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入5千和月入5万的人,为什么都在喊着不幸福?

 轻风雾影 2017-07-27

前段时间,有部日剧很火,叫《东京女子图鉴》。

女主绫是个日本八线小镇出来的平凡女孩,毕业后,漂在东京,渴望出人头地。绫很上进,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只想过上一种“让他人羡慕”的生活。

在都市,她的眼界不断被打开,所追逐的目标也一再升级。

从廉价公寓搬到高级住所,从公司底层成长为外企的品牌经理,回到母校,她发现自己是老师心中的得意门生,学弟学妹眼里的楷模。

然而,她幸福了吗?

恐怕没有。她每爬升一级,总会发现更大的诱惑,心中便升起更多的焦虑和不甘。绫所追求的幸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剧的结尾,绫和男闺蜜走在街上,脑补出另外一个自己,“穿着昂贵皮草,和一个完美男人在一起”。

绫向虚拟的自己投出羡慕的目光。我们就知道,她的追逐还远未结束。

但问题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把目标搞错了,再努力,又有什么用?

最近,书单君读了一本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对幸福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了全新认识。

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先锋人物,他不洒鸡汤,不喊口号,反倒是用大量的社会学实验及研究,给我们以启发。

书单君挑出印象深刻的三点,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得到幸福?

看过《头脑特工队》的“书米”都知道,我们的内心经常是纠结矛盾的,存在不同的声音。

乔纳森的一大创见,就是将人的心理分为“象”与“骑象人”两种角色。

象:指本能反应、内心感觉、情绪和直觉等,自动化运行,体格庞大;

骑象人:理性的化身,负责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体格孱弱;

为什么骑象人与象的体形会有明显差异呢?因为两者的进化程度不同。早在数亿年前,我们心中的“象”就随原始大脑出现了,一直演化到现在,整个本能系统流畅且高效;而我们心中的“骑象人”,是在百万年前人类发明语言、人脑出现外围的褶皱后,才出现的。

跟老资格的象相比,骑象人还是个发育不完备的小萝卜头。一有冲突,骑象人就拿象没有办法,总吃败仗。

比如,早上6点闹铃响了,可身体却好像跟床粘住一样。此时,骑象人弱弱地说,“赶快起床!”,而象则吼道,“我要再睡会儿!”,一拖,就到了6点10分、6点30分。

就这样,生活中的很多事,比如定计划、读书、健身、学一门外语等,明明去做就会受益很多,但我们还是有各种理由拖延到流产。

象还有个特性——偏爱负面信息——也让我们离幸福更远。

试想:赚了1000块,和丢了1000块,哪个对你的情绪影响大?

有过切身体会的,肯定说是丢了1000块。赚了1000块,高兴下,想想怎么花,第二天也就过去了 ;但要丢了1000块,那个肉疼,估计会持续个两三天。

从进化角度看,也能理解这一点。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如果不关注负面信息,比如狮子、老虎靠近的信号,很可能就一命呜呼了。一个远古狩猎者不足够警醒,那么,他的基因也会遭到淘汰。

这就导致我们体内存在“负面偏好”基因,让我们天生对威胁、讨厌的事物更加关注,相比于正面信息,反应得也更快、更强烈、更持久。

这有利于生存,却拉低了我们的幸福指数。

跟伴侣说话,对方说三句好话的舒服,抵不上一句批评的不爽;

平时健康得活蹦乱跳,毫无知觉,但凡出现一点病痛,我们就紧皱眉头;

赌徒输到精光,也不愿离开赌桌,是因为输钱的负面信息令他难以释怀。

意志力溃败、负面偏好以及大象的其它特性,都阻碍着我们追寻幸福。

认识到这些,也许不能帮助我们立马快乐起来,但至少能让我们跟自己的“无能”和解——追寻幸福必定会有坎坷,这很正常,每个人也都在经历这些。

好在,大象并非无坚不摧,比如骑象人可以通过刺激、奖励等方式来引导它。乔纳森认为,当大象和骑象人朝着同一方向行进,我们便可能追求到持久的幸福。

但在追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持久的幸福呢?金钱,还是名声?

该追求怎样的身外之物?

下面两个人,如果你必须和他们其中更幸福的一个交换身份,你会选谁?

隔壁老王:35岁,单身未婚,爱运动,年入35万元,头脑聪明,有个人魅力,闲来爱看书、逛美术馆。

楼下李大妈:65岁,已婚,超重,其貌不扬,爱交朋友,空闲时参加基督教会活动。和老伴两人年收入15万元,她的肾有问题,要透析。

估计很少人会选李大妈。但要真的打赌,你应该赌:李大妈比老王幸福。

因为李大妈拥有老王所没有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婚姻是影响人生及幸福最重要且持续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发现,幸福的人比较早婚,因为他们更能和人形成真实、持久、可靠的伴侣关系。而且,李大妈拥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团体形成网络联结,内心还会体验到一种超越自我的提升感。

老王拥有的是权势、身份、自由、健康这类客观存在的优势,但它们都会受制于“适应原则”。

研究人员发现,人对现状的判断,是基于现已适应的标准,来看更好或更坏。因此,从对幸福感的长期影响上看,中500万大奖,和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并无显著差别。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两种状况都会回归平静的常态。

这是有脑科学依据的。“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

老王真正拥有的是财富。但说到钱,问题会比较复杂,需要分情况讨论。心理学家埃德·迪纳曾对此有专门研究:

不管在哪个国家,拥有最低收入的人确实可以用钱买到幸福,这些每天都要为三餐温饱操劳烦忧的人确实比其他人更加不幸福。

不过,人一旦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跻身于中产阶级之后,财富及幸福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没有那么明显了。平均而言,有钱人是比中产阶级幸福,但是程度并不明显。

更豪华的房子、更贵的车子、更盛的名声……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兑换成等量的幸福感。

根据乔纳森在《象与骑象人》中的理论,就算老王跟李大妈一样快乐,但如果他是一个傲慢、强势、对人恶劣的坏人,从精神层面及美学层面而言,他的生活也仍然比较差。

这样说来,多数身外之物并不值得过分追求,因为它们带来的愉悦感会被适应原则很快消解。从幸福角度来说,我们的生活在达到基准线后,便不需要更多。

那么,我们该追求怎样的幸福感受呢?

