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陈纪》原文及译文

 山的女儿cgl 2017-07-28

陈纪杨坚篡周

【原文】
周杨后[1]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2]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天元昏暴滋甚[3],喜怒乖度[4],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5],天元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6],后母独孤氏诣阁陈谢[7],叩头流血,然后得免。
【注解】
[1]周杨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的正室杨皇后,杨坚之女。
[2]四皇后:周宣帝立五位皇后,除了杨后外,还有朱氏、陈氏、元氏、尉迟氏。
[3]天元:即周宣帝,称天元皇帝。滋甚:更加厉害。
[4]乖度:背离常理。
[5]不挠(náo):不屈。
[6]引诀:自杀。
[7]独孤氏:杨坚之妻,杨皇后母亲。诣(yì)阁陈谢:到皇宫请罪。诣,前往。
【译文】
北周宣帝的杨后性情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和后宫嫔御都敬爱和尊重她。宣帝日益昏暴,喜怒无常,曾经责备杨后,想治她的罪。杨后态度安详,辞色不屈,宣帝大怒,就赐杨后死,逼着她自裁。杨后的母亲独孤氏到皇帝面前请罪自责,叩头流血,杨后才得以幸免。

【原文】
后父大前疑杨坚[1],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尝因忿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坚,谓左右曰:"色动,即杀之"。坚至,神色自若,乃止。内史上大夫郑译[2],与坚少同学,奇坚相表,倾心相结。坚既为帝所忌,情不自安,尝在永巷[3],私于译曰:"久愿出藩[4],公所悉也,愿少留意"!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
【注解】
[1]大前疑:古官名。四辅之一。杨坚:隋朝的开国君主。[2]内史上大夫:北周官名,相当于统治者的辅佐。郑译:仕北周,官内史上大夫,参决朝政。与杨坚为同学,辅佐其代周建隋。
[3]永巷:后宫。
[4]出藩:出任地方长官。
【译文】
杨后的父亲大前疑杨坚,地位高贵,声望显赫,宣帝猜忌他,曾经在发怒时对杨后说:"我一定将你家灭族"!于是召见杨坚,对左右说:"要是他神色变了,就马上杀了他"。杨坚到了之后,神色自若,宣帝才暂时放过他。内史上大夫郑译与杨坚是少时同学,认为杨坚仪表堂堂,是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倾心与他结交。杨坚遭到宣帝猜忌,内心不安,有次在永巷悄悄地对郑译说:"我一直想要出任外官,你也是知道的,请多为我留意"。郑译说:"以你的德望可以令天下归心。我还想为将来求多福,怎么敢忘记你的事呢?我会找机会为你进言的"。

【原文】
天元将遣译入寇[1],译请元帅。天元曰:"卿意如何"?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2]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随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天元从之。己丑,以坚为扬州总管,使译发兵会寿阳。将行,会坚暴有足疾[3],不果行。
【注解】
[1]入寇:南征陈朝。
[2]懿戚:皇亲国戚。
[3]暴:突然。
【译文】
宣帝准备派郑译南征,郑译请宣帝任命元帅。宣帝问:"你认为谁比较合适"?郑译答道:"要想南征成功,没有皇亲重臣,是无法镇抚军队的。可让随公出行,同时任命他为寿阳总管以掌管军事"。宣帝答应了。己丑,以杨坚为扬州总管,派郑译发兵南征。快出行的时候,杨坚突然患上了脚病,未能成行。

【原文】
甲午夜,天元备法驾,幸天兴宫。乙未,不豫而还。小御正博陵刘昉[1],素以狡谄[2]得幸于天元,与御正中大夫[3]颜之仪并见亲信。天元召昉、之仪入卧内,欲属[4]以后事,天元喑[5],不复能言。昉见静帝[6]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遂与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韦謩、御正下士朝那[7]皇甫绩谋引坚辅政。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坚乃从之,称受诏居中侍疾。
【注解】
[1]小御正:官名。北周所置。博陵:今河北安平。刘昉(fǎnɡ):和郑译一起都是杨坚代周的重要帮手。
[2]狡谄:狡猾,善于奉承。
[3]御正中大夫:官名。北周所置。
[4]属:同"嘱",嘱托。
[5]喑(yīn):哑,不能说话。
[6]静帝:宇文阐,宣帝之子,其时八岁。
[7]领内史:即内史上大夫。御饰大夫:掌管皇宫首饰的官员。内史大夫:官名,北周置。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謩:(mó)。御正下士:官名。北周所置。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
【译文】
甲午夜,宣帝备好车马往天兴宫。乙未,宣帝身体不适回宫。小御正博陵人刘昉一向以狡猾善阿谀得到宣帝的宠信,他和御正中大夫颜之仪都为宣帝亲近和信任。宣帝召刘昉、颜之仪二人入寝殿,想吩咐后事,当时宣帝嗓子哑了已经不能说话。刘昉见静帝年幼,而杨坚是皇后之父,极有名望,于是和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韦謩、御正下士朝那人皇甫绩商量以杨坚辅政。杨坚执意辞让,不敢奉命。刘昉说:"您要是可以出任辅政,请立刻接受任命;如果不接受,我就自己出任此职"。杨坚这才答应了,对外宣称是奉宣帝诏居宫中侍候宣帝的疾病。

