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星电视的前身竟然是卖笔的 长乐路洋房隐藏着一代人的记忆

 cxag 2017-07-26

新浪微博@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金星牌电视


想必大家都熟悉吧,80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一台金星电视,每天晚上弄堂中总能传来电视的声音,那时候频道也不多,弄堂七大姑八大姨总聚在一起电视看看,牛皮吹吹。自2002年停产后,金星这个品牌几乎就成为了城市的记忆,但是没想到金星电视的前身竟然是卖笔的


走进洋房



金星牌金笔


挂在家中墙壁上贺聚道夫妇的肖像照片,贺聚道(1898~1967),上世纪30年代初,他与好兄弟一起买下了小生产厂,其实金星品牌追溯根源还非国产,最初由朝鲜人金星建、金星斌、金星文兄弟合伙经营的小厂生产的。厂房是一单开间三层楼的小住宅,地点在当时“法租界”的葛罗西路(今延庆路)。


但其销路一直非常惨淡,金星难以为继,周子柏建议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共同经营。 1933年初冬第一次股东大会,贺聚道为董事长,周子柏兼经理主管销售业务,金星建兼任厂长。 1933年底,朝方七折全部让出股本,金星厂完全转入到中国人手中


贺宅大门

贺家后人称长乐路只是小宅,原先在徐家汇路附近有几栋大洋房,现在已被拆,小洋在资料中查到,1934年1月,董事会改组,把厂址搬到打浦桥徐家汇路,租锦同村四幢住宅作厂房

 1945年胜利前夕,职工超过一百,月产达二千打左右。此间曾在准备建厂购瑞金二路南端地产,后有“法租界”征地之说,于1947年高价售出,改在斜土路买进二十六亩地,1948年全厂由锦同村迁往斜土路;后期资本总额从六万元增加到二十五万元。 

 

贺宅楼梯扶手

1954年7月公私合营时,清产核资的资本总额为一百万元,职工有三百五十多人;月产五千打。

 在这里恐怕有些年轻朋友不知道公私合营什么概念哈,小洋接触老洋房业主比较多,早如雷贯耳一词,在这里截取百度搜索关键词词解,供大家玩味一番(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①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②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 ③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


贺宅客厅

文革中,上海金星金笔厂转业为上海电视机一厂,北京厂改名为北京金笔厂。 


虽然长乐路贺宅并不十分出众,去年叫价3500万,但这栋房屋却可以勾起一代人的记忆,这也是小洋探索洋房的乐趣所在,每一栋洋房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拼凑起来就是一副民国时期大上海的“生活地图”,小洋在发现中学习,并能将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我觉得十分快乐哈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微博微信十万粉

历史建筑,文物建筑修缮资质单位

上海历史建筑市场价值评估

本人策划过上海电视台《老洋房估值节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