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城城址:矗立了近3000年的夯土建筑

 智者美鉴 2017-07-27
共城城址
东南角城墙断面

□记者 王玲玲 文/图

古往今来,大凡提到辉县,人们喜欢用“共城”二字来代替。事实上,“共城”二字不仅有史料出处,还有实物建筑可以印证,那就是位于辉县市市区中北部的共城城址——一座矗立了近3000年的夯土建筑。

流传至今的西周诸侯国城址

如果不是“共城城址”这块碑刻,你很难想到,绵亘于辉县城区文昌阁至闾巷村北一带的一脉黄土竟是西周建筑,且被国务院在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共城城址始建于西周初年,因西周末卫僖侯之子共伯和封于此,故称“共城”,亦称“共国”。

共城城址平面形状近正方形,据实测,西墙长1300米,北墙长1200米,南墙长1200米,东墙沿东石河南行长1300米,城围长5000米,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共城城墙主体为土夯式,外边用砖石围砌,用以保护土层不被破坏,土墙厚约30米,高10米,每大约10厘米为一土层,用夯砸实。土夯城墙十分讲究,有圆夯、椭圆夯、平夯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圆夯结构为主。在现代人看来,这样规模的建筑或许不算什么,但共城城址是在西周时期完成的,当时的劳动工具十分落后,建筑共城主要靠简陋笨拙的工具和大量的劳力。所以,考古专家估算,当时每天大约出工一万多人,花费了最少5年的时间才修成了这座古城。

目前,断续残存的城址东墙南、北两端各存200米。北墙东、西两端计约800米,西墙北段约200米,南墙东段约300米。共城北半部城墙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头上,稳如磐石。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断面很厚,应该是为了防御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发时的冲击或外敌的入侵。

共城主人美名传千年

城址历史悠久,最早见诸《史记·周本纪·正义》等文献,它不仅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西周诸侯国都城址之一,最重要的是共城城址凝聚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等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中国历史纪年上的分水岭。为此,游览共城城址,共伯和的故事一定得先知道。

共伯和是卫国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当时贵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他居伯位,故人称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间,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拥护。后来,人们把他举荐到周王朝,代理周天子执政。他日夜操劳,国家管理得很好,国力日盛,民室日富,获得朝野一片赞誉,恢复了周初的繁荣。他代理朝政14年,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病死,这时太子也长大成人并已掌握了治国的本领,共伯和就与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终止,共伯和结束了他代行周天子执政的生涯,回到共城和百姓在一起了。

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国历史处于传说时代,其时间脉络、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准确性非常差。现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历史,大都是通过文物考古证实的,没有文献所据。而共伯和代行王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史官开始做编年体记录,使中国从此之后的历史脉络清晰,记载翔实,直到如今,没再间断。

城址的考古价值不可估量

千百年过去了,共城城址雄姿不再。每到雨季,泥土随着纵横的沟壑被冲走,仅有的东城墙已是千疮百孔。文昌路两侧的半壁残墙原是共城南城墙,文昌路纵向穿墙而过,原本较为完整的一段古城被开膛破肚,兀立于路两边。

尽管如此,共城仍有其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解放前,在共城东南角的文昌阁一带曾进行过三次古墓挖掘,共发现了52座战国墓和4座车马坑。1950年秋,新中国第一次大型考古选择了共城,共发掘了53座商代墓、27座战国墓和1座车马坑。出土了战车、兵器、青铜器、战国钱币等数不清的随葬品,出土文物中,当属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这一带商周到战国的古墓群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如今的共城遗址,像一位饱经风霜的3000岁老人,横卧在太行山下、百泉湖边。它凝视着古共大地上的苍桑变迁,昭示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而如何合理地保护它、开发它、利用它,让古老的共城焕发出新生机,已然成为所有辉县人不断思考和亟需付诸行动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