【原文】
是日,帝殂[1],秘不发丧。昉、译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非帝旨,拒而不从。昉等草诏署讫[2],逼之仪连署[3],之仪厉声曰:"主上升遐[4],嗣子冲幼,阿衡[5]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6]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7]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诸卫[8]既受敕,并受坚节度[9]。
【注解】
[1]殂(cú):去世。
[2]讫:完毕,结束。
[3]连署:共同署名。
[4]升遐:帝王去世的婉称。
[5]阿衡:指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
[6]膺(yīnɡ):承当,接受。
[7]神器:比喻皇权。
[8]诸卫:各禁卫军。
[9]节度:节制,指挥。
【译文】
当天宣帝驾崩,秘不发丧。刘昉、郑译假传圣旨,任命杨坚总管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道并非宣帝本意,拒绝奉命。刘昉等人草拟好诏书,各自署名,逼颜之仪共同签署,颜之仪厉声说:"主上驾崩,嗣子年幼,辅政的大任应该由宗室中有能力的人承担,如今赵王年纪最长,无论是和皇室的亲近程度或是德行,都应该承担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就当思尽忠报国,怎么能够就这样把国家权力交给别人!之仪宁可一死,也不能诬罔先帝"。刘昉等人知道他不会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名字,然后颁行诏书。诸卫接受敕令,都听从杨坚指挥。

【原文】
坚恐诸王在外作乱,以千金公主将适[1]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五王[2]入朝。坚索符玺,颜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坚大怒,命引出,将杀之;以其民望,出为西边郡守。
【注解】
[1]千金公主:北周宣帝的弟弟、赵王宇文招的女儿。适:嫁。[2]赵、陈、越、代、滕五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
【译文】
杨坚担心宗室诸王在外生变,就借着千金公主将要嫁到突厥为借口,征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杨坚索要符印和玉玺,颜之仪正色道:"符玺是天子之物,自然有人掌管,宰相为什么索要"?杨坚大怒,命人将颜之仪拉出去,本来想杀他;考虑他很有民望,所以派他到西边去做郡守。

【原文】
丁未,发丧。静帝入居天台。罢正阳宫[1]。大赦,停洛阳宫作。庚戌,尊阿史那太后为太皇太后,李太后为太帝太后,杨后为皇太后,朱后为帝太后,其陈后、元后、尉迟后并为尼。以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尊以虚名,实无所综理。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贽为上柱国。百官总已[2]以听于左丞相。
【注解】
[1]正阳宫:静帝原来居住的宫殿,天台是宣帝住的宫殿。
[2]总已:全部,总体。
【译文】
丁未发丧。静帝入居天台。罢正阳宫。大赦天下,停止洛阳宫的修造工程。庚戌,尊阿史那太后为太皇太后,李太后为太帝太后,杨后为皇太后,朱后为帝太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出家为尼。以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外示尊崇,并不参与实际政务。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宇文贽为上柱国。百官都由左丞相节制管理。

【原文】
坚初受顾命[1],使邗国公杨惠谓御正下大夫李德林[2]曰:"朝廷赐令总文武事,经国任重。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德林曰:"愿以死奉公"。坚大喜。始,刘昉、郑译议以坚为大冢宰[3],译自摄大司马[4],昉又求小冢宰[5]。坚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及发丧,即依此行之。以正阳宫为丞相府。
【注解】
[1]顾命:帝王临终前遗命。
[2]李德林:隋初名臣。隋文帝
[3]大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
[4]大司马:官名,南北朝以大将军、大司马为二大。
[5]小冢宰:北周官名。
【译文】
杨坚在接受宣帝临终之命的最初,就派邗国公杨惠对御正下大夫李德林说:"朝廷赐令总管文武事宜,身负重任,想和您共事,请不要推辞"。李德林说:"愿以死侍奉杨公"。杨坚大喜。最初刘昉、郑译商量,想以杨坚为大冢宰,郑译自任大司马,刘昉又求小冢宰一职。杨坚私下问李德林:"你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李德林说:"应当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慑服众心"。为宣帝发丧之后,杨坚立即依此行事。将正阳宫改为丞相府。

