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的力量

 天倫之樂 2017-07-27
家 族 的 力 量

----陈排湾义门陈大族谱续修记事

陈 大 伟

公元2014版唐河陈排湾义门陈大族谱续修工作即将进入付印阶段,这是一件令我们每一个鼎公子孙值得高兴、值得自豪、值得显耀的一件大事。在我向宗亲们叙述续修工作的艰辛和幸福之前,首先,让我们沐手静心向陈排湾陈氏先祖叩首、上香、敬酒;向六百四十多年来为陈排湾陈氏繁衍发展的每一位宗亲致敬;向每一位为陈排湾陈氏历史发展续修族谱.藏谱.撰写碑文.记述历史,精琢细雕的铁笔深表敬意!

理顺一个家族的长、幼、昭、穆,源流血脉,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我见过很多册姓氏家谱,里面内容记述的不过是一个家,二三百年的迁徙史。因历史变迁、社会政治、朝代更替而出现断代的、说不清来自何地的、都含糊笼统地说——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寥寥几张谱系再加上厚厚的历史文化、家族名人、轶事典故而已。而我们“唐河陈排湾义门陈大族谱”要讲述、理顺的是一个比北京、上海的历史还要远久的一个陈姓大家族的源流、世系、长次、昭穆,这就是让我们高兴、自豪、显耀的所在。

唐河陈排湾陈氏是江西义门陈这个陈姓大家族在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分家到上元庄(今南京市江宁开发区),300年后的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我们陈排湾陈姓第一代始迁祖鼎公自南京迁徙过来,至今645年来,经过陈排湾陈氏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努力,我们这个大家族已经延续27代,仅收录的21代人名讳就有3229人(不包括夫人名讳)。而且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两省数十个县地、近200个村庄中。我能理顺出这几个数字,是因为有记述、有谱牒、有铁笔石刻为证。

明朝万历年间,七代祖嘉猷已写成了第一部完整有序的宗谱。以后都有人序之。所记载的有: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有庠生明濬主持,私塾先生天德书写的陈氏家谱。这在后陈排湾东泽先生那里可以看到有记述。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十代显祖良遇碑有铁笔金印记述十四代名讳。(石碑在后湾祠堂)再以后,有前陈排湾广华的清代谱(已毁烂)。后陈排湾东泽的手抄谱(十六世以前的较完善)。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说;上天如果要将某个大任施降在某个人身上只前,必然要先让他心志领受痛苦,让他的筋骨感到疲乏,让他的身体承受饥饿,承受到他的极限,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后陈排湾十九代有个学彦,他来到这个世界不为别事,就只为续写本家家谱。十四岁以前他先学会识文断字,紧接着便急不可耐的就去野地扒石碑,看石文,就学会了记家谱,就知道跑到有生孩子办喜事的家中问人家小孩的名字。直到四五十岁,年年不断,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样的人你就别问,少不了挨批挨斗,不敢见人。用他自己的原话说;1970年(年仅18)经手以来,以续写家谱为职,呕心沥血、克己奉公、一丝不苟,不顾政策压头,不怕世人耻笑。就这样的人(自身还患有严重心脏病)穿上破衣登上破车,和村中几个老头跑遍陈姓聚集地,问到有情人家还有口热饭,碰上不识相的,看他也就是个巧要饭的。我说这,一点也不为过。在我接手他的手抄祖谱逐字打印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寻亲足迹,可以看到他们经历的世态炎凉。再次向他们致敬!

我们现在的“唐河陈排湾义门陈大族谱续修编辑部”工作一直进行的就是在历代续修的族谱基础上再进行几次校对,不经过几次校对,那是不能印刷,不能向宗亲们展示的。要去到各个分支逐村逐代逐人核校,现在人口流动很大,使校对工作量增大,但是,众多的宗亲一直在努力。

续修一个大家族的血脉源流,世系昭穆,是一件很细致、很具体、很幸苦的虚幻事,在这个实用、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中,更是显露得无啥意义。但是,也有更多的宗亲倾力支持这件事,桐河大陈庄明阁宗亲、廉湾文胜宗亲、前湾清雅宗亲、林堂宗亲、湖北鹿头学斌宗亲,还有马岗祥卿、茶庵陈伟、世跃,新野宝印、光敏、明亮等等……正是在这麽多亲情力量的强大支持下,使续编人员感受到家族的力量、感受到亲情血脉的力量,感受到先祖神灵的护佑,我想让每一个本家族宗亲与我共享这种幸福、荣耀!

                              陈排湾陈氏二十代孙  大伟

                           2014-6-28于唐河续修工作进行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