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51.“四大名著”是一剂“精神毒药”

 夜明珠2016 2017-07-27
      

         “四大名著”最早成书的是《三国演义》(简称《三国》),其次是《水浒传》(简称《水浒》),再次是《西游记》(简称《西游》),最后才是《红楼梦》(简称《红楼》),而且它的成就最高。

      曹雪芹肯定读过前三部书,《红楼》中有此类情节,特别是《西游》,要算是他的钟爱了。

      说到这四部书,其实都有一个共通点:一个特定的乌托邦式的时空。譬如《三国》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即是罗贯中认为最理想的“境地”;《水浒》里的“梁山泊”,则为施耐庵所认同的英雄好汉之“福地”;《西游》中的“花果山”更为吴承恩所向往的“世外桃源”;《红楼》里的“大观园”就是曹雪芹所设想的“自由王国”。这些时空的出现并非巧合,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追寻。

       “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都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哪一部中人物的命运都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叹:《三国》,浪花淘尽英雄,而英雄们处在当时动乱之中,生和死都由不得自己,明争暗斗过去,最终皆已成空。《水浒》,一百单八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树一个牌子叫“替天行道”,结果是死的死、残的残、逃的逃,生如浮云。《西游》,师徒四人,历经艰辛,除魔降妖,取得真经,却与世无补。《红楼》,金陵十二钗,生得如花,活也富贵,然好景不长,如梦一场。

      所以,“四大名著”也是中国人生哲学的展现。无论是“天下归一”,还是“招安投诚”;无论是“立地成佛”,还是“家道兴衰”,最终离初心离理想都很遥远。

      中国的文人或者说士大夫不是没有理想,他们为了理想也可以粉身碎骨,可问题是一旦遇到了“礼制”,便退缩了,甚至还会“内疚”,仿佛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这便是几千年“精神奴役”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个观点:“四大名著”其实也是一剂“精神毒药”。因为我们读了它,至多只能体味人生的消沉,不会从中看到希望,更别说汇聚勇气去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命运了。

      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四大名著”莫不如是。不过,不解其味才是对的,否则,悲剧依然会在人间上演。 

      2017年6月27日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黄成谈“四大名著”   作者:江南第一大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