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王珣《伯远帖》 ■庆 旭

 路亚东书法 2017-07-28

王珣《伯远帖》


庆 旭



(图1) 王珣《伯远帖》


  王珣《伯远帖》(图1),纸本,纵25.1cm,横17.2cm,5行,47字,行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又称东亭、短主簿。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所以《宣和书谱》说其三世善书。

  《伯远帖》是传世著名的晋人法书真迹,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卷第十四。《画禅室随笔》、《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初编》、《古书画过眼录》等亦皆有著录,一片赞誉。它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信札,书体已是成熟的行书,堪称早期行书之典范。此帖用笔率意,结体散逸,意境萧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帖记》评其:“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董其昌谓:“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姚鼐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伯远帖》在笔法、结构上与王羲之尺牍《丧乱帖》、《平安三帖》等相似,亦有自己的明显特点。用笔比王羲之更加瘦劲峭丽,笔形多以方笔直折,锋颖清晰,脉络分明,几乎每个字都体现出这个特点。用笔节奏干脆果断,自然流畅,毫无造作板滞之迹。结构上取减法,凝炼至极。特别是对一些笔画较少的字的空间处理极具匠心,使之更趋疏朗。左右结构皆讲究错落有致,态势上遥相呼应;上下结构极尽欹侧之变。行气章法以单字独立为主,通篇只有开始的“顿首”二字相连。通过笔势呼应(上下字之间相关线条的虚式遥接和字形大小、正侧之呼应)达到气息连贯。

  临习《伯远帖》要深悟其笔法、结构之内蕴,以“断式”为主,多用“接”法,线条不可过多缭绕,以俊朗清明为佳。另外,此帖用墨精良,训练时在墨与水的交融上不可忽视,否则线形、线质皆会有所偏离,晋人尚韵之趣便难以达到。由于此帖为真迹,所以在笔、墨、纸等书写材料方面也给后世研究提供了便利。

  《伯远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实连。“顿首”(图2)二字用笔笃实,笔道宽厚。“顿”字右下倾斜明显,收笔左下带锋不多,如此也造成了“首”(草法)字的向右偏移,二字间连缀紧密。

  (2)搭连。三组搭连主要靠上字收笔带锋线的方向指引,达到呼应效果。“分别”(图3)二字虽间距较远,但“别”字的首点顺势切入,已与“分”字呼应起来。与第一组“顿首”均取斜侧之势不同的是,该组“顿首”(图4)的重心线呈竖直状。“顿”字收笔带锋若有若无,“首”字居中,紧随“顿”字收笔下方,连贯自然。“业情”(图5)二字虽然不取放势,但在单字内部却有适当的收放之别,“业”字上松下紧,收笔谨慎;“情”字左右极力拉开,二字在收笔、起笔上皆有呼应。

  (3)综合连。“永为畴”(图6)为连续的搭连组合。三字之间连缀紧密,尤其是“为畴”二字,如此紧密是为了与此行上部稀疏布势作对比。“永”字上开下合,收笔左下带出较小出锋,与“为”字起笔(启右点)相映。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庆旭临王珣《伯远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