更持久的幸福感受

持久的幸福里,有着更加持久的积极感受。它们是抵达幸福彼岸的坚固桥梁。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他要求上千名受试者,人手一个传呼机,每天随身携带。当它响时(随机),要记录下正在做的事,以及对这件事的喜欢程度。米哈伊想通过这种方法,在数万次的记录中,找到人们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记忆中喜欢的活动。

最终,米哈伊得到一个重要发现:很多人认为,有一种状态比做爱后吃巧克力更要令人沉醉,那就是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米哈伊称之为“心流”体验。

心流,便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幸福感受。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沉浸在“心流”中。比如写作、画画,完全沉浸在创作中,等到写完、画完,才猛然发觉已过了几个小时。这种忘我的感受,在唱歌、跳舞、滑雪、辩论活动中也能找见。

乔纳森这样描述这种感受:

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每进一步,你马上就得到回馈,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对一个音,每画对一笔画,都会让你心中闪现一阵又一阵的积极感受。

在“心流”当中,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大部分是象(自动化过程)在主导,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有意识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象顺利运作。

心流带给人的满足感,要比吃冰淇淋带来的愉悦,来得更加持久、深厚。

“书米”们或许还记得书单君曾介绍过的、《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他是国际象棋大师,又是太极拳国际冠军。

在学习方面,维茨金堪称一流高手,他对学习的专注可谓痴狂。现在想来,这份痴狂背后,必定有无数次“心流”体验在驱动。记得他曾这样感慨:

“年纪轻轻我就逐渐意识到,名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一直致力于自身技艺的发展,已经习惯了长时间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的成就与满足感。这种平静的感觉与外界的称赞毫不相关,我渴望回到那个天真无邪、有着无限创造力的阶段。”

在心流中工作,工作从此不再是项苦差,你也不会整天喊着“终于到周末了”,也不会有“周一恐惧症”。这无疑能大大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

许多早已财务自由的企业家,比如稻盛和夫(日本经营之神)、李嘉诚、王健林,仍然在废寝忘食地工作,想必和工作当中这种积极感受密不可分。

而要获得心流,建议你最好能明晰自身的优势,并找到一份相关工作,然后全情投入进去。

还有一种较为持久的幸福感受,是提升感。

商业将现代社会打扮得“花枝招展”。各路美食、各种服装、各式娱乐,都在挑拨、填补着我们的世俗欲望。

但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有个更高层次的自我,用《象与骑象人》的话来说,是“神性的自我”。神性自我出现时,我们便会感到提升感,那是一种难得的平静和温暖,是种持久的幸福感受。

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提升感”。美国作家爱默生用文字描述过这种感觉:

站在荒野平地,我的头沐浴在宜人的空气中,整个人都像被拉进无垠太空,此时,所有自私自利的自我瞬间消失无踪。我变成一颗透明的眼球,我什么都不是,我看到了一切,宇宙存在的气流穿透了我的身体,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

我们还可以在道德中感受到提升感。哲学家康德曾说,世间有两样东西最让他感到敬畏,一个是头顶上的浩瀚星空,另一个便是人心中的道德情操。

“书米”们肯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完一本好书、或是一部好电影,久久无言,还沉浸其中,或是为《摔跤吧爸爸》中父亲的坚持而感动,或是被《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的勇气所震撼。这个时候,内心的柔软被触动,神性自我出现,带来提升感。这种幸福感受是持久的,多年之后,你也不会忘记,甚至还能在你困苦时给你力量。

在集体当中,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提升感。甚至,更加强烈。最好的例子,便是宗教。基督教徒一起做礼拜,得到的是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归属集体的满足。

但宗教不是唯一。任何一个团体,只要围绕着一个物体、一种信念或是一个人,有着清晰的价值观,都能产生集体提升感的魔力。

TFBOYS的狂热粉丝会不计成本响应偶像的每一次活动,会自讨腰包做广告来扩大爱豆的影响力。他们围绕的是偶像,他们的价值观是让偶像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在这种集体的供养当中,他们找到了满足感。

对我们来说,明星只是选项之一,只要找到认同的集体,可以是国家、公司、学派等,你便有可能从中获得提升感。

在提升感之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个体发出的,而是庞大集体的一部分,这会给我们狭小的人生注入宽广的意义与幸福。

???

乔纳森的“象”与“骑象人”,在描述人类心理特征上,是个非常经典的比喻。限于篇幅,书单君只着重介绍了“象”的两个特性。而乔纳森对人心理的洞察,其实远不止用来解释幸福,在我们进行日常决策、商业管理等方面也会有帮助。有兴趣的“书米”,可以找书细读。

提起幸福,很多人会以为,就是有钱了,再也不用工作,随时飞去巴黎喂鸽子,跑到夏威夷晒太阳。但这样的愉悦能持续多久?

真正的幸福,更像是一种持久的满足感,绵绵不断,要我们卷起袖子,全情投入——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俗世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

这样说来,幸福更像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