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

 mxb08 2017-07-26

 ↓↓↓

 阅读原文


他二十多岁出道,五十多年中辅佐曹魏四代君主,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从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到晚年又被曹睿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从最初的待价而沽,到展现才华,再到隐忍潜伏,直到最后的爆发,他用五十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就是司马懿,一个懂得待机而发的隐忍大师。

那么,司马懿为何要曹操请两次才肯出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轻易地就以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真是如此吗?隐忍了大半辈子的司马懿,又是如何“装病”窃得曹魏政权的?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隐忍大师——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他曾亲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为魏国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他的志向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太傅,而是想成为一国之主,为了这个目标,他整整把自己隐藏了五十多年,从一个小吏逐步成长为魏国的实际操控人。

刘备请诸葛亮是三顾茅庐,曹操请司马懿,也是请了两回才请出山。曹操早年就听到过司马懿的名声, 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在别人眼里,这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美差,说不定就此紧随一代枭雄的步伐,就能一步登天,封侯拜相。但是,司马懿可不是常人,他忍住心中的激动,认为当今环境相对和平,如若草率进曹门,曹操必定不会把他放在眼里,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他上演了一出装病的好戏,他把自己伪装成风痹病病人,活动不便,卧病在床。风痹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关节炎。


曹操

开始,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可司马懿早有准备,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真的染上了风痹一般。曹操无奈,只能放弃;后来,曹操在赤壁大败之后,渴求人才,于是派使节来第二次恳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仔细分析形势,认为曹操新败,人才正是最缺失的时候,此时过去无异于雪中送炭,有更多的机会施展才华,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成为曹操的核心集团成员。他这种甘于埋没,隐藏自己,伺机而动的性格,已初现端倪。能沉得住气,这是做大事,谋大业的基础,司马懿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自己漫长的“表演之路”。

虽然曹操成功的把司马懿纳入麾下,但是曹操天性多疑,他觉得这位请了两次才出山的人才,野心肯定不小。于是,曹操只给司马懿安排了个无关紧要的职位,对他很是提防。司马懿是聪明人,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于是他将自己彻底伪装起来。在曹操手下做事,他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看起来绝对是一个可靠的下属。这一点正是消除上级怀疑的最好办法,无论你交给我大事还是小事,我都把它完成地好好的,让你挑不出毛病来,总有一天你会相信我的忠心。

曹操显然对自己当初的怀疑有些动摇,心想,我这个多疑的毛病是不是又犯了,不过,小心点也没错。于是,他安排司马懿作为曹丕的老师,叮嘱儿子,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须小心提防。曹丕可不这么想,自己的老师对自己恭恭敬敬,而且是如此的有智力、能决断,并且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父亲的怀疑显然是多虑了。而司马懿也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肯定是曹丕的,因此,他对曹丕知无不言,逐渐赢得了曹丕充分的信任。而司马懿自己也因为成了接班人的老师,地位自然也提升了一层。司马懿对形势的把握以及判断谁能成为接班人的独到眼光显然厉害,他摆正自己的位置,干好自己份内的事,然后在曹操死后,紧紧抓住曹丕这个核心,继续自己的潜伏。

曹丕寿命不长,继位没多长时间就因病去世,临死之前将太子曹睿托付给司马懿,希望他能够辅政,帮忙看好曹氏的政权。这个曹睿天资聪颖,能够像他的祖父一样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对司马懿也是防之又防。这期间,诸葛亮进行了几次北伐,严重威胁了魏国的国土安全,关键时刻司马懿挂帅出征。那幕流传千古的空城计,正是发生在此时。

 

 

《三国演义》中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写的。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

司马懿亲到城下观看,然后下令撤军,他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当时,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似乎看出诸葛亮在故弄玄虚,说到: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于是要发兵攻城,活捉诸葛亮,当即受到司马懿的呵斥。

接下来,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司马懿犹疑了一番,怕中“埋伏”,在城下自我解嘲说道:“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是空城也罢,实城也罢,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当了。”于是下令“前队变为后队,退兵四十里”。就此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话。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轻易地就以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聪明一世的司马懿犯了糊涂呢?凭司马懿的机智谋略,怎能不了解15万大军与小小西城之间的军事态势?马谡的前锋精兵已被歼灭,魏军乘胜连下三城,蜀军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创,此时的西城已在司马懿的“瓮中”,胜券在握。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万人,是“空城”也罢,是“实城”也好,先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其虚实便立见分晓,还用得着亲自到城下听琴声,观敌情吗?这是连中等智商的下级军官都懂得的军事常识,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不带扩音器的古琴声,在当时纷扰嘈杂的战场野外,充其量也不过传播到几十步开外,肯定在硬弓、强弩的射程之内,司马懿一路风风火火地追来,岂能一箭不放,一弩不发,空手而退往返徒劳呢?他单单是为了欣赏诸葛亮的“琴声”而来的吗?肯定不是!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在西城,西城肯定会轻而易举地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城中尚未转移的物资也统统成为司马懿的戰利品。

空城计”,是诸葛亮临危冒险巧设的妙计,司马懿以诸葛亮行事谨慎,从不弄险为由,也就将计就计、假装“中计”而故意放诸葛亮一马。真正的高智商大赢家不是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马懿。

此话从何谈起呢?