【原文】
时众情未一,坚引司武上士[1]卢贲置左右。将之东宫,百官皆不知所从。坚潜令贲部伍仗卫[2],因召公卿,谓曰:"欲求富贵者宜相随"。往往偶语[3],欲有去就[4]。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出崇阳门,至东宫,门者拒不纳,贲谕之,不去;瞋目叱[5]之,门者遂却,坚入。贲遂典[6]丞相府宿卫。以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二人由是怨德林。
【注解】
[1]司武上士:北周武官名。
[2]部伍仗卫:带领手持武器的侍卫。
[3]偶语: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
[4]去就:取舍。
[5]瞋(chēn)目:睁大眼睛。叱(chì):大声责骂。
[6]典:掌管。
【译文】
当时朝中群情不一,杨坚任用司武上士卢贲随侍左右。杨坚将往东宫,百官都不知道应不应该跟随他。杨坚暗中让卢贲安排好全副武装的禁卫,然后召集公卿,对他们说:"想要求富贵的请跟随我"。一时百官窃窃私语,犹豫着想要离开。这时卢贲带着全副武装的禁卫进入,百官就没有敢动的。杨坚和百官出崇阳门,到东宫,门卫阻挡不让他们进入,卢贲告诉他们有关情况,门卫仍然不让开。卢贲瞪大眼睛呵斥,门卫害怕退却,杨坚进入东宫。于是卢贲掌管丞相府宿卫。杨坚以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郑、刘二人因此怨恨李德林。

【原文】
内史下大夫勃海高颎明敏有器局[1],习兵事,多计略,坚欲引之入府,遣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2]。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乃以为相府司录[3]。
【注解】
[1]高颎(jiǒnɡ):隋代名相,杨坚最信任和器重的宰相。
[2]驱驰:比喻奔走效力。
[3]相府司录:丞相府属官。
【译文】
内史下大夫勃海高颎明敏有度量,熟悉兵事,多谋略,杨坚想引为己用,派杨惠向高颎转达此意。高颎欣然接受说:"愿受丞相驱驰。即使令公大事不成,高颎遭到灭族之祸也在所不辞"。于是杨坚任命他为相府司录。

【原文】
时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静帝[1]同帐而坐。刘昉饰美妓进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2],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人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赞年少,性识庸下,以为信然[3],遂从之。
【注解】
[1]静帝:《通鉴》误记,应当为"杨坚",当时杨坚为左丞相,汉王为右丞相。
[2]孺子:幼儿,儿童。幼冲:年幼。
[3]信然:信以为真。
【译文】
当时汉王宇文赞住在宫中,每每与杨坚同帐而坐。刘昉进献美妓给汉王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刘昉趁机对宇文赞说:"大王是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当今天子年幼,岂能担当大事?如今先帝初崩,人情纷扰,汉王不如暂时归第,等到局势稳定以后,再回来登基称帝,这才是万全之策"。汉王宇文赞年轻,见识平庸,觉得刘昉的话很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原文】
坚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奏而行之;躬履[1]节俭,中外悦之。
【注解】
[1]躬履:亲身奉行。
【译文】
杨坚废除宣帝严酷统治,改行宽大之政,删改原有法律,作《刑书要制》,上奏以后颁行;自己躬行节俭,朝野内外都很敬服他。

【评析】
北周宣帝宇文赟统治严苛,当时作为杨皇后父亲的杨坚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势力,宣帝很忌惮他,曾经想杀掉杨坚以除后患。579年,宣帝驾崩,年幼的儿子即位为静帝,同时宣帝将后事托付给他的宠臣刘昉、颜之仪。刘昉和郑译等大臣认为主少国疑,杨坚又有如许声望,所以转投杨坚,支持他在改朝换代之际夺取政权。
当时的局面是北周宗室并无掌握实权的人物,重臣如小御正刘昉、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韦謩、御正下士皇甫绩等人都倾向于杨坚,朝中一批杰出的人才如李德林、高颎等也都选择站在杨坚一边,维护周皇室的只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在革退颜之仪,用禁军震慑百官以及矫诏自任为左丞相,节制所有政治军事事务以后,朝中的权力已经牢牢控制在杨坚手中。
杨坚掌握实权之后,马上废除宣帝时期的暴政,颁布法令,改行宽大之政,又躬行节俭,努力营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到了这个时候,杨坚已经准备好了一切,改周为隋不过是个仪式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