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智汇百川 2017-07-27

考上清华的学生也曾假装学习

去年,我访谈了十几位清华北大学子。其中有一位同学叫谭平卉(化名),她跟我说:“在我读初中那段时间,放假或周六、日的时候,他们(父母)认为你就应该在家写作业、学习。那时我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概念,而且上初中也没有那么多作业。如果真按她说的从早到晚都在那写作业的话,这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完成作业不需要这么多时间。为了满足他们的意愿,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拿着笔发呆。本来一个小时就可以把作业完成,我要花半天才写完。”

父母的这些担心,并非罕见。当父母看见孩子在看电视、看课外书或者玩弄手机,或者跑出去找伙伴玩,就会开始担心和焦虑。向我咨询的家庭中,至少有80%的父母看见孩子不在学习场景中,就会感到焦虑不安。而剩下的20%则已经放弃了对孩子完成作业的要求,退而求次,仅仅希望孩子能够正常上学,正常回家,少去网吧就万事大吉。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是谁让谭平卉的父母感受到,如果孩子不再学习场景中,就会有巨大的,不良的后果?我想,除了父母自身的认知和经验不足之外,老师的要求也是巨大的推动力。比如,老师期望家长敦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个“抓紧时间”就是一个抽象的,无所不在的,永无止境的要求,既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让父母永不满足。这真的是孩子“不努力不认真”罪状的根源,同时也是让父母焦虑和普遍实施表情暴力的根源。

“妈妈觉得我坐在那里就是在学习。到高中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转变,我可以自己支配时间。他们也放心地让我去做。我说学习2个小时就2个小时,累了我就出来玩,再没出现过这种发呆的情况。” 谭平卉很欣慰地告诉我后来的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让谭明慧真正有了考上清华的可能。

我并不认为她的父母终于顿悟,明白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事情之所以出现转机,应该跟谭平卉同学学习状态已经无需父母操心有关。比如孩子如愿考上重点高中了,父母就不再那么担心;比如高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已经足够严格,无需父母参与太多;比如高中学习的任务足够多,孩子根本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发呆或者做令人担忧的事情。还有一种可能是,谭平卉同学到了高中之后,心智成熟了,知道自己的高考目标,也有了明确的计划,当下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这一切都让父母感到安心……。有可能是上述之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上诉原因的总和。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小学生假装学习更为普遍

从我的研究发现来看,小学生一般都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那只是一个历史故事而已,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学习,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也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张口即能得到,哪里还需要努力去翻身?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父母的要求,以及因为自己满足了父母的要求而得到的恩赐—比如给自己一些奖励,答应买什么东西。

换一种说法,就是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假装在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或者不至于因为学习太差而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部分的小学生,并不会因此而努力。各位试想:谁会真的愿意在他人的需求而努力呢?谁会愿意为他人的需求而真正努力呢?

所以,当父母不再是神(幼儿时期父母是孩子眼中的神),当父母的要求不再被孩子所认可的时候,这种迫于父母角色而施加的学习要求(实质上是父母以生存资源来要挟孩子)就会失去,而孩子自我成长,为未来的某种愿望而努力的动机又没有构建的时候,他们不是在假装学习又是什么呢?

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假装学习,他们是真不学习。因为学习没有意思,学习不再带来认可或者他们不再认同学习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会百无聊赖,懒得动弹。这种状态绝对会让父母焦虑乃至于惊恐—这样下去,那还了得?孩子没有学习状态,怎么也得采取一点措施呀!

所以,很多父母就会砸锅卖铁,给孩子报课外班、课外辅导,让孩子继续处于假装学习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孩子的需求还是父母的需求?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撕去假装学习的面纱

学习能决定自己未来发展的平台,学习能决定自己是否能做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看法,一般要在高一之后才能真正构建。当然,我指的是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而智力超常的孩子,或者心智早熟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初中阶段就能觉醒。一方面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一方面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

为什么会是在高一之后才能真正构建呢?如同早熟和超常的孩子,普通学生在高一之后才能普遍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对自身未来的意义。这就是学习方面的觉醒,其实是自我的觉醒,是对未来生存状态的清醒认识,只是外在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所以称之为“学习方面的觉醒”。

要想让孩子不处于假装学习的状态,唯一的可能就是让孩子早日完成”学习方面的觉醒“。也就是说,在孩子真正觉醒之前,恐怕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觉醒而为,而非为了增加某次成绩,获得某种机会。

优秀的家庭,优秀的父母,会做很多看上去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实质上是为了孩子的早日觉醒。比如,陪伴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等等。所有的行为,都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早日不再假装学习。

而有非常多的家庭,则会为了孩子继续假装学习而努力,比如唠叨、敦促、批评、指责、报很多毫无意义的课外班,等等,他们要的是假装学习的状态,而非为了开启孩子的学习心智。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要想撕去假装学习的面纱,孩子必然要把学习行为与自己的未来、自己切身的需求连接起来。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谁在造就假装学习的虚拟繁荣?

一是培训机构的利益驱动。

二是无助父母的安全危机。

前者利用后者的安全感缺失问题,来塑造需求。

后者用金钱来购买这种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来看培训机构的一套逻辑:

学习不好就补课—》补完课成绩变好—》考上理想的初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拥有美好的人生

看上去逻辑是对的,但其实只是一种结果的表象,而真相是:

学习不好要找到原因。这种原因可能有:先天智力、后天智力、家庭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等诸多因素。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大多数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既不知道这些原因是如何影响到学习的, 也不愿意去关注这些原因,他们只希望用一种单一极端的逻辑来蒙蔽家长:只要多花时间,学习就能搞上去。只要学习,就有进步……

这是多么的简单而粗暴的逻辑啊,它居然盛行了很多年,而且一年产生了几千亿元的市场规模。想到这里,我担心我会不会因此而被消失呢?

父母对未来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焦虑和恐惧。这种焦虑和恐惧,源自于自身教子能力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缺乏远见。

正常情况下,解决教子能力的局限可以通过阅读和自我学习来解决。对未来缺乏远见也可以通过阅读和自我学习来解决。而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本身深陷于焦虑和恐惧之中,无暇顾忌自身的修炼与成长,所以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注定是无解的。

这时候,救世主—培训机构出现了。他们像中世纪的基督教一样,声称只要信众购买赎罪券,即可获得超脱。我们知道,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他们内心是不认可自己的能力和无限潜能的,所以他们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有罪对不起孩子,所以他们愿意去购买”赎罪券“来超脱自己的灵魂。注意,这里说的是,他们要超脱的是自己的灵魂,而非购买孩子未来的保障。当然,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购买未来的保障。

两亿学生假装在学习,结果早已可以预料

孩子从小就喜欢真学习,却被迫转向假装学习

之前,我曾专门写过一些文章,讲述儿童天生就喜欢学习,天生求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只是这种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被功利的教育所改变,从一个主动爱之求真的,具有无限潜能的人,最后变成百无聊赖,只能依靠假装学习才能获得父母和整个生活恩赐的生存机会。

在这种严酷的压力下,很少有儿童能够坚持自身的学习本能,因为生存的本能超越学习的本能很多,所以他们会被现实社会所奴役。也就是说,他们不愿意被父母所抛弃,不愿意被家庭所唾弃,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假装学习。

具体例子我就不详细讲了,大家仔细想想孩子从小喜欢奔跑、翻箱倒柜、研究各种东西、废寝忘食地玩玩具,这些都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坐在桌子面前发呆的那种假装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