 

 诸葛亮剧照

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深深懂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我们回过头重新梳理一下司马懿的官途,疑问就会迎刃而解了。

前面我们说过,曹操在世时,深知司马懿的才智,但却对他怀有深深的戒心,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并多次告诫,说司马懿野心勃勃,久必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让他做了个小小的相府文学助理,后转为丞相主簿,相当于秘书。

司马懿对此也心领神会,为避免杀身之祸,就采取韬光养晦办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时建功立业,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作为帝师,司马懿才开始受到始提拔重用,升迁到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州西凉重兵,坐镇长安,位高权重,朝野忌惮。

诸葛亮将司马懿视为唯一的劲敌,所以利用“反间计”,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曹睿“中计”,要杀掉司马懿,多亏曹真力保,才保住司马懿的脑袋,被剥夺兵权后,回乡养老。诸葛亮闻之大喜道:“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总雍凉之兵,今既遭贬,吾有何忧?”于是领兵出师伐魏。

 

 

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魏国朝野震惊,竟然没一个将领敢出战。在这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启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司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这个“平西都督”的头衔,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他应当感谢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才是决定司马懿能否掌握大权的人物。司马懿自然很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权猎狗的角色,只有诸葛亮才能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遭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

因此,司马懿明知小小西城空空如也,却故意装呆犯傻,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对于这个结果,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愤愤不平,手下的将领们也多存疑惑,包括皇帝曹睿在内的朝廷上下也认为司马懿智商不高,胆小多疑,优柔寡断,成不了什么大事,于是也就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

自此以后,司马懿虽然重兵在握,处于明显优势,但对蜀汉从不主动出击,更不会击溃诸葛亮的主力,使诸葛亮继续保存有攻击能力,以维持相对的战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谩骂,不听诸将的合力劝告,坚持据守方略,耐着性子与诸葛亮磨。相互间偶尔有点小动作,都属“边界摩擦”,双方领土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都充分表明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远见,他故意给曹魏留下一个他人猎获不到,只有他司马懿这只老猎狗才有可能追得上的“猎物”——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一支具有一定攻击能力的蜀汉军事力量。

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直到把诸葛亮“磨死”。

 

 司马懿剧照

对于这位大功臣,曹睿自然是百般敬重,而司马懿也是一个聪明人,知道曹睿不容易对付,他继续蛰伏,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躲过了曹睿的猜忌。

只是这曹睿的寿命也不长,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死之前他也像曹丕那样,把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同时叫到身边,千叮咛万嘱咐,意思大概是这对孤儿寡母不容易,希望两位帮忙照看,然后就一命呜呼了。整个皇宫处在一片哀声中,而魏国朝廷的两派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继位的曹芳年少,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两人各领兵三千,轮流驻守皇宫。这时,司马懿还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个曹爽是皇室的宗亲,代表的是宗亲势力,自己只能暂时退让一下,毕竟已经等了几十年,也不差这点时间。但曹爽可不这么想,作为皇室宗亲,天下都是曹家的,现在小皇帝年幼,自己自然要代替小皇帝曹芳管理国家。于是他处处排挤司马懿,甚至将他的职位架空,剥夺他的兵权,自己过上了像皇帝一样的舒服日子,极度奢靡。

面对政敌的排挤,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甚至,以年老多病为由,暂不上朝了。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司马懿又上演了一出装病的好戏。

 

 

听说司马懿生病,曹爽非常高兴,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想打听一下是真病还是假病。正好此时曹爽的亲信李胜被派往荆州做刺史。李胜临走时,曹爽让他去司马懿家去告别,其实是要他打探一下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探得消息后,立即编好了一个“装痴卖傻”的剧本。当李胜见到司马懿时,只见他躺在床上,一副病得快死的样子。两个丫环伺候他吃粥,他没有力气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可是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

李胜告诉司马懿:“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告辞。”李胜是荆州人,回家乡担任刺史,所以将荆州称为本州。”这时,司马懿玩起了“谐音游戏”,他喘着粗气说:“哦,这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你要好好防备啊!” 人家李胜明明说的是荆州,他偏偏说并州,看来司马老头的听力严重下降了。李胜帮司马懿纠正:“太傅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继续装傻:“你刚从并州回来?”李胜在“聋子”司马懿耳边大声说:“我是去荆州。”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你的话。你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如此说了一番“绕口令”后,司马懿又打起了悲情牌,说到:我病得快要死了,两个儿子不成器,以后还望大将军多多提拔。

司马懿连哄带骗加忽悠,把李胜玩得团团转。回去后,李胜告诉曹爽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用不着担心了。”曹爽从此便放下心来。

但是,公元249年的新年,司马懿的“病”突然痊愈了。当时,魏少帝曹芳带着曹爽等众大臣去祭扫祖先的陵墓。不想,这帮人刚一出皇城,司马懿立刻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手下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便乖乖投降了。但没过几天,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于是,有了借口的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党全部处死。就这样,依靠装病装傻,韬光养晦,司马懿终于将魏国实际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