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记忆:鹭江,十三路头明月在?

 馱夫 2017-07-28


厦门记忆:鹭江,十三路头明月在?

原创 2017-07-26 刘瑞光 

1880年前后拍摄的鹭江一段(《中国摄影史》)


十三渡口谁渔父,多少桃花劫后栽。




厦门岛旧名嘉禾屿,就一海岛耳。孤悬海中,四望沧波。清代孙云鸿在《嘉禾海道说》中称“环嘉禾者为嘉禾海”。不过无论在官在民,并不将岛屿周边的水域称“海”,而是称“江”。其北有“浔江”、“鳌江”、“镏江”,以西则有“鹭江”。


鹭江水道:在厦门半岛西南与鼓浪屿之间水域,北起原筼筜港口南岸,南至沙坡尾避风坞。厦门岛别称鹭岛,引申水域称鹭江,以此水域得名。水道长约3.5千米,宽0.5-0.8千米,最窄处0.4千米。水深7-25米,最深处27米。……鼓浪屿一侧有客、货码头,多岩石滩和沙滩;厦门岛一侧为人工岸,为低桩承台砌石或混凝土驳岸。为厦门旧港区。(《厦门地名志》)


鹭江北岸的码头渡口,早期见于文字记载的,为乾隆年间编纂的《鹭江志》。其在“关津”一章载有:寮仔后路头水仙宫路头岛美路头港仔口路头新路头大史巷路头磁街路头得胜路头小史巷路头打铁路头洪本部路头典宝路头竹树脚路头等名称。这也就是后世书面或口头时常提及的“十三路头(渡头、渡口、码头)”。道光《厦门志》在沿袭《鹭江志》的说法之后另加按语:“厦门渡连列者十三,各处大小船辏集停泊,乃通商要地”。


诸多路头始建于何时,地志无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路头至少在明末清初时就已存在。


“洪本部路头”得名于郑成功的部将洪旭,洪旭曾建衙门府第于鹭江岸边,又“筑石成津,利于行人”。


“得胜路头”,又称“提督路头”,原为水师提督的专用码头。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率水师东征平台,得胜归来,故又有别名。


“水仙宫路头”的历史恐怕更早。顺治七年,郑成功谋取厦门,还是国姓爷亲信的施琅就献计将策应战舰寄泊在水仙宫前。康熙二年后,清廷迁界。嘉禾一屿为海贼陈白骨、水牛忠等盘踞。五年,郑经部将江胜联合潮阳邱辉力量反攻厦门,江胜军由崎尾登岸,邱辉军从水仙宫登岸,合力大战,再度夺得厦岛控制权。


这些码头无不带有战争色彩。有趣的还是“典宝路头”,其名由来有多说,其一与“洪本部”相似,“典宝”原为南明官职,职掌王府的印玺符牌等物。永历11年(顺治14年)12月,郑成功被南明小朝廷册封为延平王。郑依例设立长史、审理、典宝、典杖、典仪、典膳等官。永历34年(康熙19年)2月,郑经弃鹭岛,“令典宝刘陶、銮仪陈庆将演武亭花园所有辎重宝玩,悉运过台。”据说当年典宝官衙府也设在洪本部附近。另说见《厦门市地名志》,“典宝路头街,古时为码头。传说码头附近有两块含金的黑宝砖,被外国人偷换;又说码头沿岸设有珠宝店、典当铺”。何者为确,只能存疑。十三路头之后,鹭江沿岸也不断有新的路头兴起。沿江得地利之便,遂成商埠。


黄名香的《水仙宫》说的不仅是一宫庙的兴衰,更是见证了一段的繁华:


劫火当年遍鹭洲,独存古庙碧江头。

山分龙虎东西峙,水接台澎日夜流。

万里舟车频辐辏,四时风月足观游。

饮知圣世人烟盛,高下层楼压蜃楼。


晚清林鹤年在《鹭江棹歌》中这样唱道:


大担横来小担开,千重海蜃幻楼台。

十三渡口谁渔父,多少桃花劫后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