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家桓宽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个人要努力做到圆通而不圆滑,应变而不取巧。圆通就是随机应变,圆滑就是投机取巧。善于应变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也是一种胆略和勇气的积淀。 鬼谷子说,一个高明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应及时抓住事物转化的时机,去调整或执行自己的计划。所以学会随机应变才能面对复杂变化的局势,迎接各种明枪暗箭的挑战。 01 “环转因化,莫之所为。” 大意: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一个圆环周而复始地运动,每一点都是中心对称,看不出区别。如果一个人在平日里和危急时刻都表现相同,即使有细微差别也很难分辨,那么他就做到了鬼谷子说的这一点。 案例: 汉朝时飞将军李广名震天下,曾经率领百余位骑兵外出打猎,匈奴忽然来了,李广于是命令士兵下马并卸下马鞍,匈奴怀疑有伏兵,因而离去。 曹操曾在行军中远离了水源,全军士兵都口渴异常。曹操于是下令说:“前头有座大梅林,梅子很多很大,而且甘甘酸酸的,可以解渴。”士兵听了之后,都流口水了,借着这样的激诱,使得军队再次找到水源。 以上两个事例都是发生在危机时刻,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军心大乱。为将者此时必须极其沉着,在瞬间想好对策,迟疑就会态度不坚决,从而引起对方或下属的怀疑,局面将不可收拾。 02 一个人动机纯正,完全为公,就是随机应变。一个人动机不纯,完全为己,就是投机取巧。 案例: 南宋时文帝派遣刘彦之攻打河南,结果一败涂地,士兵纷纷丢弃兵甲,军库因此变得空虚。一次,文帝举办宴会时,有一位旁观者在座,文帝问库部郎顾琛,府库中兵仗尚有多少? 顾琛就诡称说有十万之多,至于旧库中的兵仗则守秘,不说有多少。文帝在问了之后,正后悔失言,幸好有顾琛如此作答,内心甚为高兴。 顾琛提供的当然是虚假的情报,但是他并不是因为自己徇私枉法,亏空国库,而是顾及到军机大事不可外泄,在紧急情况下脱口而出,说明他心里始终将安全这根弦紧绷着,所以并非投机取巧,隐瞒实情。 03 做人要内方外圆,方是方针、准则,也就是不变的原则。圆是随机应变的变通,就是变得合理。也就是说要有个准则和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在求变,而不是没有条件地瞎变。 案例: 六朝时代人庾域,年少时就沉静寡言,乡里中人都认识他。他担任华阳太守时,北魏军队围攻南郑,州内粮食匮乏,他非常忧虑民心会散乱。 于是他将州中数十处空仓亲手逐一加上封条,同时指示将士说:“这里面的粮食都是满满的,足够支持两年,只要坚守城池即可退敌。”上下人心因此安定下来。敌军退却之后,他因为功绩卓越被命为羽林监。 庚域其实心里应该清楚,什么时候援军会到,自己的粮食可以坚持多久,对方的战斗力又如何。如果他心里没一点底,即使暂时能提振士气,也会坚持不了多久,以后还会因为欺诈而被论罪。 所以原则和变通要有个临界点,否则就是乱变。不可不变也不能乱变,要变得合理。 04 随机应变是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但并不是突然培养起来的。那么又如何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呢? 我想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后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遇事时不可优柔寡断。 案例: 唐朝官员裴度担任中书令的时候,一天突然有人报告说官印掉了,他却不发一语。不久手下又报告说,依旧在原来的地方找到了,他也没显出高兴的样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沉着,他回答说:“中书的官印掉了,顶多只是掌理文书的官吏,偷去印文书罢了。如果急着找回来,那么他们会把它丢到水里或用火烧了;慢着来,那么他们就会送回原处。”大家都很钦服他的器量见识。 裴度自己只是小官,他知道丢失的官印的分量,并非为重大案件,同时又多见不怪,镇定自若。如果他心急如火,派人去四处搜查,大喊大叫,贼人慌张,估计真要出现他预料的结果。 05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要与人打交道,也经常遇到一些尴尬或紧急情况如何应急处置呢? 案例: 宋英宗刚崩逝,韩琦紧急召请太子,太子还没到达,英宗手指又能活动了。曾公亮一时大为惊愕,赶快通知暂时不要召请太子。韩琦拒绝他说,“先帝如果死而复生,已是太上皇了,更要尽快召请太子。”可见他是多么善于应变。 随机应变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可以用含蓄和幽默的语言反击对手,万一失误时要立即想办法弥补,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或是一时无法承担的事情,可以采取避其锋芒,表面上答非所问,其实是迂回作战,以退为进。 |
|