思了。

在卜辭中,“乇”常見用如祭祀動詞。常玉芝先生在《鄭州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辭與社祀遺跡》(2007)中說:

“亳”與“薄”

常先生寫這一段是爲了論證二里崗牛骨刻辭中的“乇土”二字是名詞加名詞的組合(讀如“亳社”,即“亳”之土地神),而非動詞加名詞的組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乇”在卜辭中常用如動詞,祭祀(或用某法祭祀)之義,我們是否可以把它看成“祭”的同義字呢?

具體來說,是否可以這樣猜想:“乇”的本義是“長草”,被人拿來記錄恰好同音的“祭祀”的“祭”這個字;而“亳”是一個形聲字,上形下亦聲,意思是祭祀之處所;後來,字形過於簡單的“乇”字日漸罕用,其音、義被等同於“”(即“草”,“乇”之幼者);最後,“乇”之本源音、義只好用同音的“祭”加上“艸”這個形旁來記錄,是為“蔡”。

果如此,則“亳”、“蔡”(“祭”)是一地也。


[五]

既然稱“亳”,又何以稱“薄”?

“薄”有一個同音字——“圃”。圃,除了指菜園,還特指地名“圃田”。圃田,亦名“原圃”,曾是鄭州東部的大澤,赫赫有名,鳥獸出沒,麋鹿成群,是貴族田獵的好去處。《詩·小雅·車攻》曰:“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之子于苗,選徒嚣嚣。建旐設旄,搏獸于敖。”這裡的“甫草”蓋指“圃田”。

“亳”與“薄”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所見之“圃田”一帶)

《穆天子傳·卷五》曰:“丁丑,天子□雨乃至,“亳”與“薄”父自圃郑来谒……”此““亳”與“薄”父”即穆王所倚重之老臣祭公謀父,封邑在“祭”,《左傳》、《國語》、《竹書》都有提及此人。“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更力證了祭氏乃是“周公之胤”。祭公謀父來自“圃鄭”,可見“祭”邑在“圃”屬“鄭”。

至此,

    亳 = 蔡 = 祭 = 圃 = 薄

形成一個鏈條,鏈條的兩端一“亳”一“薄”,鏈條上的前三個字同(近)音,后兩個字同(近)音。

後人何以讀“亳”如“薄”?老悶猜想,原因大概如此:“亳”字的本義未及中古時代即已遺失,通過先秦典籍,人們獲知“亳”有別稱曰“薄”,故以為“亳”字音“薄”,并以訛傳訛至今。是否如此,有待進一步考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